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央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制定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揽子计划,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大幅度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前不久,胡锦涛同志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再次强调,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当前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重要任务。完善社会保障对消费需
求不仅具有即期刺激效应,而且具有长期保障作用;既是改善人民生活、维护社会公平的需要,又是保证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需要。当前,应抓住有利时机,加快建立覆盖全民、多元发展的社会保障体系。
实现城镇职工社会养老保险的全国统筹。2008年底,我国对基本养老保险政策进行了两项重大调整:一是规定个人跨地区就业时,其基本养老保险关系随本人转移;二是明确提出了到2012年实现全国统筹的目标。基本养老保险跨地区转移接续政策的实施,将改变跨地区流动的劳动者基本养老保险关系接续困难、退保频繁的不正常现象,提高基本养老保险的持续性和劳动者对养老保险的认同感。劳动者社会保障感的增强,有助于提升其边际消费倾向,增加消费支出。为了保证这一目标的实现,必须打破地区利益格局,取消养老保险缴费和待遇上的地区差别,在全国范围统一制定收缴养老保险基金比例,由国家社保部门统一平衡调剂省际之间的盈余及缺口。同时,进一步实现工伤、失业和生育等险种的统筹管理,并实现全国城镇保险关系的方便转移和灵活接续。
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将未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城乡居民纳入保障范围,实行个人账户与基础养老金相结合,个人缴费、集体补助与政府补贴相结合的制度模式。根据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合理设置缴费标准。加大政府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方面的投入,明确政府应当承担的责任。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项目也应实现全国统筹。应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加快城乡社会保障制度一体化进程,不断缩小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差异。
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医疗保障体系。逐步建立覆盖全体城乡居民的医疗保险体系,把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农民和被征地农民一并纳入保障范围,享受同等的财政补贴,同等缴费、同等待遇,并建立统一的城乡医疗保障基金。推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保障对象一次性过渡到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体系,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向医疗保险的转轨。对于缴费能力较差或没有缴费能力的人,中央财政和地方各级财政应按一定比例给予补助,补助范围可包括低保人员、老年人、伤残人员、失业人员以及在校大中专学生等。
实行全覆盖的社会救助制度。一是全面普及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将符合条件的农村居民全部纳入保障范围,实现“应保尽保”。同时,认真落实农村低保待遇,使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随着经济发展而及时调整。二是进一步完善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可以由国家制定全国性的最低生活保障参考基数,各省市根据这一基数,结合本地经济发展水平上下浮动。为保障下岗职工、失业人员的基本消费能力,还可以运用以工代赈的方式,组织他们在市政建设和管理等方面发挥作用。三是在全面实施农村医疗救助的基础上,将城市和农村贫困群体纳入医疗救助范围。四是进一步完善灾害性社会救助制度、疾病性社会救助制度和互助性救助(社会帮扶和社会捐赠)制度等,形成全面完整的社会救助体系。(洪日南 张 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