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建设,中小企业做出了突出贡献,可以说功高至伟。在我国经济运行中,特别是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还在继续蔓延加深的严峻形势下,中小企业能否又好又快发展,直接关系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保发展、保就业、保民生”战略目标的实现。当前发生的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中小企业的冲击较大,中小企业“路在何方”?
中小企业发展要走“中国特色”之路
发展首先要有正确的方向,方向错了,发展越快越要出问题,影响的后遗症越多,越难扭转被动局面,方向问题在中小企业发展上也就是宏观战略问题。改革开放以来,顺应国际产业转移趋势,我国许多中小企业发展走的是一条粗放型增长之路,是一种对国外的低水平重复演示,在当时的背景下,这条路子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奠定了今天中小企业发展的现有格局。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小企业群体逐步发展壮大,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地位日益提高,特别是在当前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外向型中小企业遭受重创,充分表明继续走粗放型增长这条路是行不通了。这就要求我们从宏观上对中小企业发展进行长期和系统的发展规划和战略研究,选择正确的方向,走“中国特色”中小企业发展之路,坚持发展模式“百花齐放”,调整中小企业在区域上的布局和在一、二、三次产业中的结构,加速推进中小企业梯层转移和转型升级,不断向集约型、创新型、效益型、科技型发展方式转变。
坚持中小企业发展模式“百花齐放”
我国中小企业发展不能搞固定模式,要鼓励“百花齐放”,以充分发挥中小企业机制体制灵活、市场适应性强的特点。一是鼓励支持国有、集体、民营、中外合资等多种所有制的“百花齐放”。倡导各种所有制形式的中小企业和谐共存,破除歧视性门槛,切实改变政府出台的政策对大企业的优惠多、对中小企业考虑少,对公有制企业优待多、对非公有制企业考虑少以及政府对企业的服务偏重于大企业的现象,鼓励支持不同所有制中小企业加强交流与协作,促进共同发展。二是鼓励支持企业生产类型的“百花齐放”。根据我国国情及各区域的不同特点,既要在东部沿海地区大力支持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中小企业发展,加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产品升级换代,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但也不要、也不能排斥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合理性和必要性。鼓励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到中西部发展,可解决目前日益严峻的就业问题。
调整中小企业在区域上的布局和在一、二、三次产业中的结构
中小企业在区域上的布局和在一、二、三次产业中的结构,总的发展战略方针是“稳住沿海,加速内陆”、“守住第二产业,巩固滩头阵地”、“扩张一、三产业,全面健康推进”。“稳住沿海,加速内陆”就是在沿海的外向型中小企业,要尽力保证不丢失、少丢失国外的市场,即使是微利、持平也要做下去,依靠国家给必要的政策支持、资金支持也要坚持下去,“30年打拼来的市场决不轻言放弃”。同时,要在中西部地区、经济较落后地区包括少数民族地区加速推进中小企业发展,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同时,也要大力加快本区域企业发展。“守住第二产业,巩固滩头阵地”就是中小企业的发展要配合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继续抓紧推进。“扩张一、三产业,全面健康推进”,就是要把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重点、“重头戏”放在一、三产业中的中小企业建设上。这些都是我国目前最短缺、最需要的,也是我国中小企业的短板。
加速推进中小企业梯层转移和转型升级
近年来,随着东部沿海地区劳动力成本、用地成本上升,东部以低端加工制造业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已不再有昔日的优势。这些企业只有三种选择:要么进行转型升级,要么转移到劳动力等成本相对低廉的中西部地区继续组织生产,要么破产倒闭。广袤的中西部地区,劳动力成本相对低廉,有广阔的市场,企业生产所需的原材料也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加之由于中西部地区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东部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到中西部地区有很大发展空间。这也就使得东部沿海地区“腾笼换鸟”和中西部地区“筑巢引凤”成为了形势发展的必然。因此,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引导东部沿海地区较先进的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加工制造业中小企业向中西部地区进行产业梯度转移,包括技术、产品、设备等的转移,可缩小东部与中西部的差距,实现中西部与东部的合作共赢。同时,也有利于全国产业功能区的形成,加速全国经济分工,优化生产力布局,提高国际竞争力。在东部加工制造业加速向中西部转移的进程中,中西部地区也要站在全国的高度,抓住机遇,积极创造条件,根据自身产业定位,主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
金融危机对我国中小企业而言,危与机并存。随着一批国际巨型企业的倒下,必将有一批新的中小企业成长为大型企业甚至巨型企业。为了在危机中生存、崛起,东部沿海地区中小企业必须进行转型升级。东部沿海地区中小企业转型升级,要一只眼睛“向外”,一只眼睛“向内”。“向外”要加强与国外企业的联姻嫁接,积极寻求向大企业配套,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主动开展跨区域合资合作,创造条件走出去到境外投资办厂。“向内”要抓住国家扩大内需和实施产业转移政策扶持的机遇,充分挖掘国内市场,加快推进东部加工制造业向中西部转移。要改变家族式管理模式,提高经营管理水平,逐步建立起符合时代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要走“专精特新”之路,不求大、不求全,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专、人专我精、人精我新,靠专、精、新、特抢占市场。要走集约化发展之路,延长产业链,有实力的企业要抓住机遇实施兼并、收购、重组,实现低成本迅速扩张,转变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的粗放式生产经营模式,特别要加大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的研发,提升产业结构层次,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快产品升级换代,增加产品附加值,拓展赢利空间,推动中小企业实现战略转型。
(课题组组长:郭志斌;成员:边彦耀 张国臣 高 军 肖国尧 易曙光 ;执笔人:何金平 张晓亚;指导老师:曹 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