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和形成体系
|
|
时间:2009-09-14 |
|
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是催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立并形成科学体系的历史进程。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的报告中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深入研究这个理论,并将这个理论的科学体系构建出来,这是当前理论建设的一项重大而迫切的任务。本文对此略作探讨。
1崭新的历史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到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时,我国社会主义已经有二十年的历史了。这二十年的社会主义,现在我们称之为社会主义的传统模式。人们都说,过去的社会主义是照搬了外国模式,主要是照搬了计划经济的体制和纯而又纯的公有制。具体分析一下,并不是简单的照搬。毛泽东从来不搞简单的“照搬”。从计划来说,苏联搞的是,计划就是法律。一旦形成了计划,就不允许改动。毛泽东则经常改动计划。从公有制来说,我们搞的是“一大二公三纯”。此外,我们的大跃进、人民公社,阶级斗争为纲,特别是“文化大革命”,都是苏联所没有的。应当说,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社会主义,是苏联模式+中国制造。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没有搞得很清楚。
粉碎“四人帮”以后,又经过拨乱反正,经过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深刻反思,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人有了新的觉醒。1982年9月,邓小平在十二大的开幕词中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提出的这个基本结论,是反映了历史的要求,反映了人民的意志。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新的历史主题。这首先是实践的主题,同时也是理论的主题。这个历史主题的展开,一方面要开辟一条新的道路,另一方面,要创立一套新的理论。经过三十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这两方面的要求,都很好地实现了。胡锦涛在十七大的报告中说:“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对三十年历史的精辟概括。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崭新的历史主题。这就意味着要抛弃社会主义的传统模式,建立一种新型的社会主义模式。经过了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我们的社会主义已经发生了质的更新。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主题,是邓小平提出的。邓小平曾讲过他的理论思维逻辑。他在同外宾讲了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后说:“在对社会主义作这样的理解下面,我们寻找自己应该走的道路。这涉及政治领域、经济领域、文化领域等所有方面的问题。我们提出要搞建设,搞改革,争取比较快的发展。”邓小平的理论逻辑是,在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基础上,解决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邓小平反复阐明,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穷,而是富,是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因此,发展是硬道理。
为了较快地发展,就要改革开放。他说: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围绕加快中国的发展这个中心问题,邓小平肯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阶段论,提出了市场经济论,改革开放论等一系列基本的理论观点。
1987年,党的十三大将邓小平为主要代表创立的理论,称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认为这个理论已经初步形成了轮廓。
1992年年初,邓小平在著名的南方谈话中,又概括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观点。这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已经形成一个体系。
这个体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以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为思想路线,以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为主线,以一系列有内在联系的重要观点为基本内容。邓小平阐明了什么是社会主义,特别是概括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基本问题。这是一个比较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党的十六大将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创立的理论称之为邓小平理论。
从认识论的角度看,这个理论体系来源于实践,主要是五个方面。一是对时代特征和国际大局的观察判断。二是对世界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总结。三是对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总结,特别是总结了“文化大革命”的经验。邓小平多次说过,总结了“文化大革命”的经验,才制定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方针政策。四是概括了群众在改革开放中的实践经验。邓小平说,改革开放中许许多多的东西,都是群众在实践中提出来的,领导主要是概括和提倡、推广。五是大胆借鉴人类的文明成果。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就是大胆借鉴人类文明成果突出的一例。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
邓小平以后,改革开放的实践在发展,理论也在发展。
十六大确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时期,确立并阐明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并阐明了基本经济制度,提出了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等等。特别是阐明,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十六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既是科学理论,又是重大战略思想、重要指导方针,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进行理论创新取得的一个具有历史标志性意义的重大成果。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其实,以人为本的意义远远超越发展的范畴,应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思想。
胡锦涛同志说:“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他在党的十七大报告对以人为本作了最全面的阐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以人为本,是对邓小平以来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思想的概括和升华。以人为本的思想,本来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现在将它丰富和提炼,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是非常重要的理论创新成果。
以人为本,其基本含义同老祖宗讲的社会主义基本思想完全一致,而且有所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体制、机制,包括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各个领域,都要体现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四个字,简练明确,通俗易懂,一经提出,就迅速传开,妇孺皆知,为广大干部、人民群众所理解和掌握,转化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物质力量。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丰硕成果。以上三个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最基本的,在某种意义上说,后两个问题是第一个问题的延伸和扩展。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三个理论,分别看,分别搞,各自都是一个体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起着指导作用。但这些理论都是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都是这个主题的展开,从更宽的视角看,都是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从更高的层次看,这些理论又是一个大的体系,都是这个大的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十七大将这些理论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邓小平理论是基础。邓小平理论的体系框架,可以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框架的基础。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之为科学体系
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个“科学理论体系”。什么叫科学理论体系?打个比方,所谓科学体系,不是一篮苹果,而是一串葡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是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三个理论简单相加,而是要在鲜明的主题下,抓住基本线索,将三者贯通,将一系列重要观点按照其内在逻辑,组合起来,形成“一串葡萄”。
科学发展观是经实践检验证明了的科学理论,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增添的重要新内容,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要把科学发展观摆在突出的地位,并贯穿渗透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各个基本观点之中。
令人欣喜的是,已有不少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文章发表,学者们就此发表了各种见解。
今年6月,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了秦刚主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书,该书以十三个基本问题构成理论体系。这是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一个可喜的成果。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定会有更多这类著作问世。
本人曾在《学习时报》发表一篇文章,探讨这个问题。文章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有以下十七个相互联系的基本理论观点。
1、思想路线论。在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基础上,邓小平针对思想僵化半僵化状态,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他强调,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实事求是地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十七大提出继续解放思想,也是为了更好地贯彻思想路线,解决现实存在的各种问题。思想路线是基本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中,处于领先的地位。
2、社会主义本质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突破了传统社会主义只讲社会主义特征的框子,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念。邓小平概括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邓小平以后,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不断深化。
3、初级阶段论。我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是对基本国情的科学判断和概括。十七大概括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
4、科学发展论。选择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为了更快地发展中国。科学发展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
5、改革开放论。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是历史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
6、市场经济论。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改革的目标模式,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造。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
7、民主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民主与法制不可分开。民主要制度化、法律化,要依法治国。
8、文化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方面。
9、社会论。社会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方面,也是一个新课题。
10、文明论。社会主义要建设高度的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但要建设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还要建设生态文明,要坚持走文明发展道路。
11、社会和谐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概念,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基本要求,应当从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理解社会和谐。
12、国防和军队建设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国防和军队建设占有重要地位,应从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认识和处理富国和强军的统一。
13、“一国两制”论。“一国两制”是重要的中国特色。
14、和平发展道路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之中,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中国将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15、政治路线论。政治路线是基本理论的凝练。基本理论只有凝练为路线,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指导作用。对基本路线的论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部分还应当包括对基本纲领和发展战略、总体布局的论述。
16、群众论。人民群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群众的状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形成了一些新的社会阶层和群体。
17、党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是国家唯一的执政党。党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自身建设。
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是一项艰巨的科学工作,需要集思广益,大家共同努力,需要平等探讨和争鸣。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一个开放的体系
恩格斯说,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也是发展着的理论。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实践说明,理论的发展是一个丰富的历史进程。
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曲折过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认识,不可能一次完成。
回顾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和理论创新的历史,这是一个创新、扬弃、积淀、升华的丰富过程。
创新。尤其是理论的创新,特别重要。过去常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现在的情况是,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就不会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恩格斯说:“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去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才能认识到什么程度。”我们要充分认识理论创新的重要性,又要尊重和掌握认识的规律,采取严格的科学态度,理论创新不能搞“急就篇”。
扬弃。主要有三种情况,一种是,反映社会主义传统模式的一些理论观点,逐步放弃,如计划经济、全民所有制、工农业总产值,等等,在改革开放之初,还是经常使用,以后逐渐抛弃不用了(改用市场经济、国有经济、国内生产总值即GDP);另一种是,虽然是新创造的一些概念和观点,但随着实践的发展,情况的改变,已失去时效而不再使用了,如“乡镇企业”、“在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等等;还有一种是,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东西,必须纠正。
积淀。这是大量的。在改革开放不同时期创造的理论成果,因为切合实际,经受了实践的检验,并为广大干部和群众所掌握,积淀下来了。这种积淀,是实践检验、历史筛选的结果,而不是人的主观意志所能决定的。这种积淀,使我们的理论体系日益丰富,底蕴更加深厚。
升华。有些思想理论观点,随着实践的发展,认识逐步加深,内涵更加丰富,达到了更高的境界。比如,共同富裕,1955年,毛泽东表达了这个思想。后来,邓小平将共同富裕提升为社会主义的一条根本原则,继而又提升为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在南方谈话中,又进一步将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归结。又如,将我们党一贯坚持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相结合,提升为以人为本,等等。所有这些,都使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思想理论观点的创新、扬弃、积淀、升华,这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过程中的必然现象,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过程的生动性、丰富性和复杂性。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我们要自觉掌握创新、扬弃、积淀、升华的特点,来推进理论创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首先要敢于创新,不断发展我们的理论;对于那些已经过时的、或者被实践证明是不正确的理论概念和观点,要敢于和勇于及时扬弃,这也是与时俱进的应有之义;对于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概念和理论观点,其指导作用将是长期的,无所谓新与旧,以历史的眼光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理论创新成果,都是新成果,都要作为宝贵财富珍惜;对一些基本的理论观点,要不断充实内涵,提升其意蕴,升华到更高的境界,但这种升华决不是人为的拔高,是在实践基础上的自然跃升。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