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6月29日提出建议,对中国输美乘用车与轻型卡车轮胎连续三年分别加征55%、45%和35%的从价特别关税,理由是进口中国轮胎损害了美国轮胎工人利益,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认为,2004―2008年,从中国进口该类轮胎数量大幅增长215%,美国本土轮胎市场占有率下降了14.3个百分点,就业减少了近10%。根据程序,美国总统将于9月17日前作出是否采取措施的最终决定。由于该案是美国新一届政府面临的第一个中美反倾销大案,一个多月以来,案值22亿美元的中美轮胎“特保案”关注度不断升温。
众所周知,美国的汽车原配轮胎市场具有排他性,美国工厂生产的轮胎主要是为新车配备的。轮胎配件市场的竞争却很激烈,轮胎是易耗品,美国汽车消费者所更换的轮胎一般都是中国工厂生产的,因为中国轮胎的价格只是美国轮胎价格的一半,对消费者很有吸引力。同时,由于美国轮胎制造商采取了产品升级战略,放弃了利润较少的低端轮胎市场。而中国输美轮胎主要是低端产品,且多为美国企业贴牌生产。
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认定的汽车及零部件行业就业大幅减少的原因非常简单,即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引起的汽车销量大幅减少。2008年,美国全年乘用车和轻卡销量约1300万辆,比上年的约1700万辆减少23%。值得注意的是,2009年的情况还要差。2009年7月汽车销量580.67万辆,比去年同期的854.83万辆减少32.1%。7月份汽车及零部件制造行业就业人数急剧减少了23.22万人,减幅达26.0%,同期整个制造业就业也减少了12.2%。8月10日,美国轮胎制造商协会发表的2009年报告指出,2009年乘用车替换轮胎产量将下降9%(或1800万条),为17600万条;轻卡替换轮胎产量将下降18%,为2400万条。2010年则将分别增长3%和8%。报告归结为四点原因:汽车销量的剧降、消费者信心低落、失业率高和房市低迷。该报告并没有指出造成产量下降是受从中国的进口轮胎影响。
7月21日,由美国6家轮胎进口商组成的美国轮胎自由贸易联盟致函美贸易代表柯克,亦明确反对采取特保。该联盟指出,实施特保将严重损害美轮胎分销和零售从业者利益。据估算,一旦采取措施将导致分销和零售领域近25万人失业。此外,救济措施将导致美消费者每年多支出6亿至7亿美元。7月27日,代表克莱斯勒、福特与通用三大美国汽车巨头利益的美国汽车贸易政策理事会以及代表美国规模最大的零售商、产品制造商和服务供货商利益的美国零售业领导者协会皆致函美国贸易代表柯克反对采取特保。
互为第二大贸易伙伴的中国和美国,出现一些贸易纠纷、摩擦是正常的。但频繁提出贸易限制措施,不仅对中国企业不利,到头来也会伤及美国经济自身。在贸易保护的阴影下,中国低廉的产品很容易被扣上威胁当地相关产业的帽子,进而演化到中国出口产品威胁到当地的就业。实际上,在“低价”的外衣下包裹的却是“产业结构引发的贸易冲突。”而在目前的产业结构下,中国所能生产的产品,固然具有较高的价格竞争力,但却并不具备技术竞争优势或不可替代优势,因此很容易触到海外贸易壁垒。本次被美国认为“抢了美国工人饭碗”的中国轮胎,实际是彻彻底底的“弱者”。目前,中国轮胎出口产品多属低端产品,并且中国国内轮胎市场实际处于被外资占领大半的局面。近年来在美国和欧盟两个中国最大轮胎出口地区不断增加技术壁垒的同时,中国国内也不断放宽外资进入轮胎行业的准入,在国际国内高端轮胎市场已被大型跨国轮胎企业垄断的同时,以生产低端产品为主的数百家中国轮胎企业已经陷入遭受“内外夹击”的生存危机边缘。
目前,中国很多重要的出口产品都是劳动密集型的产品,关系到很多国家工人就业问题,所以在金融危机发生的情况下,世界经济处在困难之中,国外同行的日子不好过,希望能够采取措施,遏制失业率上升,因此必然要拿劳动密集型的产品开刀,这就造成了大量的贸易摩擦。应对这些贸易摩擦,一方面,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应放开高技术出口限制以扩大对华出口,以此来平衡贸易逆差。另一方面,加快国内的产业结构调整。这不仅仅是出口的需要,也是中国从经济大国走向强国的必要。今年以来,中国主管部门屡次指出,借金融危机进行产业结构升级。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解决全球性金融危机引发的贸易摩擦,才能减少出口骤降对中国经济产生的冲击。(泓 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