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新时代的一场伟大变革
|
|
时间:2009-09-14 |
|
历史是继续前进的基础,也是开创未来的启示。在长达30年改革开放伟大变革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已经成为我国不懈前行的永恒财富。历史证明,改革开放是我国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一场伟大变革,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我国的改革首先从农村取得突破,逐步向城市推进;开放从创办经济特区开始,逐步扩展到沿海其他地区。改革的目标模式,经历了由“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到“国家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的不断探索。经过10多年的艰辛探索,党的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30年来,经过不断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机制体制,这些都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有力保障。30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并不断完善,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基本形成;形成了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取得积极进展;社会领域的体制改革和制度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体系初步建立。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开放格局已经形成;对外开放从经济特区到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从沿海到沿江沿边和内陆,从东部到中西部,从部分领域到全方位,不断向纵深推进;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标志,我国已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充分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焕发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长,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生产力的极大解放和发展,使我国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得到长足发展。社会领域改革取得明显成效。覆盖城乡的义务教育体系全面建立,公共卫生体系和基本医疗服务不断健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共同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基层民主活力不断增强。
在我国改革开放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但是还不成熟、不完善,在改革和发展过程中也不断产生新问题、新矛盾,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发展仍然要依赖于体制的改革与创新。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最根本的是,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不能因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而看不到前进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也不能因前进中出现困难和问题而动摇改革开放的决心和信心,而要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的各个环节,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冲破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改变一切束缚科学发展的做法和条条框框,革除一切影响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的弊端,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各方面体制改革创新,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
我们在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的同时,要着力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努力使改革决策兼顾各方面的利益。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统筹好经济体制改革和其他方面的体制改革,统筹好改革涉及的各项工作。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着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滞后的问题。面对这些错综复杂的问题,改革的难度越来越大,改革的面越来越宽,牵扯的利益矛盾越来越复杂,群众要求共享改革成果的期望越来越强烈,对各项改革措施协调配套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我们把继续深化改革开放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有机地统一起来,善于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整体格局进行思考和展开,作出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改革决策,努力使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相互衔接,形成合力。
30年前,我们毅然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由此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成就。今天,只要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努力在继续解放思想上迈出新步伐、在坚持改革开放上实现新突破、在推动科学发展上取得新进展、在促进和谐上见到新成效,就一定能够解决前进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执笔:宋建钢周武壮郭正东)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