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年代,地处渤海之滨的河北秦皇岛沐浴改革开放春风,跻身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列。20多年来,秦皇岛依港而兴、以城育港,坚持大开放、大开发并举,紧咬住“生态优先”不放松,沉寂的北方小城变成一颗“渤海明珠”。 港兴城城育港城港互动共荣
秦皇岛因港而立,同时依港兴城、以城育港,港城互动,城港共荣。
改革开放30年来,秦皇岛港煤码头一至五期工程相继建成投产,到2007年12月,全港煤炭年吞吐量突破2亿吨大关,成为世界煤炭输出港中名副其实的“大哥大”。油品、杂货、集装箱码头陆续兴建、扩建。货物吞吐量从2219万吨猛增至2.45亿吨,30年间增长10多倍。
港口做大做强,城市经脉疏通。依托港口,秦皇岛临港工业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地发展起来。2005年,临港企业销售收入达379.8亿元,已占全市GDP总量的半壁江山。依托港口,一批投资过亿元的大项目相继落地生根,其中60%以上都瞄准了“临港经济”。如今,秦皇岛以粮油加工、金属压延、玻璃建材和机械制造四大产业为主的临港产业集群,产值占全市的60%。
秦皇岛不仅组织本地企业与港口对接,还与山西大同等市签订共享口岸资源协议。下一步,秦皇岛将着力构建临港物流体系,开辟以集装箱为主的海上国际航线,打造集粮食、煤炭、钢材等为一体的北方进出口集散中心和粮食物流中心。
开放促进开发发展实现跨越
30年前,秦皇岛临港产业寥寥无几,外资项目空白。秦皇岛以大开放促快发展,靠快发展扩大开放。1984年至2007年,累计利用外资30.83亿美元,年均增长46.8%;2007年,外商投资额是1984年的6803倍,进出口总额35.40亿美元,为1989年的125.4倍。“请进来”还要“走出去”,秦皇岛引导和鼓励有实力的企业走上国际舞台,已有33家企业赴境外投资,位居河北之首,总投资2.85亿美元。
大开放,更要大开发。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就是一个缩影。1985年,开发区规划控制面积仅1.9平方公里,24年间,这里坚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滚动发展”的建设思路,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如今规划控制面积56.72平方公里,成为集国家级开发区、国家级出口加工区等为一体的现代化经济园区,利用外资和出口创汇占全市的比重均超七成,工业总产值占到一半。
30年里,秦皇岛因旅游开发而美名远播,旅游成为这座城市的支柱产业。1984年前,这里年接待游客300万人次,旅游收入仅260万元。2007年,接待游客1532.53万人次,总收入87.5亿元。
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
“不要污染的GDP,不要污染的政绩。”秦皇岛历届领导班子都反复强调: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他们变“招商引资”为“招商选资”,设置三条决不能碰的“红线”:浪费资源能源的项目不上,污染环境的项目不上,影响安全与群众健康的项目不上,把保护生态作为城市发展的底线,仅这两年,就拒绝有污染的大项目20多个,投资额达30多亿元。
对新成立的黄金海岸保护建设管理区,秦皇岛人视若“掌上明珠”,明确保护、发展并重,使之成为河北继曹妃甸、沧州渤海新区后又一增长极。在主导产业选择上,强调绿色经济和主导产业的结合,主打种植园经济和休闲文化产业,实现绿色经济下的产业发展。
作为北京奥运会协办城市,秦皇岛在高质量完成奥运工程的同时,践行“绿色奥运”承诺,5年投入城市绿化资金8.6亿元,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3.2%,被评为“全国绿化模范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