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总网 > 世界视角 > 中国之声 > 张胜军:“中国式傲慢”害了中国学者
推荐资讯
·商权区域独代如何月入百万之做好
·在快速变化的时代,看准趋势比勤
·商权支付正在“提速”  商权蓝
·马云:2019年两大行业,会成就一
·商权顶天立地:理论可靠、实践可
·【人物专访】沈拓:要把九九商权
·2018九九商权节暨商权支付上线一
·几内亚总统孔戴和总理福法纳分别
·美国人对中国好感度上升 对中国
·落实千年发展目标:中国完美答卷
·“十字路口”的中国楼市
·王家瑞会见波兰客人
·教育培训成投诉新热点 晒13岁孩
·温家宝会见第三次中日经济高层对
特色推进
如何使用工具 如何使用工具
编者按: 消费8万送20万 ,20
[更多]
[未命名栏] 零成本赚一亿(千万
[往期回顾] 零成本赚一亿(千万
[人物简介] 零成本赚一亿(千万
[相关新闻] 百家党政媒体与政府
[经典语录] 会员如何通过6个步
[经典语录] 教程:消费者如何领
[人物简介] 定推大促销的赠品营
扬名系统:全程服务,名动九州
以立足特色的分级展示为基础;
以多层渗透的优势资源为依托;
以精细完善的专业咨询为保障;
以创新的整合传播方式为带动;
打造“立足特色、名满天下”
的特色扬名系统!

  接受专业咨询,
    展开扬名之旅!

  进行品牌包装,
    提升公众形象!

  参与特色评选,
    获得权威肯定!

  参加权威活动,
    结识权威人士!

  进行专业传播,
    美名传扬四海!

  载入国家史册,
    丹心光耀未来!

服务热线:010-68232149

Email:tese@xue.me
MSN:tese.me@hotmail.com

张胜军:“中国式傲慢”害了中国学者
时间:2009-07-27  

笔者最近出席了一次中欧学者参加的讨论会,会上欧洲学者提出了颇为新颖的概念和观点,中国学者的回应却十分冷淡。会下私聊,我向自家人询问看法,得到的却是一脸轻蔑和不屑。其实,这些年来,我已经不止一次领教过类似的“中国式傲慢”。中国学者做客大洋彼岸,本来应是虚心、平等的学术探讨,却变成了中国学者 “自说自话”,大有把国际学术会议变成国内学术会议的架势。接待方无奈地慨叹他们都是“官方学者”。

不论出于何种理由,此种傲慢总是“似曾相识”。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英国特使马戛尔尼率领有七百余人的庞大船队从英国来到中国。他以为乾隆皇帝祝寿为名,实想为经济正在飞速发展的英国开辟一个巨大的商品市场。然而正处盛世的大清王朝,无人料到,此事其实是几十年后中国文化要遇到一个更强文化的巨大挑战,进而产生严重危机的先声和预兆,反而满心欢喜地以为这是远在天边的英国与其他藩属一样,因仰慕中华文明、诚乞教化而远涉重洋来为大清皇帝纳贡祝寿。对于英国的通商要求,乾隆皇帝傲慢地予以拒绝,自称天朝无所不有,从不贵奇巧,更无需外国置办物件。此后,天朝无所不有、不贵奇巧式的傲慢又持续了数十年,即便追求富国强兵,也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直到把一个繁荣富强的世界强国推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深渊。

如果说昔日“中国式傲慢”的背后是天朝上国心态,今日中国学者“故态复萌”的背后就是中国经过30年改革开放后的国势渐强。虽然只有短短的30年,但中国已经极大地缩小了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在很多方面已经具备了和发达国家交流和对话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学者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加本来无可厚非。但这种自信不宜过分膨胀为“中国式傲慢”。实际上,哪怕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强国,前车可鉴,此种傲慢也万万要不得,更何况我们现在还远没有达到可以睥睨一切的时候。在这方面,只需简单了解一下现在的中国还有多少“骆驼祥子”,多少家庭还在“四世同堂”就足够了。

在学术领域,中国学者的傲慢更是值得怀疑。中国人的创造发明成果为何那么少?尤其在社会科学领域,中国的知识贡献实在贫乏得令人汗颜。“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中国的治学传统多少有复古和崇拜祖宗倾向。对于一些新概念、新观点,中国学者历来鲁钝,加之一些“不可说”、“说不得”的顾忌,中国学者对于“求新”“求变”失去敏锐已经日甚一日。时至今日,中国在提高创新能力和改善创新环境方面仍存在相当差距,我们实在是缺少重温“中国式傲慢”的本钱。

退一万步,重拾自信的中国学者如若自己不肯创新,却对别人的新提法、新概念和新观点大加挞伐的做法亦属不该,倒是如何摆脱“前现代”的政治与文化传统羁绊,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课题。试想,如果我们不首先尊重别人的创新成果,又如何能期望自己的创新成果受到他国学者的重视呢?又如何能够在国内营造尊重创新的环境和氛围?追根究底,在一个本来就缺乏创新宽容度的社会中,“中国式傲慢”的回归是非常要命的。

最后,中国学者自觉地站在政府一边没什么不妥,也是应该的。问题是这种自觉是否有必要无所不在,以至于不能与国外学者进行心平气和的学术探讨?其实,我觉得中国学者现在最需要做的还是把自家学问搞到位,而不必急于发挥所谓什么外交作用。笔者渴望出现的局面是,中国学者提出的新概念、新理论和新观点层出不穷,到那个时候,我们还用担心中国的软实力吗?(作者是北京师范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很好,点击支持一下!】 【共0人支持】 【我要推荐给好友】 【推荐此类文章】 【加入收藏
    上一篇: 国际先驱导报:中国网民再议“抵制法货”
    下一篇: 杨立群:中欧关系,都是"误读"惹的祸?
    相关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法律声明在线申报文档下载网站地图友情链接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北京政研院 京ICP备09110630-1号

    承办:北京政研院中国特色研究所 技术支持:北京政研院现代信息技术研究所定推集团股份公司

    中国特色推进联盟旗下网站:中国特色总网 中华职工学习网 全国创争总网 中国图鉴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 中国亲稳

    中国商权产业联盟旗下网站:商权公司 商权生活 中国生活 定推生活 先健生活 汽车生活 旅游生活 百货生活 圣农生活 志高家电 开创水产 实达智能 智光节能 迪马到家 金森秀 美秀网 房团网 拼图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