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31日,纽约时报发表了弗里德曼先生的文章《来自华南的明信片》。这位致力于生态问题研究的著名作家参观了珠海风能发电项目后,对珠海生态文明建设发出积极感言。
珠海为生态文明建设付出了不懈努力。1979年至2007年,珠海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424倍。珠海摒弃“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老路,进行了政策优化、生态环境管理创新等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探索。以联合国“人居最佳范例奖”为标志,蓝天碧海、绿色家园已成为珠海最富魅力的城市品牌。
生态立市
1979年的珠海,香港电视台用“只有一盏交通灯、一条路、一个警察”来形容。
2008年的珠海,现代建筑掩映在青山绿水之间,城市交通四通八达,人群和车流行进于林间花草……一个经济实现跨越发展的现代城市,却有田园般的静谧和舒适。
珠海特区创建之初就明确提出,发展工业绝不能牺牲生态环境。珠海坚持经济建设、城市建设与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低能耗产业。先后出台《环境保护条例》等20多部环保法规,加大对环保的财政投入,年平均投入占生产总值的1.5%以上。2007年环保投入达到30.9亿元。
珠海市民口中流传着这样两句话:“珠海的空气可以装罐出口”、“珠海人人都是绿色富翁”。
科技强市
有一件事曾让珠海人痛心疾首:1995年,美国戴尔公司在中国投资的首选地是珠海,但因为珠海没有大学、缺乏科技人才,戴尔最终弃珠海而去。从此,生态优势如何转化为人才优势成为珠海的重大课题。
为了引进人才和技术,1992年珠海在国内首先重奖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1999年在全国率先出台《珠海市科学技术入股与提成条例》。从加拿大归来创业的颜军博士以技术入股欧比特(珠海)软件公司,仅2年时间,公司“长”出了世界第一块32位S698处理器芯片。目前,在珠海发展的留学归国人员超过1300人,创办企业125家,产值约11亿元。
2007年,珠海全市劳动力素质指数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高新技术产品产值950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38%,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43.9%。珠海连续8年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
教育兴市
30年来,珠海人用敢为天下先的特区精神,发出一个个“先声”:全国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第一个带有飞行表演的国际航展、第一个跨境工业区;率先实行城市管理“八统一”、“全民医保”体制……
珠海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全面推进科教兴市。2007年,珠海率先在全国实现12年义务教育,高中入学率近100%,高校在校生8.9万人。
珠海打造留学文化、海洋文化、特区文化品牌,提升文化品位。总投资12.5亿元的珠海大剧院和博物馆新馆等重大文化工程即将开工。2007年全市文化产业总产值257.7亿元,文化创意产业正成为珠海新的经济增长点。
站在新起点上,市委书记甘霖说:“要履行特区新使命,增创发展新优势,必须焕发敢为人先的特区精神,以创新之举办创新之事,以特别之为立特区之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