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推行新能源战略的动机何在
———对中美能源合作的观察之二
半年多来,奥巴马执政班底致力于为萎靡不振的美国经济寻找新的引导产业,而所谓的新能源经济,恰恰最能迎合白宫新主人的施政主张。
美国源部长朱棣文曾在美国《新闻周刊》上发表了题为《放弃石油》的署名文章。他在文中写道,现在的奥巴马政府正采取重大措施,令能源保持独立……“通过改变我们使用能源的方式,基于美国的资源、美国的聪明才智和美国的工人,我们能够创造出来新的就业岗位和全新的产业”。
从朱棣文的文章中,似乎可以看到新一届美国政府正在调整过去奉行的基于石油这种战略型资源的能源政策,转而力图通过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为美国经济找到新的突破口。《美国复苏和再投资法案》和《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所透露出来的战略意图(其中的重要细节包括节能增效、新能源研发、应对气候变化和“智能电网”开发等四大延伸方向),也被当成美国将在未来实现能源战略转移的佐证。
然而,美国借助西方媒体之口,反复宣扬新能源经济的巨大利好,比如几百万个诱人的工作机会,未来将减少对进口石油的依赖,在气候问题上承担更多大国责任等等,在相当大程度上不过是白宫施展的“障眼法”。就其本质而言,美国推动新能源经济的深层次动机,并不是为了放弃石油而进行的能源战略转移,而是在实现了对全球石油资源的重新布局之后,对其他主要经济体实施的又一次战略牵制。美国希望的是,新能源政策能像1993年克林顿提出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一样,通过占领未来经济增长的制高点来牢牢握住世界经济的主导权。
一方面,美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研发新能源技术、节能技术及其相关产品,一旦实现技术突破并形成商业价值,新能源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美国经济将再次焕发活力,保持其全球“火车头”的地位。
另一方面,作为全球经贸领域的霸主,在推行新能源的过程中,美国将紧紧抓住制订相关国际性标准和规则的主导权,其贸易伙伴很可能被迫就范。这些打着“美国制造”标签的绿色标准,将成为出口导向型发展中经济体的梦魇,要么购买美国的环保技术和产品,要么遭遇美国的环保关税,否则休想进入美国市场。这不啻于形成一个新的美元循环体系,美国在实现美元回笼的同时完成了财富转移,利用贸易伙伴的财富去填补其经常项目赤字。
在谈论新能源战略的时候,不要忘了美国本土的石油家底:7亿多桶战略石油储备,3亿多桶商业库存,还有包括阿拉斯加在内仍未解除开采禁令的石油“富矿”;也不要忽略美国布署在全球重要石油产地周围的军事力量;更不要忘记支撑美国经济和财政得以高赤字运行的石油美元循环体系,以及国际石油定价权实际上掌握在美国人手中的现实。这些都决定了,美国在调整能源战略时,不会轻易放弃“黑金”。有分析称,美国可以放弃消费石油,但绝不不会放弃控制石油,其推进新能源经济的“副产品”,就是要给那些以石油为战略资源、在政治上敢于向美国叫板的国家一个新威慑。
不过,即便美国抱有如此复杂的目的,从客观上看,推动新能源经济对全球抑制气候变暖,推动节能减排,也有值得肯定的积极作用。而且,作为全球最大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同时也是能源消费和温室气体排放大国,中美在新能源领域展开广泛交流与合作,同样是具有示范意义和全球号召力的,如果取得实质性成果,应该说大大有益于人类和地球。因此,面对美方发出的两国携手新能源经济的急切呼吁,我们应以积极而审慎的态度回应,与美方共同解决全球气候问题。
考虑到中国目前的发展阶段、资源禀赋、人口因素以及减排能力,在与美国进行新能源合作的过程中,一定要立足中国国情,维护切身利益,也要本着互利互惠的原则,在相关具体领域展开真诚而务实地合作与交流,借此推动我国进一步迈向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资源节约型社会。
从更高的角度看,中国还应利用国际社会这个更大的平台,倡导共享绿色技术,推动世界建立相应的合作机制,并敦促美国等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王龙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