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的危险性是客观存在的,而一旦发生事故,施救难度极大,所以地铁防灾应立足防范事故发生或在初起时有效控制,使之消灭在萌芽状态。在“防”字上做文章,可谓防范胜于救灾。当然地铁防灾是世界性的课题,涉及到车辆本体安全、地铁车站安全及安全管理等方面的许多领域,需要开展大量深入、仔细的调查研究和科学试验,才能找到切实可行、经济有效的方法。笔者认为,以下方面需研究解决。
一、地铁的安全性提高
(一)列车的安全性有待进一步提高。列车是地铁防灾的重要组成部分,列车本体的安全性,直接关系到乘客的安全。从狭义角度讲,列车是安全的,因为目前的列车并无直接产生灾难的隐患,一般情况下列车动力等有火灾危险性的设备都置于车厢底部。但从广义来讲列车是不安全的,主要是列车本身没有任何感知灾害发生和控制、消灭初起灾害的能力,而且,一旦出事,由于车厢之间没有任何分隔,极易在短时间内殃及整节列车,导致灾害扩大。另外,部分地铁采用难燃高分子材料作座椅、地坪装修,也加大了火灾情况下的危害性。所以列车的安全性很有必要作为专门的课题加以研究解决。
(二)地铁建筑的防灾设计有待优化。应该说,世界各国对地铁车站的安全设计都很重视,已采取了将设备区与乘客区防火分隔等许多措施,所以从设计角度而言,车站本体发生灾害危及乘客的可能比较小,但是目前车站的防灾能力非常有限,需要研究改进。一是车站的安全疏散体系应更人性化。地铁是大容量的公共交通设施,所以疏散口的数量、距离乃至安全出口的长度等重要的技术指标,都应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加以明确和限制,而且设计师应在掌握这方面先进理念的基础上,结合不同车站所处地形,在执行规范时尽可能优化设计。有条件的车站特别是大型枢纽站,都宜考虑与下沉式广场结合设置。二是不燃化设计还要深化,现在车站内可燃物较多的设备区都做成独立的防火分区,使之与乘客区完全分隔,但是区间隧道内还敷设了不少的可燃难燃电缆;乘客的座椅大多是难燃的有机高分子材料做成的;车站内设置商场等问题,有必要通过采取相应的措施,使车站乘客区域包括与之相连通道的部位真正做到不燃化。三是地铁的结构形式有必要进行调整。目前地下车站大多采用站厅站台两层结构形式,应在满足疏散、候车等使用功能的情况下,尽量缩小地下车站面积,将部分使用功能转移到地面建筑或室外,如按现有技术可否将计费口移至地面入口,既方便人员控制,又可分散人流,为入口安检创造条件。使乘客在地下活动停留时间尽量缩短,同时可以减少地下建筑的基建投入,节约投资成本。
计费闸机的结构形式也应由转杆式改为开启式,以利紧急情况下人员疏散的通畅。
车站的新风进风口设置位置及方式应考虑相应的安全性及安全措施。
二、防灾设施的改进
(一)预警监控设施应健全。目前火灾报警、闭路电视监视装置一般都设于车站,隧道、列车均无火灾报警等探测、监视功能。而新加坡新购置的列车车厢底部都装了火灾报警装置。我国地铁内毒气等探测功能几乎还是空白。
(二)自动灭火设施有待完善。目前国家地铁设计规范对车站只要求设常规的室内消火栓系统和移动式灭火器,对乘客区并无要求设置自动灭火装置,原因是该区域无可燃物,但从防范角度考虑,站台站厅层要否设置自动喷水灭火装置也值得探讨。上海已要求站台站厅层均设置自动喷水灭火装置。
(三)救援设施有待加强。应急照明、排烟、疏散导向标志都是事故初起实现人员有效疏散的必备设施,目前地铁内都有配置。但是这些设施在紧急状态下的运行可靠性、有效性,特别是机械排烟系统的排烟能力、设置方式、控制模式都有待进一步研究完善、优化或提高。由于屏蔽的原因,目前一般救援机构配置的无线通信设施在地铁内都无法使用,为满足紧急情况下各方的通信联络,应尽快研究解决各救援机构都能使用的应急通信设施。这是处置突发事件的基础。为确保事故情况下救援工作的顺利展开,保证救援人员快速进入事故发生部位,在车站设计时增设救援专用通道是非常必要的。当然考虑到建筑成本,此通道可以与残疾人通道等组合设置。
三、安全管理与应急预案
(一)严格科学的安全管理,是确保地铁安全的前提。事故的发生尽管是防不胜防的,但是有效的管理应该说还是可以避免有些事故特别是恶性事故发生的。地铁安全管理除要做好所有设施的运行管理,确保万无一失外,更重要的是对公众不良行为特别是乘客携带危险物源的有效管理,及危机出现时的快速反应和处置。所以配备必要的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员、建立有针对性的有效的工作机制是关键,同时完善法规,加强执法宣传,提高乘客遵守安全规定的自觉性,也是做好工作的保障。向管理要安全,永远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二)完善应急预案,强化应急演练。在这过程中,事故初起的应急处理最为关键。所以制订完善的应急预案,并不断地反复演练,使之在实际中能真正发挥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也是地铁运行管理单位需要不断探索、总结、提高的工作。这是一项永无止境的工作。
地铁防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需要必要的硬件设施投入,也需要科学有效的软件管理,更需要有力的防范机制。有效的防范是确保地铁安全的唯一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