|
|
以立足特色的分级展示为基础;
以多层渗透的优势资源为依托;
以精细完善的专业咨询为保障;
以创新的整合传播方式为带动;
打造“立足特色、名满天下”
的特色扬名系统! |
|
|
|
|
|
|
中华民族自立自强为特定历史条件的中国特色:成长中的中国模式
|
|
时间:2009-07-24 |
|
近来,针对G20峰会以来中国的出色表现,在不乏溢美之词的国际舆论中,一种质疑中国模式合理性的声音也颇为引人关注。如前不久英国《每日电讯报》刊文认为,中国的银行在很大程度上避免陷入衍生工具泡沫的原因,主要在于它们还没有真正国际化。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以华尔街金融危机的蔓延为标志,世界历史正式进入中国模式时代。这说明,对于依然处于成长中的中国模式,我们首先要摒弃那种单纯静观或一厢情愿的态度,坚持以辩证的眼光审视它,才有可能获得正确的认知。
中国模式既是对中国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总结,也必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作为对中国和平崛起这一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重大现象的表述,中国模式虽然初具形态,但是比较于西方发达国家数百年的强盛之路,中国走向崛起目前只是处于初始阶段。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实践奠定了中国模式的初步框架,一些内容特别是体制和制度层面的要素,有待于在发展过程中得到进一步明晰和确定。当前学术界的一个较为普遍的看法是,尽管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但经济高速增长背后的发展内涵仍显不足。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在谈到中国模式的长处――保持混合经济之间的平衡、外向型经济与内向型经济的平衡、政府与市场的结合以及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平衡的同时,认为要有效应对日益蔓延的金融危机,必须着力搞好医疗保险、社会保障、教育和环保等方面的基本社会制度建设。事实上,世界大国兴衰的历史表明,一套成熟的社会运转体制以及基本社会制度的确立,不仅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国崛起的重要标志。
中国模式既是对中国和平崛起现象的理论概括,也必将随着中国进一步发展壮大而作出应有的理论贡献。中国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上的成就,表现在物质层面,也表现在思想和精神层面。相对于强大的“硬实力”,中国的“软实力”有待进一步提升。有国外学者指出,“对在国际舞台上缺少软力量基础的中国来说,总结已有的经验很重要,既有利于中国自己的未来,也有利于在国际舞台上追求软力量。”从一元多线的世界现代化进程角度看,与美国模式、新加坡模式、瑞典模式、印度模式等相比较,中国模式在制度设计、发展理念、社会体制、价值观念等方面有鲜明的独创性。近年来有关中国经济、政治发展道路问题在思想理论界不断引发热议说明,对已有的中国发展经验,已到了迫切需要深入研究和系统总结的时候。2008年12月,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理论研讨会上,中央领导同志在谈到“切实加强理论研究,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时,明确要求紧密联系干部群众的思想实际,深入回答“六个为什么”问题。“六个为什么”问题涵盖了指导思想、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发展方向等重要方面,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性问题。从理论上很好地回答这些问题,不仅会给改革发展实践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也将给成长中的中国模式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中国模式既是中国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产物,也必将随着中国与世界的深刻互动而得到提升。“中国奇迹”本身就是一种世界现象。中国要实现进一步发展,就必须更好地融入世界。金融危机以来,那种认为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应完全转到依靠内需上来的看法,是没有认识到中国对于世界经济的深刻依存关系,是没有看到像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资源小国,未来所能凭借的不是任何一种单向度的选择,而是在于如何协调发挥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合力助推作用。从世界的角度看,面对中国和平崛起的客观趋势,发达国家即使再怎么宣扬“中国威胁论”,或者寄希望于G2战略等试图影响中国的走向,事实都将证明无济于事。现实的解决办法只能是,像这次G20峰会采取的有关举措一样,国际社会主动接纳中国,让中国获得与其实力和贡献相称的话语权及国际地位,使其遵循不断反映各国共同利益的国际规则行动。对中国来说,要很好地消除国际舆论中“中国威胁论”、“新殖民主义”等诸多关于中国发展道路的误解和偏见,证明自己的发展带给世界的不是挑战而是机遇,则需要努力克服那种源于屈辱历史的悲情心理,更需要在经贸往来中全面贯彻市场经济规则。最近有国际舆论认为,如果中国成为G20峰会后的唯一大赢家,就很容易使人认为中国推行的不是“双赢”战略而是“零和”游戏。鉴于此,能否通过双边或多边经贸关系的改进以及国内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有效消除这些显然不符合中国发展旨趣的舆论偏向,不仅关系到中国的未来之路,也直接影响到中国模式的最终定位。
中国模式既是以全球化背景下中华民族自立自强为特定历史条件,也必将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而呈现出更加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模式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追求独立、自由和强盛的奋斗实践,从而决定了中国所能选择的社会制度、文化样式以及价值取向等必然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从“古”“今”“中”“西”的历史维度审视成长中的中国模式,可以看出,它既承继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历代仁人志士薪火相传的文化之脉,又开启了中国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新时代。首先,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国文化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化形态,其强大的生命力以及对于世界的独特贡献,通过中国模式已得到了充分体现。而伴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脚步,中国文化的复兴又是可期可待的。其次,在全球化条件下,任何民族的发展不仅不可能脱离世界文明的大道,相反是以此为前提的。纵观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曲折历程,只有充分借鉴和利用人类社会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才能彻底摆脱落后挨打的被动局面,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