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辉煌的历程
|
|
时间:2009-09-14 |
|
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里程碑。从此,揭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启动了一场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宏伟目标的新的伟大长征。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始终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思想,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保持稳定,促进发展,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光辉业绩。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令世人惊叹的奇迹。改革开放这三十年,无论在中华民族振兴史上,在社会主义改革史上,还是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都写下了灿烂的篇章。在跨入新世纪的时候,中国人民第一次看到了现代化的曙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独特的现代化发展模式,不仅得到了全中国人民的广泛认同,而且赢得了全世界人民的高度尊重。中国共产党在执政兴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上交出了一份出色的答卷。
三十年的历程波澜壮阔,三十年的成就令人鼓舞,三十年的经验极其宝贵。
辉煌的历史进程
三十年来,我国经历了大转折、大改革、大开放、大调整、大发展、大变化的不平凡历程,这项宏大的社会改造工程是在保持大局稳定的前提下以循序渐进方式进行的,人们置身其中,并没有感到激烈的颠簸震荡,但如果把今天和三十年前做一个比照,就不难发现,我国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从物质生活到精神生活,从体制机制到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变化之大,之广,之深,都是前所罕见的,人们始料不及的。
(一)改革开放三十年,是中国社会安定、政策连续、人民安居乐业,聚精会神搞建设的三十年。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的一、二十年里,我国一直沿续“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基本路线,把“用两个阶级、两条路线、两条道路斗争的观点观察一切、分析一切”作为根本的价值标准,奉行斗争哲学,频繁地开展各种政治运动和思想改造运动,真正安下心来搞建设的时间没有几年,社会长期动荡,人民缺乏安定感、安全感,体制缺乏活力,经济上不去,人民生活难以改善。
在1956年党的八大上曾经做出过把党的工作重心从阶级斗争转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的决定。在1974年“文革”持续八年之后,毛主席也曾提出“现在以安定团结为好”、“把国民经济搞上去”的主张,但这几次工作重心转移都没有完成,很快就被随之兴起的政治运动打断了。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功绩之一,就是果断地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这是最根本的拨乱反正,是最伟大的历史转折。从以政治运动为中心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固然不易,更难能可贵的是三十年来持之以恒,毫不动摇,决不转向。这三十年,国际国内发生过多次重大事变,经受过种种干扰和挑战,包括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的泛滥,学潮和动乱的发生,领导人的更迭,苏东的剧变。如果按照过去的思维方式,难免会发动新的政治运动,打乱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布局。但我们党“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始终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以“一百年不动摇”的决心坚持改革开放。正是因为三十年来我国人民能够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才取得了今天的辉煌业绩。
(二)改革开放三十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逆境中崛起,大放光彩的三十年。
新中国建立初期,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在消灭剥削、实现公平、推进工业化以及集中力量办大事等方面曾经显示了巨大的优越性,后来,这种以苏联模式为参照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逐渐失去活力,靠这种体制很难解决富民兴国的问题。上世纪后期,多数社会主义国家都想通过改革探索新的发展模式。然而,善始者多,善终者寡。有的在改革中迷失方向,失去控制,结果,改旗易帜,改朝换代,社会主义的成果前功尽弃。有的造成社会动乱,民族分裂,国家解体,经济衰退,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有的固守僵化的体制,陷入严重困境之中。特别是苏东剧变的发生,使国际社会主义事业遭受到历史性的挫折。而中国却在逆境中奋起,通过改革开放创新完善了社会主义制度,正确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历史课题,找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为社会主义注入了巨大活力,使社会主义的内在优越性和巨大潜力得到充分展示。时至今日,中国已经成为在社会主义旗帜下推进现代化的成功范例。如果说,鸦片战争之后一百年的历史告诉人们,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那么,今天我们可以说,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振兴中国,才能带来社会主义复兴的希望。
(三)改革开放三十年,是中国城乡巨变、财富涌流、经济发展最快、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三十年。
还是这方土地,还是这方人民,只是因为路线方针变了,体制机制变了,就奇迹般改变了中国的面貌,呼风唤雨般地创造出巨大的社会财富。可以说,中国在这三十年中创造和积累的财富比过去几个世纪还要多。30年来,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以9.7%的增幅持续增长。人均国民收入增了11倍。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从1978年133元增加到2007年的4140元。广大人民的生活从不得温饱到解决温饱,进而达到总体小康,3亿多群众摆脱了贫困,一部分地区和群众已经率先富裕起来。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繁荣,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尽管目前仍然存在着分配不公问题,社会上还存在着一些困难群体,但总体上说,广大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富裕程度比三十年前不知道要好多少倍。在这一系列令人惊叹的数字背后,展现的是当今中国民富国强、国运昌隆、蓬勃向上的盛世景象。
30年来,江苏省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6%,2008年预计突破3万亿元,比1978年增长了30多倍。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增长了60多倍和40多倍,城市化率比1978年提高40个百分点,达54%。当年邓小平曾寄希望率先实现小康的苏州地区,去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突破9万元人民币,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万元,农村人均纯收入超过1万元。在普及12年基础教育的同时,高等教育入学率达到53%,基本实现了新型工业化、城市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
(四)改革开放三十年,是中国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三十年。
经过三十年的努力,我国已经胜利地实现了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步走”战略的前两步目标,目前正在满怀信心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而奋斗。
今天的中国,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三,外贸总额居世界第二,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一,中国正在不可阻挡地步入世界大国,世界强国之林。国际影响力正在不断提升。当今世界,许多重大地区事务和国际事务的解决,没有中国的参加是不可想象的。某些西方大国遏制中国,孤立中国的企图注定是要失败的。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标志着中国正在从世界舞台的边缘走向中心,它是中国由弱到强的强烈信号,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标志。
深刻的历史转变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丰碑上,铭刻着一个响亮的名字——邓小平。1978年,邓小平同志在古稀之年,以对党和国家命运高度负责的态度,发动了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航程。在此后的十几年里,正是凭借他的远见卓识和宏韬伟略,政治魄力和理论勇气,把握方向、驾驭全局的能力以及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作风,使得中国改革开放的巨轮,冲破阻力,绕过暗礁,排除干扰,顶住压力,不断乘胜前进。1992年,耄耋之年的邓小平第二次巡视南方。面对苏东剧变和八九政治风波后的严峻形势以及党内外出现的种种困惑、疑虑、争论,邓小平发表了振聋发聩的南巡谈话。对于困扰改革开放的思想理论问题和举棋不定的政策举措,给予了旗帜鲜明、一锤定音的回答。这篇短短6千多字的谈话,浓缩了邓小平理论的精华,把他的创新思想推向了新的高峰,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经典之作。以邓小平南巡谈话为转机,中国兴起了新一轮改革开放的高潮,开始了长达十几年的经济持续高速增长。
可以说,如果没有邓小平,就没有中国的改革开放。没有中国的改革开放,就没有三十年来的山河巨变,就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没有中华民族的又一次复兴。邓小平是继孙中山、毛泽东之后改变中国命运的又一世纪伟人。
邓小平的历史功绩,可以概括为推动中国实现了“四个根本改变”:
第一,他改变了中国前进的方向。这就是拨乱反正,实现工作重心转移。推翻“两个凡是”,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取代了阶级斗争“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的基本路线。难得的是,中国这条承载着沉重历史包袱和十几亿人口的大船,在这场历史大转折中没有迷失航向,更没有翻船。
第二,他改变了中国的体制。邓小平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方向的前提下,对僵化的体制进行了根本性的革新改造。他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使我们对国情的认识建立在更加坚实的基础上。他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内涵赋予了新的理解。他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嫁接起来,创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他以经济体制改革为基础,实行配套改革,形成了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教育科技卫生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等全面改革相互促进的总体布局。正是通过对原有体制的革新创造,使得社会主义制度重新焕发了生机,变得更加优越、更加完善、更加可亲可爱、更加具有吸引力和说服力。
第三,他改变了中国人的价值观。邓小平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判断改革开放成败得失、衡量方针政策正确与否的根本标准,取代了此前行使多年的“以两个阶级、两条路线、两条道路斗争的观点分析观察一切”的是非标准和价值观念,也从根本上改造了中国流行千年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儒家价值观。这“三个有利于”是思想解放的强大武器,是对国民进行的一次最根本的思想改造,也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在今天的中国,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都因“三个有利于”的树立而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第四,他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命运。我们不难想象,如果没有邓小平,今天的中国会是什么样子?如果没有改革开放,今天的社会主义又是什么样子?正是邓小平领导的改革开放,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改变了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从而使每一个中国人的命运都随之而改变。特别是广大知识分子,改变了过去长期被歧视、被压抑的遭遇,在科教兴国、人才兴国的舞台上大显身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成为时代的风尚。今天在中国大地上发生的种种新气象、新成就、新创造、新奇迹,在30年前都是难以想象的。尽管现实生活中还有种种不如人意的事情,但这是前进中的问题,是成长中的烦恼。重要的是,今天党和政府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手段是过去难以比拟的。无可置疑,改革开放为最广大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利益,带来了机会,带来了希望。
作为一个国家领袖,要想改变方针政策并不难,而要改变制度和体制绝非易事,更难的是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衡量一个领袖人物,归根到底要看他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去改变国运,改变人民的命运。而邓小平正是一个能够做到“四个改变”,即改变国家前进航向、改变体制制度、改变人们思维方式、改变民族命运的卓越政治领袖。
值得庆幸的是,我们有一个伟大而成熟的执政党,有高举旗帜、一以贯之,继往开来、与时俱进的党中央领导集体。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我们经历过多次严峻考验,面临过一系列何去何从的重大历史抉择:苏东剧变之后,中国怎么办?邓小平去世之后,中国向何处去?面对亚洲金融危机,中国采取何种对策?跨入新世纪,中国又该采取何种战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始终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将理论讨诸实践,逐步地演变为国家的方针、政策、体制、机制,把改革开放总设计师勾画的蓝图一步步变成现实。跨入21世纪,又适时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进一步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同时,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重大历史课题,开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党的十六大,顺利实现了中央领导集体的新老交替。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不负众望,沉着应对“非典”危机,高效指挥抗震救灾,成功举办奥运会,赢得国际国内的高度赞誉。科学发展观的树立,全面小康社会的蓝图,以人为本、富民优先、科学发展、和谐社会等重要执政理念的提出,必将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开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格局。
宝贵的历史经验
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成功实践,为我们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验证了许多重要的理念,增加了许多执政兴国的才干。对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最好纪念,莫过于把这些宝贵的经验、理念、才干学到手,继续坚持,发扬下去,并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充实完善,千万不能轻易放弃和改变。
(一)千重要,万重要,坚持实事求是最重要;千难,万难,坚持实事求是最难。
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我们党克敌制胜的法宝。历史证明,什么时候我们坚持实事求是,政策就对头,事业就顺利,党的形象就比较好;什么时候背离实事求是,政策就会偏差,事业就会挫折,党的形象就会受到损害。
三十年前中国的历史大转折,就是从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开始的。三十年来中国的大改革、大变化,深层的原因、思想的源泉就在于坚持实事求是。
“千重要,万重要,坚持实事求是最重要;千难,万难,坚持实事求是最难。”这是华西村老书记吴仁宝同志从一生经历中总结出的一句名言。
坚持实事求是不但需要高度的思想水平,需要扎实的工作作风,而且需要极大的政治勇气和高度的道德自律。在1958年浮夸风盛行时,在“文革”中“假大空”泛滥时,坚持实事求是可能会付出巨大的代价。
坚持讲实话,讲真话,报实数,报实绩,这是实事求是的起点,是对党忠诚的起码要求,也是做人做官的道德底线。如果不讲实话,不报实绩,实事求是又从何谈起呢?真话不一定是真理,但假话一开始就是错的。
我国的古人曾告诫,在盛世明主时期要特别警惕“喜谀恶直、喜柔恶刚、喜从恶违”三大流弊的产生。在我们庆祝改革开放三十年取得丰功伟绩的时候,务必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大力倡导说真话、说实话、说心里话的良好风尚,使实事求是的原则更加深入人心,更加牢不可破。
(二)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是保持我国持续健康发展、顺利达到全面小康社会的根本战略选择。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表明我们党在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上达到了一个新境界、新水平。从邓小平提出“发展是硬道理”,到江泽民提出“发展是执政兴国第一要务”,再到胡锦涛提出“科学发展观”,既前后连贯,一脉相承,也是合乎逻辑的发展和提高。科学发展观是立足我国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世纪新阶段的新要求提出来的重大战略思想,也是破解现阶段发展中面临的诸多难题作出的必然抉择。
和谐社会的目标,是千百年来人们孜孜以求的理想,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和科学社会主义最佳结合的产物,也是得乎民心顺乎民意的英明之举。和谐社会,包括人人和谐,天人和谐,身心和谐,其最高的境界是多元统一,和而不同。在共同目标、共同理想下,使各项事业协调发展,共同繁荣。让各阶层的人民安居乐业,各得其所,各尽其能,各得其利,形成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的社会生态。
以人为本,是中国共产党性质和宗旨的根本体现,是“三个有利于”标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中贯穿的一条基本线索,也是党和国家一切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这是政党和政权兴衰存亡的一条基本规律。而要想得到人心,关键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人为本,真心实意地为人民群众谋利益,做好事,办实事。那种说空话、图虚名、作虚功,不能为老百姓带来好处的事不要去干,那种侵占和损害老百姓利益的事更不能去干。我们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最好方式,不是停留在开大会,写文章,发奖牌上,而是更加关注民生,多办实事,让广大群众更多地分享和感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
(三)务必把广大群众劳动创业、创造美好生活的积极性发挥好,保护好,引导好;务必把广大干部和知识分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勇于争优创先的积极性发挥好,保护好,引导好。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实践出真知,基层出经验,出政策,出人才。改革开放中许多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创举,如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创办乡镇企业、发展私有民营经济、招商引资、兴办“三资企业”、创建出口加工区、工业园区、科学园区等,都不是事先由上面设计好然后由下面实行的,而是由基层率先试验、率先突破的。改革开放中一些重要的理论创新,如经济体制改革应以市场为导向,所有权和经营权的“两权分离”,对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发展,一视同仁,大力发展证券期货市场等等,都是由某些学者、干部率先提出,逐步被党和政府吸纳的。邓小平的英明就在于他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满腔热忱地鼓励基层大胆地试,大胆地闯。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允许多种试验,多种探索,既鼓励创新,又宽容失败。以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密切关注基层的改革探索,及时总结提高,上升到方针政策,加以推广,形成了一种上下互动的良性循环。
中国地域广大,各地情况千差万别,发展条件不尽相同,制定各种改革方案政策措施,应当先当学生,后当先生,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实行分类指导,不能“一刀切”,要为基层留下创造的空间和发挥的余地。上级领导所以高明,就在于能够倾听基层的呼声,总结基层的经验,集中基层的智慧。中国改革开放的最大动力、最大活力来自基层,来自民间。基层干部最贴近实际,最体贴民情,任何方针政策最终都要通过基层干部去贯彻。多数基层干部想不通、不想办的政策方案,不要强行下发。否则,即使压下去,也难以落实。只要把基层干部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把社会的细胞激活,中国就大有希望。只要把广大人民群众的主人翁精神激发出来,让他们放心放胆地去劳动、去创业、去创造美好生活,就会形成一种人才大量涌现、活力竞相迸发、社会财富充分涌流的生动局面,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
在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的时候,我们应当特别感谢那些在改革开放中“第一个吃螃蟹”的探索者、创新者、试验者,包括那些在探索中有过失误和失败的人们,正是他们奋勇争先、不屈不挠的奋斗,才冲出了一条改革开放的光明大道。
(作者曾任中共江苏省委副书记、江苏省政协副主席、北京大学党委书记等职。)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