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造成严重影响的形势下,我国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迅速扭转增速下滑趋势,保持平稳较快发展。这也是我国宏观经济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在这样一个全力保增长的态势下,经济体制改革会不会受影响呢?其实,经济增长与经济体制改革可以也应该实现互促共进。一方面,可以通过深化改革来进一步释放经济增长能量,也就是通过改革特别是通过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扫清经济增长的体制性障碍,实现保增长的目标;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保增长或者说通过加快经济发展的大势来促进改革。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带来了相当大的影响。但应当明确,我国经济的问题固然有国际大势的影响、有国际金融危机的拖累,但与我国经济社会自身的矛盾也是分不开的。当经济增长的“水位”比较高的时候,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矛盾和问题往往容易被掩盖;而一旦经济增长的“水位”降低之后,一些潜伏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就显露出来,正所谓“水落石出”。“石”有好几块,包括经济结构问题、经济增长方式问题、阻碍民营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问题等。比如,我国长期存在的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为什么难以实现根本转变呢?应该说,一个重要根源就是资源性产品价格及其形成机制不合理。因此,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就必须推进资源产品价格改革。这就是以保增长来促进改革。
在当前形势下,应重点推进哪些领域的改革呢?主要有这几个方面: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垄断性行业改革、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体制改革、农村体制改革、财税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以及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等。其中,尤须加快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和垄断性行业改革。
我国经济生活中的一些突出问题,如增长方式转变迟缓、产业结构升级缓慢、环境污染问题严重等,都是与资源性产品价格不合理有密切关系的,因而加快这方面的改革是推进改革和促进发展的一个比较好的结合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另一个“短板”是垄断性行业改革。垄断性行业很复杂,大体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自然垄断。其中一种是正当的自然垄断,还有一种是打着自然垄断的旗号搞行政垄断。也就是说,一个是真自然垄断,一个是假自然垄断。第二类是行政垄断。行政垄断也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合理合法的行政垄断,就是符合国家法令规定的垄断;还有一种是不合理、没有法律依据的行政垄断。第三类是经济垄断。我国产业集中度、市场集中度总的来讲比较低,因此反经济垄断要慎重,但也要高度重视个别地方勾结合谋、搞不正当竞争的问题。由于情况复杂,对垄断性行业改革要做具体分析。当前,应特别强调打破不合理的行政垄断。其思路可以概括为四句话:第一,经营环境商业化,包括政企分开和价格改革;第二,投资多元化、产权关系多元化,特别是打破“玻璃门”,使民营资本能够进入;第三,竞争公平化;第四,监管科学化。
在当前保增长、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过程中,应特别注意把保增长与促改革结合起来,防止强化某些行业的垄断。比如,在国家4万亿投资计划中,基础设施类投资占第一位,其中一些垄断性行业又占了很大比重。这就需要思考:怎样使扩大投资与垄断性行业改革相辅相成?如果相关体制没有改革,会不会固化原有体制的弊端?这就涉及人们议论较多的在扩大投资中“国进民退”的问题。有些领域是应该“国进”的,比如真正的自然垄断行业。而对于假自然垄断行业以及不合理的行政垄断行业,现在的突出问题则是民营资本进入不够。只有深化改革、打破垄断,才能使我国经济企稳回升的势头保持下去,并实现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 常修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