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现代交通业势在必行
进入“十一五”,交通发展同时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发展现代交通业势在必行。在机遇方面,一是需求机遇。我国经济处于持续上升期。人民出行需求的日益增长、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逐步扩大以及外贸进出口的不断增长,为交通运输带来了旺盛的需求。二是政策机遇。发展服务业是我国当前和今后较长时间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把交通运输定位为服务业,并作为服务业中优先发展的领域。三是战略机遇。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中部崛起、东部率先等,都把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摆在基础性、战略性的位置,各级政府发展交通的积极性依然很高,特别是农村公路已成为各级政府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四是科技机遇。科技革命加速推进,建设创新型国家,为加快推进交通现代化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交通历经20多年的快速发展,成就显着。但交通发展也带来了一些新问题,一些深层次矛盾开始显现,交通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一是交通发展需要占用土地,用地矛盾比较突出。二是交通能耗大幅增长,能源紧张状况加剧。三是交通污染排放不断增加,环境问题突出。四是运输服务质量还需提高,需进一步调整有关政策,推进体制改革。
现代交通业是交通发展方式的根本改变
李盛霖部长在2008年交通工作会上提出,发展现代交通业,就是用现代科学技术、管理技术改造和提升交通,提高交通基础设施、运输装备的现代化水平和运营效能;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要求,不断拓展交通服务领域;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发展之路;促进综合运输体系发展,提高交通现代化水平。
李部长讲话里有四层含义,一是改造和提升交通,提高基础设施、装备的现代化水平。为提高交通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交通基础设施必须形成结点网络,必须装备精良。因此,交通发展必须坚持适度超前、主动适应,巩固交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地位。 二是不断拓宽交通服务领域,拓展新兴服务功能。交通服务领域的拓展是多方面的,比如发展物流、工程总包、交通商务服务、交通设计咨询、交通运输代理等。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技术,拓宽交通服务的领域,拓展新兴服务功能。三是转变方式,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发展路子。转变交通发展方式,不仅仅是节约几亩地、节省几滴油,而是在发展理念、发展战略、发展规划、发展路径等方面的全方位转变。四是促进综合运输体系的发展。加快发展综合运输体系,优化基础设施布局,提高运输组织效率,降低经济运行成本,实现货运的“无缝衔接”和客运的“零换乘”。
基于上述三个内涵,实现这些目标的关键是促进交通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部党组根据交通行业的基本特征,提出了“三个转变”,即:交通发展由主要依靠基础设施投资建设拉动向建设、养护、管理和促进运输服务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依靠科技进步、行业创新、从业人员素质提高和促进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转变,由主要通过单一运输方式的发展向综合运输体系发展转变。这“三个转变”是发展现代交通业的标志性特征。
发挥科技引领作用发展现代交通业
新时期要进一步发挥科技创新在交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特别是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技术,为加快现代交通业的发展提供支撑与保障。
比如在提高基础设施耐久性、提高运输组织效率、发展智能交通、发展现代物流、促进节约环保以及发展综合运输等方面,都可以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引领和支撑作用。
现代交通业的发展,在发达国家主要体现在基础设施、运输组织和交通管理的现代化水平上,集中反映在交通运输的以人为本、安全、环保、智能和一体化上。我国发展现代交通业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基础设施耐久性,提高交通运输组织的效率,发展智能交通,拓展服务领域。
此外,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交通。利用现代科技,延长基础设施的使用寿命,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减少对资源的占用和消耗;完善运输装备的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完善节能减排指标体系,推进运输技术装备的优化升级,发展清洁运输;积极推广应用节约能源新技术、新设备、新产品、新工艺,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积极发展交通循环经济,以最少的资源投入和最小的环境影响,获得最大的交通条件改善,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促进综合运输体系发展。我国公路、水路、铁路、民航等各种运输方式发展都非常迅速,今后关键是加强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有效衔接,促进综合运输体系的发展,实现“零换乘”和“无缝衔接”。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完善综合运输体系规划,加强交通建设和运输服务的标准建设,强化信息资源、运输资源的整合共享,提高信息化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交通运输部党组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结合交通运输行业实际,对节能减排工作进行了全面布置,各地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和从业单位日益重视节能减排工作,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交通节能减排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在全国节能宣传周活动期间,记者就交通运输系统节能减排工作采访了部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有关人士。
“交通节能减排工作不仅是一个行业性问题,更是一个全局性问题。做好这项工作,既能从做好科学发展规划入手,也能从纠正汽车驾驶员一个不良的驾驶习惯开始;既要有系统的发展规划作指导,也要通过各类标准规范、行业政策予以实现。”该有关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政府是关键,企业是主体,正是因为全行业的共同努力,交通节能减排各项工作才得以逐步展开,并取得阶段性成果。
管理体系初步形成,广泛开展基础研究
今年5月,交通运输部将节能工作协调小组调整为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部署和协调解决交通行业节能减排工作中的重大问题,认真组织贯彻落实国务院有关节能减排工作的方针政策,强化了部能源管理办公室的人员与职责。地方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也成立了相应的工作机构,部分大型交通运输企业还设立了能源管理岗位,交通节能减排工作组织体系基本建立。
为了使节能减排管理工作更加规范有效,交通运输部出台了《防治船舶污染内河水域环境管理规定》等一系列部门规章,研究制定17项标准规范;组织开展了交通由传统产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战略研究等战略性研究工作和交通行业能源消耗统计指标研究等基础性研究工作,制定了交通行业能源消耗统计标准与实施方案,组织、支持企业开展了节能减排新技术和新工艺的相关研究。各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也陆续制定了一系列地方性节能减排的管理制度和标准规范。
2007年6月,部推出20个交通节能示范项目,项目在企业管理、技术改造、运输组织方式等方面各有创新,不仅降低了单位运输能耗、减少了污染物排放、提高了企业节能减排的管理水平,还拓展了企业的服务功能,实现了社会效益与企业利益的双赢,产生了良好的带动效果。同时,一些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和大型交通运输企业也结合自身特点,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示范活动。
企业积极响应,节能减排成效初显
对节能减排工作,全国大型交通运输企业积极响应,普遍建立责任制,明确责任人,将能源消耗列入业绩考核指标。
道路运输企业依据相关行业标准和推荐车型,优化运力结构、控制运力增长、加强运输组织建设,提高了车辆实载率和道路运输的集约化、组织化程度,获得了较好效果。据统计,部重点联系的42家道路运输企业2007年平均货车综合单耗为6.6升/百吨公里,比2006年下降了10.6%。
航运企业开展了高耗能设备的改造与淘汰工作,不断优化运输船队的吨位结构。2006年,四大航运企业(中远、中海、长轮总、黑航)燃油单耗比上年下降了15.9%。其中,海洋运输与内河运输燃油单耗分别下降了16.4%和7.3%。
港口企业普遍制定和实行了燃油节能考核、燃物料核算、计量工作管理办法和司机能耗考核制度等制度规范,使综合能耗有了较大下降。2006年,沿海13个港口综合生产单耗为5.83吨标煤/万吨吞吐量,比上年下降了4.9%;长江20个主要港口生产用能综合单耗为4.0吨标煤/万吨吞吐量,比上年下降了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