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研究    社会沿革    政治前沿    经济观察    法制空间    哲学思辨    文化视角
特别关注    高层声音    新语新论    理论经典    研究机构    推荐学者    专家言论
特色总网 > 思想理论 > 经济观察 >
推荐资讯
·打造分销平台+上市产业集群 红
·商权支付“出口安全”:全民持股
·关于发布商权支付区域独家代理业
·攻城略地 跨界争霸 商权支付渠
·商品到商权的一小步, 带来了人
·商品商权,万年一跃,你我同心,
·尹蔚民:中国将努力实现充分就业
·温家宝在天津考察纪实:把滨海新
·我国拟立法加强医疗器械管理
·习近平: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世
·文化部十项举措反腐倡廉 查干部
特色推进
如何使用工
编者按: 消费8万送20万 ,20万
[更多]
[相关新闻]如何使用工具实现零
[未命名栏]零成本赚一亿(千万
[往期回顾]零成本赚一亿(千万
[人物简介]零成本赚一亿(千万
[相关新闻]百家党政媒体与政府
[经典语录]会员如何通过6个步
[经典语录]教程:消费者如何领
扬名系统:全程服务,名动九州
以立足特色的分级展示为基础;
以多层渗透的优势资源为依托;
以精细完善的专业咨询为保障;
以创新的整合传播方式为带动;
打造“立足特色、名满天下”
的特色扬名系统!
进入特色扬名系统

  接受专业咨询,
    展开扬名之旅!

  进行品牌包装,
    提升公众形象!

  参与特色评选,
     获得权威肯定!

  参加权威活动,
    结识权威人士!

   进行专业传播,
    美名传扬四海!

  载入国家史册,
    丹心光耀未来!

服务热线:010-68232149

Email:tese@xue.me
MSN:tese2009@live.cn

自主创新:经济增长新引擎
时间:2009-09-30 

自主创新:经济增长新引擎

——访全国政协副主席、致公党中央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

个人小传: 万钢,汉族,1952年8月生,上海人,致公党党员,德国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机械系毕业,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教授,曾任上海同济大学校长。现任全国政协副主席,致公党中央主席,科学技术部部长。

16个重大专项 1万亿总投入

金融危机催生新的科技革命

记者: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我国科技工作的主要任务是什么?您如何看待自主创新在其中的引领作用?

万钢:历史上,每一次大的危机常常伴随着一场新的科技革命。危机既带来挑战,也带来发展的机遇。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科技工作将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出了更加迫切的需求。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会引发对重大技术突破和产业变革的需求;另一方面,从科学技术发展看,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将孕育和诞生一批新兴产业,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科技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的作用。国务院已经审议并通过了《关于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意见》。通过加快实施重大专项、优化调整国家科技计划投入结构、加强产业振兴规划中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的实施力度、调整地方科技计划等多个渠道,中央和地方政府将在今明两年的科技预算中,集中投入1000亿元,用以保障各项措施的具体落实。

记者:哪些属于重大科技专项?重大专项的实施对当前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有何拉动作用?

万钢:科技重大专项是当前科技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国务院出台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一揽子计划的重要举措。《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提出实施16个重大科技专项。这16个重大专项,涉及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农业、环境、能源等国家战略性产业,投资规模大、关联度高、产业链长。到2020年,重大专项总投入将达到1万亿元。其中,中央和地方财政将超过5000亿元。重大专项的实施,不但对于培育和形成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战略性产业和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实施过程中将产生大量的科技成果,带动新产品的开发、产业技术升级,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和就业机会,催生和引领产业发展的革命性变革,对于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扩大内需将起到直接的作用。

加快转型升级 增强研发能力

培育中国创新型企业500强

记者:您一直强调,创新让企业唱主角,目前我国的创新企业占到了多大比例?下一步将如何创造条件支持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万钢:缺乏竞争力的经济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转型升级才是“牛鼻子”。近年来,我国企业研发投入不断加大,研发能力不断增强,企业正在逐渐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2007年全社会研究与开发经费有70.4%来自企业。下一步,我们还将积极创造条件,支持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大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落实力度,联合有关部门共同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面向重点产业振兴,构建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推进创新型企业建设,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形成一批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的优势企业,培育中国创新型企业500强;依托转制院所、行业骨干企业和高等院校,加快建设一批企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实施节能减排和新能源创新产品规模化示范应用计划,推动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

记者:如何保护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产业?

万钢:我们将启动技术创新工程,综合运用政策、资金、人才、技术、管理、公共服务等多元化的支持方式,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一是整合现有资源,形成面向企业的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二是面向重点产业,建设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三是加大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在此次金融海啸中,高技术产业和国家高新区的企业也受到了冲击。但有些产业如动漫、软件、太阳能、风力发电等呈现出逆势上扬的趋势。下一步要充分发挥高新区的集聚、辐射和带动作用,加快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信息、航空航天等战略性产业,形成产业集群,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支撑区域经济增长。

围绕关键领域 突破关键技术

让更多科技成果惠及民生

记者:改善民生是科技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那么,您认为应该采取怎样的行动措施,使更多的科技成果惠及大众?

万钢:扩大内需,最大潜力在农村;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基础支撑在农业;保障和改善民生,重点难点在农民。为了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我们启动实施了农村科技创业行动,加强城乡统筹,引导科技资源和要素向农业农村转移;加强农村信息化和科技特派员工作,推广农业新技术;开发应用设施农业新技术,实现稳产高产;建设特色产业基地,构建现代农业产业链;实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保障增产千亿斤粮食的科技供给。与此同时,我们还推出了一系列与民生相关的重大科技工程,如实施改善人居环境科技行动,推广节能省地宜居住宅等先进适用技术;继续实施全民节能减排科技行动,加快研发推广节能减排技术、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和生态修复重建技术;加快推进全民健康科技行动,重点在基层和社区卫生系统,推广新型数字化医疗技术和设备;加快实施道路交通安全科技行动,加大公共安全科技支持力度等。

记者:如何促进重大技术和产品的推广应用?

万钢: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使不少国家选择新能源作为未来经济的新增长点,这预示了世界经济增长方式将有新一轮的转变。我国企业要抓住这一机遇,着眼于未来的国际竞争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着力突破新能源汽车、高速轨道交通、工农业节水等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围绕大型清洁高效发电装备、高档数控机床和基础制造装备等关键领域,推进重大装备、关键零部件及元器件自主研发和国产化。以新能源汽车为例,早在“十五”期间,国家就启动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整车和关键零部件的研发。经过多年的努力,目前已有70多种不同的整车产品进入了产品公告目录。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重点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推进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应用工程;二是进一步加强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核心技术和产业化技术攻关;三是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调和合作,共同推动建立有利于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良好环境;四是加强合作,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同样,在高效节能照明、太阳能、风能及生物质能源方面,我们也启动了如“十城万盏”、“金太阳工程”等相关的规模化市场应用示范计划,有力地推动了相关技术和产品的推广应用。

形成人才梯次 深化国际合作

广集众智提升国家竞争力

记者: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科技人才辈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对人才有何要求?

万钢:当今世界正在进行着一场人才和智慧的竞争、创新和创造的较量,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人才。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必须培养造就宏大的创新型人才队伍。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培养的科技人才茁壮成长,规模迅速扩大。近期,还加大了对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科技部正在配合党中央、国务院的有关部门,启动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千人计划”。同时,进一步加大了对中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和锻炼,使他们脱颖而出,担当重任。目前,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已达到4200万,位居全球第一;研发人员达到190万人。中青年科技人才已经成为我国目前科研队伍的主体,科技队伍人才“断层”的现象已基本消除。45岁以下中青年科研人员占研究队伍总人数的近80%。海外留学人员回国的趋势正在增强,新的留学人员归国潮正在形成。目前,国家重点实验室固定人员总数约占全国基础研究人员总数的8%,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有300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569人,占全国总资助人数的34.5%。

记者: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和交流?

万钢:近年来,科技全球化正在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表现形式,科技创新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整合和有效配置,使得传统的科研组织结构和创新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特别是生产要素的全球配置,促进了科学和技术知识在全球范围的流动,形成了技术溢出效应,从而为发展中国家加快技术进步提供了新的机会和可能。我们必须围绕国家战略需求,积极参与国际大科学工程,分享世界先进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包括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等全球性重大科技问题等,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同时,积极吸引有实力的跨国公司拓展在华业务,鼓励其在华设立研发中心,加强在华的研发力量。此外,还要充分利用全球科技资源,鼓励我国企业引进制约自主创新的关键技术、知识产权和关键零部件,加快提升创新能力。要鼓励有能力有实力的科技企业“走出去”,建立海外研发基地,面向国际需求,研发产品、开拓市场、汇聚人才。(郭 嘉)




    很好,点击支持一下!】 【共0人支持】 【我要推荐给好友】 【推荐此类文章】 【加入收藏
    上一篇: 积极培育和发展农村经济组织
    下一篇: 西部地区实现新突破的科学路径
    相关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法律声明在线申报文档下载网站地图友情链接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北京政研院 京ICP备09110630-1号

    承办:北京政研院中国特色研究所 技术支持:北京政研院现代信息技术研究所定推集团股份公司

    中国特色推进联盟旗下网站:中国特色总网 中华职工学习网 全国创争总网 中国图鉴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 中国亲稳

    中国商权产业联盟旗下网站:商权公司 商权生活 中国生活 定推生活 先健生活 汽车生活 旅游生活 百货生活 圣农生活 志高家电 开创水产 实达智能 智光节能 迪马到家 金森秀 美秀网 房团网 拼图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