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问题,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江泽民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整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很长历史过程中的初始阶段。”认真研究和深入分析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的历史探索过程,对于正确认识这一论述的深刻含义,科学认识和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精神实质和实践基础,是很重要的。
一、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发展阶段问题的理论和方法论意义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并没有对社会主义进行具体的阶段划分。但是,他们创立的关于未来社会发展阶段的理论,为我们今天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地位和阶段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科学方法。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指出:未来社会的发展必然要经历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和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在此之后,在社会财富充分涌流之时,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各取所需”。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发展阶段的学说舍弃了经济、文化不同的国家过渡到社会主义的不同起点,阐明了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和一般规律。恩格斯在回答当时德国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否适宜和可能的问题时,指出:必须把社会主义社会“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过去我们往往只记住《哥达纲领批判》中设想的发达的、纯粹的社会主义社会,而没有充分注意和深入研究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共产主义第一阶段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社会的理论,这个理论为我们具体地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提供了理论武器。马克思、恩格斯考察未来社会发展阶段的方法,一是从事实,而不是从观念出发。
二是用历史的态度、发展的观点考察一切。他们从来不认为自己提出了任何一劳永逸的、绝对完善的社会制度。这些方法至今也是我们分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方法,成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形成的重要方法论基础。
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谈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时强调了两点:第一,“我们讲一切从实际出发,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现在还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第二,“我们讲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就必须搞清楚什么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在初级阶段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前者强调了从事实出发,后者强调了用发展的观点考察社会主义。我们之所以要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就是为了把社会主义重新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一切从实际出发,用发展的观点考察一切。正因如此,我们才摆脱了种种空想,回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出发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才能为思想的不断解放开辟道路。
二、在曲折中探索:从列宁的“过渡时期”理论到社会主义“短暂阶段”理论如果说,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发展阶段的理论,主要阐明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和一般规律,那么,列宁则开始把这个理论运用于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着重探索俄国这样一个经济落后的国家过渡到社会主义、建成完全社会主义社会的途径。列宁针对经济落后的俄国过渡时期的长期性,指出,当时俄国还没有超出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最初几个阶段,俄国的特殊国情使这一过渡更加复杂,这些特点在大多数文明国家内是没有的。如果不把过渡时期和社会主义划分为若干阶段,并对各个阶段面临的不同任务和解决任务的不同方法作出确切的分析,就不可能制定出符合俄国实际的正确政策,不可能顺利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由此,列宁认为,在俄国这样一个农民人数相当可观的国家中,社会主义革命和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需要采取特殊的形式,采用特殊的办法。列宁从“直接过渡”的“战时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为我们提供了纠正急于求成的作法的宝贵经验。斯大林把社会主义看作是向共产主义过渡的短暂阶段。
按照这种观念,一个经济落后的国家,经历一二十年就可以建成社会主义社会,再过二三十年就可能进入共产主义社会。正是这个错误认识,使斯大林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不久,就提出了向共产主义过渡的任务。1939年,联共(布)十八大宣布:“苏联在第三个五年计划中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即完成无阶级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并从社会主义逐渐过渡到共产主义阶段。”第三个五年计划虽然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而中断,但1952年苏共十九大进一步宣布:“现在苏联共产党的主要任务是:从社会主义逐渐过渡到共产主义,最后建成共产主义社会。”赫鲁晓夫坚持并发展了斯大林的把社会主义当作短暂过渡阶段的理论。1959年1月27日,在苏共二十一大的报告中,赫鲁晓夫正式提出了共产主义全面建设论。他宣布,苏联“进入了一个新的、极重要的时期——全面展开共产主义社会建设时期。”在1961年10月召开的苏共二十二大上,他甚至宣布“在20年内我们将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社会”。在苏联模式中,社会主义所有制的高度公有化和国有化并非完全是生产力和生产社会化程度高度发达的结果,而恰恰是在经济落后的条件下,利用国家的权威进行积累而实行的一种制度安排。正是在这样一种环境中,形成了用自然经济的观点去理解马克思的产品经济,脱离生产力来谈社会主义的错误倾向,形成了社会主义所有制越大越公越纯越好、国有企业越多越好的错误观念;从而使人们对实践中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作了过高的估计,把这种模式当作社会主义的建成,当作是向共产主义冲击的突击营地。
同期,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也未能摆脱把社会主义当作“短暂阶段”的冒进思想。按照我们当时的估计,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建成社会主义,所需要的时间也不过18-23年。1958年,我们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把发展生产力看得很容易,甚至宣布,共产主义在我国的实现已经不是什么遥远将来的事情了。在这种急于过渡到共产主义的思想指导下,造成了一次时间长达三年的大冒进,使国民经济发生了严重困难,社会经济遭受了重大损失。在此基础上,毛泽东还提出了“大过渡”理论,并最终导致了持续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的发生。总结历史,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的主要教训有:第一,在发展生产力方面急于求成,以为单凭主观愿望和群众运动,就可以大幅度提高生产力;第二,在变革生产关系方面急于求成、盲目求纯,对生产力的最终决定作用缺乏足够的认识;第三,企图越过商品经济充分发展的阶段去建设社会主义;第四,长期把发展生产力的任务推到次要地位,搞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些错误都是由于脱离了对社会主义社会的正确认识,脱离了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这一基本国情,脱离了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标准所致。三、在反思中前进: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问题的提出和深化随着对历史经验总结的深入,对国情和社会主义本身再认识的深化,人们逐渐意识到,认清本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是其他一切革命和建设问题的基础。毛泽东针对中国的特殊国情,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刚刚建立”、“还很不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将经历一个从“很不完善”到“完全建成”的过程。1959年底到1960年初,毛泽东在阅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社会主义部分时认为: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后一阶段可能比前一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这是毛泽东初步总结“大跃进”的经验教训,经过哲学的思考提出的对社会主义社会的阶段划分。1961年卡达尔说:“我们正在匈牙利建成社会主义基础,并将过渡到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这实际上就是承认当时有一些社会主义国家还将处在过渡时期和不发达社会主义的阶段。与此同时,人们对社会主义的长期性也进行再认识。毛泽东更早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问题。1962年1月,他进一步总结了“大跃进”的教训后,在《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说:“要使生产力很大地发展起来,要赶上和超过世界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没有一百多年的时间,我看是不行的。”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在同资本主义的竞赛中已明显处于劣势,许多东欧国家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也有了新的认识,提法也发生了变化。1982年安德罗波夫提出了发达社会主义“起点论”。这个理论虽然继续肯定了苏联已进入发达社会主义阶段,但强调发达社会主义是一个漫长的历史阶段,苏联社会还不是“已经完备的、最终的社会主义”,而仅仅处于发达社会主义这一漫长历史阶段的起点。“起点论”的提出,开始纠正勃列日涅夫对苏联社会所处发展阶段的过高估计。后来,戈尔巴乔夫提出了完善社会主义的理论,对苏联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作了“三阶段”的重新划分。这些都应当说是一大进步,为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创立,奠定了一些思想认识基础,起到了引源开流的作用。四、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创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创立有四大基石。
1979年3月,邓小平提出,中国现代化建设必须考虑底子薄、人口多、耕地少等特点,因而中国的现代化必然是长期的。1981年,他提出,十年翻一番,两个十年翻两番的设想。这种社会主义现代化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第一块基石。随后,1984年召开的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制定的经济体制改革决定提出:“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这个重要论点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奠定了又一块重要基石。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进一步强调:“在所有制和分配上,社会主义社会并不要求纯而又纯,绝对平均。在初级阶段,尤其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发展多种经济成分,在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前提下实行多种分配方式,在共同富裕的目标下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这个论点也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奠定了重要基石。当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最根本的理论基石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在党的纲领中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概念,这在马克思主义历史上是第一次。”我们之所以能够率先突破长期困扰人们在社会主义认识问题上的种种教条,提出符合社会主义自身发展规律要求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党长期遵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
党的十三大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形成的历史标志。党的十三大报告全篇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立论根据,第一次系统论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完整地概括和表述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标志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形成的一个重要理论标志,是正确把握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判断标准——生产力标准。历史上犯的历史唯心主义和超阶段冒进的错误,根本原因就是脱离生产力标准来抽象谈论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在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之后,我们才认识到,只有把生产力和由此派生的生产关系及上层建筑联系起来,才能正确判断社会的性质。尤其在同一种生产方式内部,生产力发展的不同水平更是划分这种生产方式成熟程度的直接的首要尺度。离开生产力标准,也就离开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就会像过去那样脱离生产力的水平去追求所有制的“一大二公”;就会失去判断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先进还是落后的准绳,把特定历史条件下建立起来的、已经不符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体制当作先进的东西拼命加以维护。总之,就不能对现时所处发展阶段作出正确的判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不仅是中国国情再认识的理论成果,而且还是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再认识的理论成果。
这个理论的确立,为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提供了理论武器,是我们制定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政策的科学依据,是我们同“左”的或右的错误倾向划清界限的客观尺度,是我们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行动指南,也为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复兴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