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邓小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30年
|
|
时间:2009-09-14 |
|
党的十七大指出,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开创的。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了深入探究邓小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本刊记者采访了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研究会会长石仲泉。
邓小平与开辟改革开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记 者:邓小平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改革开放的30年,也是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30年。您认为,邓小平在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方面主要做了哪些事?
石仲泉:我认为有三件大事要讲。一是发动和领导真理标准大讨论。真理标准大讨论的主题是破除“两个凡是”,而最早提出“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观点的,是邓小平1977年5月的谈话。在报刊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文章后,邓小平发表的三次讲话,(1978年6月初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9月视察的“北方讲话”和年底发表的被称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主题报告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讲话),对真理标准大讨论的展开、否定“两个凡是”起了决定性作用。这是一次全党和全国范围空前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吹响了解放思想的号角,开启了改革开放汹涌澎湃大潮的闸门。
二是支持农村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废除人民公社制度。中国的改革从农村开始。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安徽、四川等省农民自发地实行与那时政策相抵牾的包产到户等,被视为“异端”。邓小平支持这样的“异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央肯定了包产到户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八亿农民获得对土地的经营自主权,加上其他政策调整,农业生产摆脱了长期停滞的困境,农村经济向着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方向发展,农民生活渐渐好起来。借鉴农村改革经验,无论企业改革、物价改革,还是财税改革、金融改革,都比较顺利。
三是倡导兴办经济特区,推动形成全国对外开放格局。邓小平说:“中国的经济开放政策,这是我提出来的。”首先是倡导兴办经济特区。1979年4月,广东省委领导提出在深圳、珠海、汕头开办出口加工区建议后,邓小平指出,在你们广东划一块地出来,搞一个特区怎么样?随后,中央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试办特区。1984年春,他考察正在建设的深、珠、厦特区,针对国内外议论指出,深圳特区是个试验,一切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方法都可采用。1992年春天,他再次视察深圳、珠海,对特区的巨大变化无比兴奋。他回顾历史说:“对办特区,从一开始就有不同意见,担心是不是搞资本主义。深圳的建设成就,明确回答了那些有这样那样担心的人。特区姓‘社’不姓‘资’。”1992年“南方谈话”后,新一轮开放浪潮以迅猛之势由东向西、由南向北推进,至90年代后期已形成对外开放的全方位格局。
邓小平与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记 者:刚才我们从实践层面谈到了邓小平与“道路”的关系,如果我们从理论层面讲,您认为邓小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立作出哪些贡献?
石仲泉:简单地说,邓小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原生初始形态的奠基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概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邓小平提出的。在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后,这个科学称谓迅即成为改革开放高擎的旗帜、开辟的道路、形成的理论的专有指代。后来删去“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的”、“建设”和“有”字是简化词语,基本含义没变。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由“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演变而来。如果讲“品牌”,这是改革开放30年最具价值的“品牌”,其“知识产权”当属邓小平。
第二,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本源理论。党的十三大概括改革开放以来的新理论观点时,已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党的十四大冠以“邓小平同志”名字,称之为“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党的十五大讲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有两大理论成果时,对第二次飞跃理论成果的表述,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还说“它的主要创立者是邓小平,我们党把它称为邓小平理论”。这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邓小平理论在那时是同一的。党的十六大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指导思想时,指出它是邓小平理论的继承与发展。这样,邓小平理论的本源性开始显现。党的十七大一方面指出科学发展观是与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另一方面又将改革开放以来作为指导思想的创新理论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对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理论成果的高度概括。理论称谓的演变,说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原生形态,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本源理论。
第三,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也使以邓小平理论为本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成为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阶段。党的十四大在阐述“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时,指出这个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根本问题,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党的十五大首次使用“邓小平理论”称谓时,指出这个理论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中国既是社会主义大国,也是发展中大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建设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总结,邓小平理论的若干理论观点在发展中国家具有一定普遍意义。就此而言,邓小平理论作为发展中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种理论模型,是科学社会主义观的新形态。既然如此,以其为本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是科学社会主义观的新形态和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阶段。
第四,邓小平理论的“金砖四论”,在理论指导和实践运用上对改革开放30年的成绩和进步发生了最直接的重大影响。邓小平理论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个理论形态,本身也是个博大精深的体系。
记 者:您刚才提到了邓小平理论的“金砖四论”,您能否具体讲一下?
石仲泉:主要有这么四论,我姑且称其为“金砖四论”。一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问题是1981年邓小平主持制定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决议》中首次提出的。通过总结过去犯“左”的错误的教训,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对我国的基本国情有清醒认识,作出了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国家既保持快速持续发展,又没有超越阶段犯过去“左”的错误,与坚持这个初级阶段理论有密切关系。
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是世界现代经济理论的一大难题。邓小平自改革开放始,就在研究这个问题,认为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据此,党的十四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这个理论的创立是对科学社会主义观的重大发展,也是邓小平理论成为一个新的理论形态的根本标志。我国这些年取得的震惊世界成就是对它的实践价值的最好诠释。
三是社会主义主体论。既然我们国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落后,其他非社会主义的经济形式,包括某些资本主义经济成分都未丧失其存在和发展的理由,那么我国社会主义的现实状况,就是以社会主义为主体、允许其他有助于社会主义发展的非社会主义形式共存并进。这表现在所有制结构上,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在分配方式上,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主体论”是相对于过去的“纯粹论”而言的。30年来,正是因为毫不动摇地坚持并在不断完善这样的制度和政策,这个理论成为国家取得巨大成绩和进步的一个强大推动力。
四是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本质是什么?没有现成的答案。人们只是习惯地认为,讲社会主义就应当是公有制、按劳分配、计划经济、无产阶级专政、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等。这些要素长期被朦胧地看做社会主义本质。它们对于建设社会主义都很重要,但将其作为社会主义本质却有片面性。它偏离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那些被朦胧地视为社会主义本质的要素,都属于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方面的内容,没有发展生产力的要求。理论认识的片面性,必然导致方针政策的错误。这是过去长期没有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一个重要原因。有了这样沉重的教训,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个新界定,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论和执政兴国第一要务论奠定了理论基础。
将上述四论称为“金砖四论”是因为其对于构筑邓小平理论大厦发挥了特殊作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奠定了邓小平理论大厦之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是支撑邓小平理论大厦之柱,社会主义主体论犹如邓小平理论大厦之门,社会主义本质论凸显邓小平理论大厦之顶,其他理论构建邓小平理论大厦之体。
邓小平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目标
记 者:改革开放30年,我们取得了巨大成就。当前,我们正在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努力,尤其是我们提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您认为邓小平对这一目标的提出作出了哪些贡献?
石仲泉:可以说邓小平奠定了这一目标的基础。他不仅规划了这个总目标,而且对其八字内涵多有具体论述,并为逐步实现这一目标作了巨大努力。
首先,“富强”目标。邓小平说:我们奋斗了几十年就是为了消灭贫困。我们不要贫穷的社会主义,“要发达的、生产力发展的、使国家富强的社会主义”。为此,他提出“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翻一番,这个目标早已实现。第二步是到20世纪末再翻一番,人均达到800至1000美元,即“小康水平”。这个目标也超过他的预想实现了。第三步是到21世纪中叶,即用30年至50年时间再翻两番,基本实现国家现代化,国内生产总值为人均4000美元,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党的十五大将第三步发展战略分解为新的“三步走”战略;提出到2020年即建党100年之际,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基本实现工业化。党的十七大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高了要求。鉴于2006年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2000美元,按年均增长7.5%计算,至2020年的经济总量将达7.2万亿美元,人均约为5000美元。这就是说,邓小平讲的人均4000美元的单项指标,将提前30年超额实现。
第二,“民主”目标。这一条是根据邓小平的思想确定的。他指出:“民主是我们的目标”,“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要在经济上赶上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上创造比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更高更切实的民主”。江泽民、胡锦涛进一步明确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即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保障人民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
第三,“文明”目标。这个目标也是在邓小平领导主持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决议》中首次提出,并在党的十三大报告中被列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在号召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十分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奋斗目标的文字表述中,“富强”主要是对物质文明建设的要求,“文明”则主要是对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此后,“文明”的内涵在扩展。党的十七大提出的“生态文明”思想与邓小平没有直接关系,但讲生态文明建设的那些具体要求,他多有论述。
第四,“和谐”目标。“和谐”作为奋斗目标提出,与邓小平没有直接关系。但从“和谐”理论的形成来说,却离不开邓小平。从总的方面言,邓小平领导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积极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为促进社会和谐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从理论层面看,邓小平的一系列重要理论观点,诸如社会主义要消灭剥削,消灭贫穷,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中国不能乱,稳定压倒一切,等等,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2006年10月,胡锦涛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的社会,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整体和谐的社会,要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整个历史过程。这是“和谐”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奋斗目标的缘由。
记 者:在我们的采访即将结束之际,您能否将邓小平对改革开放,或者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贡献用比较简洁的话概括一下?
石仲泉:那我就借用胡锦涛沿引江泽民的话:“如果没有邓小平同志,中国人民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新生活,中国就不可能有今天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明前景。作为一代伟人,邓小平同志作出的光辉业绩、创立的科学理论,已经并将继续改变和影响着中国和世界。”我认为,回首30年的历史发展,这个评价是正确的。(记者王鹏志)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