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张蕴岭:坚定不移地走对外开放与和平发展的道路
|
|
时间:2009-09-14 |
|
中国的改革开放与经济迅速发展是当今世界发展最有影响一件大事。在实施行改革开放政策的30年中,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在经济总量指标上,中国已居世界前列。
中国为什么取得成功,最重要的经验是什么?这里,我主要从“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总结。
一、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加快发展自己
中国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是一场巨大的变革。从经济发展的意义上,对外开放就是把中国的发展与外部发展链接起来,改变封闭的计划经济模式,通过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利用外部资源,加快发展自己。
20世纪70年代末,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中国经济处于停滞,经济体制僵化、缺资金,缺技术,缺市场。如何走出困境,创造经济增长的动力?鉴于整个计划经济体制的改革需要时间,有效的办法是划出一块特区,实行特殊政策,“进行体制外循环”,这就是深圳经济特区诞生的战略性布局。深圳、珠海经济特区开始于1979年7月,一年以后,扩大到汕头、厦门,4年以后(1984年)扩大到所有沿海地区,建立了14个沿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再过一年之后(1985年),建立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洲沿海经济开放区,1988年又把沿海开放带扩大到华北、东北,把一大批沿海县市列入开放经济区,同时,当年又把海南岛列为经济特区,1990年又一个大举措是,开发上海浦东,在浦东实行经济特区的政策。2006年又开辟天津滨海经济区,旨在拉动华北地区经济发展和提升。
经济特区的初期发展都基本上实行“两头在外”(原料、市场)的发展道路,利用“三来一补”,加工出口,进行“滚雪球”似的扩大发展。中国的这个方略之所以成功,一个重要因素是,有效地借助了香港的投资和出口渠道。在短短的几年内,由于低成本竞争优势,香港的大多数加工制造业转移到大陆。在广东的一些县市,如中山、顺德、东莞形成了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加工中心。随后,由于台湾投资的进入,加工产品由服装、鞋帽,扩大到电气电子产品。大量引入加工出口投资,使中国内地迅速发展起了一大批使用“先进设备”,“实行现代管理”,面向国际市场的“现代化”企业群,同时也培养了大批工人队伍和管理人才。利用这个基础,中国出口加工业迅速扩大发展。中国的出口加工业不仅规模得到很大发展,而且逐步进行“产业升级”,从简单的“三来一补”,轻工产品(纺织服装、箱包、鞋袜),发展到引进加工和制造,扩大到电气、电子、电讯产品、既包括成品,也包括零部件。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国内经济环境的改善,外资不仅投入到沿海经济特区,也投资到其他地区,尤其是一些大中城市。中国经济的巨大发展潜力,丰富的低成本劳动力供给,大量的受过高等教育的技术人才,以及优惠的吸引外资政策,使得越来越多的外国公司投资中国,其中既包括“四小龙”的优势加工业,也包括美日欧大的综合跨国公司。另一方面,中国本身的企业也逐步成长起来,国有企业经过改制,大都取得了新生,尤其是非国有中小企业,迅速发展,许多都生产直接面向国际市场。到21世纪初,中国已经发展成为全球重要的加工出口基地,中国的出口企业直接进入全球采购供货体系。中国产品,不仅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资本密集型产品,在世界市场占到重要地位。
总结起来,中国经济之所以能够取得快速起飞,主要的经验有:
其一,利用地缘优势布局,首先发展沿海地区。在沿海地区的经济增长中,出口的增长非常迅速,在全国的出口中占最大的比重,这表明,出口产业拉动了沿海经济的发展,提升了沿海地区经济的水平;
其二,在全国的经济增长中,出口的增长速度大大快于整个经济的增长速度,出口在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高,这表明,出口的增长是拉动整个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驱动力。
其三,外资在中国的出口增长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这突出的体现在外资企业出口在中国出口中所占的比例不断提高。外资企业出口的产品结构由前期得简单劳动密集型,逐步转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这对中国的经济结构提升也起到重要的作用。
我国实行外向发展战略,依靠不断扩大出口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这个战略是成功的。但是,也应该看到,以大力引进外资和推动出口为核心的外向发展战略也面临不少新问题。
其一,过度依赖出口拉动型的经济增长战略具有不可持续性。目前,中国的出口增长受到了来自国外的巨大阻力,这一方面是由于外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另一方面是由于中国自身的原因,比如严重依赖加工型出口,出口产品集中度过高等。我国的对外贸易建立在加工出口为中心这样的结构上,导致了两个突出结果:一是出口严重依赖进口,二是加工的利润很低。比如,我国60%的出口要依赖进口支撑,这样,进口成本的变动对于中国的出口竞争力有着重要的影响。快速的出口同时带来了巨大的能源与原材料需求。
尽管扩大出口对经济的增长起着重要的拉动作用,但是,资源消耗型的增长(尤其是考虑到中国现阶段资源-产出利用系数较低的因素)带来其他许多问题,其中主要的是,资源进口价格上涨导致成本加大,资源消耗型生产导致严重的环境代价。因此,出现了出口扩大与可持续发展的矛盾。在此情况下,有三个选择:其一大幅度降低出口赢利,这样许多企业面会临破产停业;其二,听任环境生态恶化,这必然导致发展成本进一步增大;其三,转变生产结构和市场战略,显然,前两个选择是不可取的,只能走第三条道路。
其二,经济增长过度依赖出口导致经济结构畸形。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出口增长加速,在大多数年份,出口的增长都大大快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这使得出口在国内生占总值中的比例大大提高。1990年,外贸出口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为16%,而到2001年升到23%,目前接近40%。 这个趋势表明,国内内需提高缓慢,生产的增长主要靠增加出口。这是总的数字,如果从部门来分析,一些部门,尤其是劳动密集型商品生产的增长主要靠出口。经济过份依赖出口使得经济变得脆弱,外部市场环境变动必然对国内经济产生巨大的影响,如果出口受限,增长率降低,则整个经济的增长就会以更大的幅度放慢。同时,因环境变换(原材料能源价格上涨),出口收益降低,也必然影响整个经济的效益,从而形成高产出低效益,加剧我国的数量型增长弊端。面对新的情况,中国必须调整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增加内需拉动力,降低出口/国内生产总值比率,减少经济增长对出口增长拉动的依赖。
中国经济发展的转型是必然要做的,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但是一个提升的过程,也是一个再生的过程。中国的发展转型只能在继续坚持对外开放中进行,走开放发展的道路不会改变。中国经济实现了30多年的持续高增长,基本完成了起飞阶段,现在要向下一个阶段转变,这不仅是内在发展的要求,也是外部环境的要求。中国及时提出科学发展观,这说明不仅已经认识到面临的新挑战,而且也下决心进行调整。过去30年,中国靠改革开放实现了经济的快速起飞,未来30年是中国实现经济发展的转型,向经济结构合理,环境友好与经济社会均衡发展重要转变和发展时期,中国有条件,有智慧,有能力取得未来30年进一步开放发展的成功。
二、创建和平发展环境,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需要一个长期的和平环境。在决定实施改革和对外快放战略时,中国领导人作出两项重要判断:一是新的大战打不起来,和平是可以争取的;二是集中精力搞经济建设。早在1977年邓小平就讲到,国际形势是好的,有可能争取多一点的时间不打仗。后来他一再告诫,发展是硬道理,中央一再强调,必须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要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
创建和平发展环境,集中精力搞建设,这两个方面相辅相成。我国的对外开放战略在经济上是利用世界资源、世界市场发展自己,在外交上是创建有利于发展的和平环境。因此,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外交就是紧紧围绕创建和平发展环境这个根本任务而努力。一方面,中国作出多种努力改善与各国的关系,另一方面积极参与国际和地区事务,发挥自己的力量与影响,构建新的合作与和平机制。经过努力,中国改善了与西方大国的关系,增进了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密切了与邻国间的关系,与此同时,中国利用自己增强的实力和影响力,提出自己的关于国际和地区关系理念、主张和战略,为创建世界和地区的和平环境而努力。
在国际事务中,中国维护国家主权,反对强权政治,倡导新安全观,支持联合国发挥主导性的作用。二战以后,国际事务先是由两国超级大国主导,形成两个分裂的世界,从而导致两个集团的对抗。冷战结束以后,美国试图创建“美国治下的和平”,主导世界事务,借人道主义干预,反对恐怖主义,直接干涉他国内部事务。中国明确反对大国干预一国内部事务,主张通过协商合作解决问题,并且努力把解决问题的轨道拉到联合国机制,提出国际关系民主化,积极参与联合国安排下的维和行动。中国的这种努力创造了国际社会共同参与,协商、合作解决国际与地区争端的新机会,防止了一些事态向更坏的方向发展,也是对霸权主义、新干涉主义的一个强有力的牵制。
冷战结束以后,中国在如何处理对外关系上面临新的挑战。中国所采取的对策是,首先推动了大国之间的各种定位的伙伴关系的建立。伙伴关系的核心是协商、合作。这是中国对处理当代复杂国际关系的一个创造,有助于冷战后国际关系,尤其是大国关系向非对抗方向的转型。像中美关系,中俄关系,中印关系,中日关系,都在这种伙伴关系框架下得到比较稳定的发展。
在冷战结束后的转型世界,出现了许多新的冲突。面对复杂的形势,中国用自己的努力和影响,尽力推动协商谈判,减低发生更大冲突的风险。比如,中国在朝核问题上,反对美国动武,推动六方会谈,取得进展,使国际社会,包括美国,认可了会谈的方式;在伊朗核问题上,中国出于防止出现更大规模地区冲突或战争的考虑,反对动武,推动谈判;在苏丹达尔富尔问题上,也是尽力斡旋,推动联合国维和,劝和促谈。 在发展与邻国的关系上,中国努力与邻国构建一种新型的合作伙伴关系。 中国提出以邻为伴,与邻为善,睦邻、安邻、富邻的新邻国关系观,为此,中国作出积极努力解决边界争端,推进地区合作机制的建设。中国周边地区曾是矛盾交织,冲突纷争不断的地区,通过几年的努力,新的合作机制已经建立起来。比如,中国与东盟的关系,通过建设自由贸易区,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发表“南海行为宣言”,开展次区域合作等多项努力,得到了全面发展,成为冷战后新地区关系发展的一个榜样。上海合作组织是中国推动与邻国合作的又一个例证。中国与俄罗斯、中亚国家一道,通过合作应对面临的共同安全问题,通过建立区域合作机制促进共同的发展。如今,在亚太地区,东亚地区中国积极参与和推动了多个区域经济、政治、安全合作机制,这些机制成为中国与地区各国协商、合作处理相互关系,推动地区和平发展的平台。
中国创建和平发展的环境并不仅仅是为了自己的发展。中国作为一个复兴的大国,维护和创建世界和平是其责任,中国做负责任的大国的核心就是维护和创建长久的世界和平。冷战时代,两极对立,把世界拉入对抗的旋涡,世界各国都深受其害。冷战结束后,世界需要从霸权控制中摆脱出来,需要创建新的国际关系准则和更加合理的国际秩序,需要一个好的环境实现发展目标,中国领导人对这种新的形势有着正确的判断。邓小平当年就以敏锐的洞察力深刻地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深化了对时代主题的认识。2005年9月,胡锦涛主席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指出“要和平、促发展、谋合作是时代的主旋律。” 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之中,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 显然,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一是顺应世界发展的潮流,符合世界人民的利益诉求,二是做负责任的大国,为和平、发展、合作这个主旋律增添最美的音符。也就是说,中国“既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通过自己的发展来住进世界和平”。 “走和平发展道路,就是要把中国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一起来,把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联系起来,把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与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结合起来。”
中国一再宣称,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一个迅速发展的大国一再宣称走和平发展的道路,这是很不寻常的。回顾历史,大国崛起往往伴随着战争与由此引起的世界灾难。因为,按照一般的逻辑,大国崛起后总是要与其他的大国争夺势力范围,进行势力扩张,侵略弱小国家。面对改革开放后中国的迅速发展,实力增强和影响增大,一些人也带着怀疑的目光看待中国,“中国威胁论”也不时被提及。中国要用自己的言行向世界证明,中国的发展强大起来的中国会对世界的发展与和平作出更大的贡献。我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倡导新安全观,推动构建和谐世界与和谐地区,这些,都展示了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中国的努力,不仅仅是为了创造有利于我国发展的和平发展环境,而且也有利于创建更加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惠及世界。
胡锦涛主席在纪念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明确提出要“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并号召各国人民团结在一起,携手合作,为建设和谐世界而努力。 事实上,建设和谐世界是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一个具体体现,也是中国发展所追求的一个目标,这就是,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建立在内部和谐(和谐社会)和外部和谐(和谐世界)两个目标基础之上。
中国倡导建设和平、发展、合作的和谐世界,主张在国际关系中弘扬民主、和睦、协作,在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协商,经济上均衡、普惠、共赢,文化上尊重多样性,相互借鉴。在现实世界中,不和谐是一种客观存在,世界上的各种矛盾交织,霸权主义,恐怖主义、发展的不平衡等等,建设和谐世界不是掩盖这些矛盾,而是通过各国的合作努力,应对和解决这些问题。
当代中国的发展是处在现行的国际秩序之中。中国通过对外开放进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事务。从大的方面来说,维持现行秩序主要构架的稳定,符合中国的利益。但是,同时,现行的体系存在很多缺陷,必须加以改革。中国推动现行国际体系的改革,一是参与其中,提出自己的主张,靠增加的分量和影响,使其进行改变和调整;二是联合其他利益相关者,发展新的合作机制。
在一个很不和谐的世界,构建和谐世界,这是一个很不容易的事情。单靠中国自己的力量不行,必须与他国家一起共同努力。和谐世界是一种新理念、新目标、新努力,是推动世界向一种新关系和秩序发展的长期进程,这个进程是艰难、复杂、曲折的。中国的复兴是当今和未来世界的一个最重要的发展,中国正在以一种新的面目、新的力量出现在世界,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积极推动和谐世界的建设,必将对整个世界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国际研究学部主任,本文为作者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改革开放3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所做的主题发言)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