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消费对经济的贡献率有所上升,但除了楼市、车市相对活跃,老百姓“捂口袋”现象依然存在;尽管有“家电下乡”等举措,农村购买力依然偏低。继续驱动“消费马车”任务繁重
今年上半年,我国GDP增长7.1%,受消费拉动3.8个百分点,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3.4%。同期,扣除价格因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16.6%,成为近30年来国内消费的第二高点。显然,自3月份至今,我国经济企稳回升,得益于内需的支撑。
“消费马车”逆势走强,是我国经济的“利好”消息。长期以来,我国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中,“投资马车”强劲、“出口马车”偏大,而最终消费即“消费马车”一直是“弱项”。一般来说,“三驾马车”中,消费的贡献率应在70%,欧美发达国家高达75%-80%,而我国近些年来一直在50%上下波动,去年经济走势较好时的消费贡献率是49%。我国经济对出口拉动的依存度高,达到33%,国际经济金融危机发生后,国外订单锐减,出口一时受阻,中央宏观调控及时转向扩大内需。
如今,消费对经济的贡献率有所上升,但除了楼市、车市相对活跃,老百姓“捂口袋”现象依然存在;尽管有“家电下乡”等举措,农村购买力依然偏低。继续驱动“消费马车”任务繁重。
创造消费新样式新项目,将“经济结构调整”与“消费结构调整”相联系
提高消费对经济拉动的贡献率,首先要更加重视“消费马车”驱动的意义,将“经济结构调整”与“消费结构调整”联系起来。我国应对危机的总方针是“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也就是说,“增长”的“启动点”主要在“内需”,而“调结构”是“持续增长”的内在动力。我以为,在市场经济机制下,“调结构”的信号来自消费,说得更直白一点,来自对“消费结构”变化的把握。人们看到,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迅速走出了“短缺经济”、“票证经济”,进入“私人品丰裕”时代,人民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消费结构,会因为收入水平差距拉开而呈现消费需求多样化,同时各个消费层次都有升级换代的趋势。中低层级的消费基本满足以后,人们不同程度地向更高的住房消费、旅游消费、健身保健消费、休闲消费、环境消费、享受性交通消费(家用自备汽车)、时尚消费乃至奢侈品收藏品消费等升级。在国外楼市、车市低迷(今年国外汽车产量缩减40%)的情况下,中国却出现“两市”向好,就说明我们的大众消费“层级在提升”。我国迅速成为世界的汽车“第一生产国”,发展势头强劲,正因为需求空间巨大:世界平均每千人汽车拥有量120辆,我国只有39辆。
提高消费对经济的拉动能力,须创造消费新样式新项目,吸引大众。个人消费完全是自主行为,驱动“消费马车”,不能强迫消费者掏腰包。消费补贴、发放购物券,是增加消费倾向的一种方法,但作用“有限”,危机后美国搞退税、发购物券,后来却发现穷人把钱存银行了,储蓄率创15年新高,我国亦有家庭储蓄倾向上升的情况。启动消费,有力度的做法是创造人们需要和喜爱的新产品、新服务,策划有效的市场促销。比如,电视机从黑白到彩色,从小尺寸到大屏幕,从背投到等离子、液晶,不断让消费者自愿掏钱。现在,手机升级换代到3G,形成了一个消费热点。旅游产品的“走马看花游”到“深度游”、“自助游”、“休闲游”,一步步开辟着新领域。
“信用资源”需要把握适当,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减少消费时的后顾之忧
提高消费对经济拉动的贡献,要密切关注“消费马车”与“投资”相关联的趋势。消费有百、千、万、十万、百万等级别,到了几十万、上百万的层级,人类智慧地创造了按揭(即贷款)消费,也就是“消费未来的钱”。美国人是“先锋”,我国也有了。这种有时与投资相结合的消费,运作得当,于己于社会都有利。个人可以较早住进更好的住宅,同时作为一种投资,社会则可以由此把丰裕时代的产品提早“实现市场的惊险一跳”。因此,搞个人按揭不能简单地视为“制造房奴”,把握适当,消费者可获得“又消费又赚钱”的乐趣,他们主要动用的是自己的“信用资源”。较小额度的则有信用卡的“透支消费”。这同时产生了消费风险,包括短期利率、人民币币值的变化,还有消费者失业、生病、家庭变故等因素,这些能历练人们应对市场经济的本领。当然也要吸取美国人的教训,过度的“透支消费”使不得!
提高消费对经济拉动的贡献,“看得见的手”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就是各级政府在财政公共支出结构方面,要依据新情况,作出更利于“富民”的安排。读到一份权威部门的社会保障支出国际比较的报告,2001年社会福利支出占GDP比重,美国、日本分别为14.8%、16.9%,占财政支出比重分别为46.71%(2006年)、26%(2005年),而我国2007年这两个数据分别是4.58%、10.89%,差距明显。与纯公共品(国防、社会秩序和安全维护、行政支出管理、立法、社会基础设施)不同,社会保障落实到公民个人,外在形态上不像公路、桥梁这么“显眼”,但它是给公民保障的,是最“实惠”的,社会保障水平高,人们在消费时就较少后顾之忧。
让“消费马车”持续走强,是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总动员”。不过中国是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任何举措都得循序渐进、从实际出发、适度而兼顾,多用“中药”调理,少下“猛药”。(周锦尉/上海市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