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同样遭受了金融危机,但相对于东部地区,我国西部地区依然呈现强劲的经济增长势头:今年上半年,GDP增速超过10%的14个省区市中,西部地区就占6席;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东部增长5.9%,中部增长6.8%,西部增长13.2%;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方面,东部增长26.7%,中部增长38.1%,西部增长42.1%。
事实证明,金融危机不仅给西部带来了挑战,更带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在此背景下,国务院近日讨论并原则通过《关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西部地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意见》,支持西部地区抓住机遇,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积极调整经济结构,为西部实现新突破确定了更为明晰的科学路径。
经过10年的西部大开发,东西部差距开始缩小,西部地区已然站在新的起点上。然而,对于这种形势绝不能盲目乐观,西部大开发依然任重道远。众所周知,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依然滞后,生态环保压力依然巨大,产业层次依然较低,经济发展的基础性瓶颈依然难以打破。而外向型明显的东部经济只是暂时受到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一旦世界经济复苏,其反弹的力量会更加强劲。因此,西部地区必须抓住机遇寻求新突破,这样才能在将来与中东部地区比肩而行,全面实现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目前,西部地区基础设施明显改观,但与东部地区的差距依然较大。笔者前不久调查发现,秦岭大巴山交通屏障仍是阻碍我国区域发展的“经济断裂带”。西部大开发前期,各地交通规划都有意回避秦巴屏障,目前川渝之间已开通4条高速公路和4条铁路,却没有一条高速公路与陕西相通,宝成和襄渝两条铁路都是在计划经济时期建成的,而且运能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因此,西部应继续加强交通、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建设,弥补先天性“短板”。国务院已明确提出,把西部大开发放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财政转移支付和扩大内需新增投资继续向西部倾斜。
保护生态环境,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内容。大开发初期,许多人士担心开发招致生态灾难,因此中央一方面加大西部生态环保投入,一方面严把西部产业的环保准入关,防止重蹈“先污染、后治理”覆辙。然而,西部地区要由局部好转向整体改善,避免森林、草原、湿地生态系统的进一步退化和物种多样性的丧失,真正实现生态修复,还需创新地区发展与生态补偿的政策设计。在地方政府利益驱动下,如何保护西部生态环境,仍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促进产业升级,是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科学路径。毋庸置疑,目前西部地区产业低端化比较明显,各类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相对较少,市场竞争力总体上不强。另一方面,在产业梯度转移过程中,西部一些偏远地区吸纳高耗能和污染企业的情况依然存在。因此,西部要实现新突破,最终取决于其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的能力。(王金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