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艺术创作的本质特征和内在品性,也是艺术科学发展的重要体现。推动艺术科学发展,需要在艺术创新中处理好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问艺于民与艺术的方向。
英国美学家贡布里希在系统研究视觉艺术史之后,得出了一个非常朴素的结论:人只有在解决需要解决的问题时才具有创造性。也就是说,艺术工作者只有正确回答艺术“为什么人”这个问题,从而明确自己的正确方向后,才能焕发出真正的创造力。毫无疑问,艺术要为人民,要服务于人民的需求。这不仅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体现了艺术发展的内在规律:艺术的生成来源于人民群众的劳动与创造,艺术的价值体现为人民群众的接受与传播,艺术的影响力表现为对人民群众精神面貌的鼓舞与提升。
改革开放以来,电影《开国大典》、电视剧《渴望》等优秀艺术作品,之所以成为一个时代的重要标志,就是因为这些精品力作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思想、愿望和追求。如果我们能在“贴近”中问计于民、问需于民、问艺于民,我们的艺术就能在贴近中实现创新,在创新中实现发展,在发展中实现繁荣。
第二,时代精神与艺术创新的动力。
时代精神是艺术创新的灵魂之所在。在2008年抗击雨雪冰冻灾害和汶川大地震的过程中,再次证明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反映了民族的凝聚力和自强不息的精神。艺术工作者应透过表象,感悟到时代精神的伟大洪流,并在这洪流的激荡下创造出精品力作。对重大历史题材的创作,我们应站在人类历史的高度,创作出史诗般的、具有思想性和创新形式的作品,其取向重在感召力;对社会现实题材的创作,我们应强调深入到生活的深处,透过表象进入心灵,以情动人,具有感染力。与此同时,对民族团结题材的作品,我们应从各民族人民生活的巨变中寻找新的表现形式。
第三,核心价值与艺术的“精神体”。
中国精神的铸造是中华文化核心价值的集中体现。这种精神是传统美德和人文理想的总和。具体地说,它是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的伦理观,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兼容并包、锐意进取的博大胸怀。
中国气派是泱泱大国自信心的展现。这种气派源远流长,上接汉唐之雄浑,近续改革开放之强健,淳厚精妙,历久弥新。
以中国精神为主干,中国气派和现代风格为两翼,三者共同构成中国当代文化这只凤凰的精神体,从而以自己的力量助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身处河清海晏的时代,坐拥自由宽松的创作环境,文艺工作者应该而且完全能够创造出无愧于这个伟大时代的精品力作。(全国政协委员 吴为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