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追踪  执政党建设  可持续发展  改革经验  改革典型  政策理论  文献选编  神州巨变  经济建设  文化建设  和谐社会
特色总网 > 伟大实践 > 政策理论 >
推荐资讯
刘树成:中
一、30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的绩效 1...
·定推采购资格的最大卖点是商家能
·治国的根本理念:以人为本公民国
·解放思想,激发动力:学习实践科
·不断加大对干部民主考评力度:从
·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创新基本理念,改进工作方法:大
·让党的创新理论更好地走进人民群
·改革开放三十年回顾:彪炳史册的
·开展群众性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让
特色推进
如何使用工
编者按: 消费8万送20万 ,20万...
·如何使用工具实现零成本赚一亿(
·零成本赚一亿(千万、百万)如何
·零成本赚一亿(千万、百万)如何
·零成本赚一亿(千万、百万)如何
·百家党政媒体与政府网站纷纷报道
·会员如何通过6个步骤在1小时内快
·教程:消费者如何领用兑换币并兑
·定推大促销的赠品营销让成交率倍
·日入1000元的快餐厅,利用“定推
全程服务,名动九州

    接受专业咨询,
      展开扬名之旅!

    进行品牌包装,
       提升公众形象!

    参与特色评选,
        获得权威肯定!

    参加权威活动,
        结识权威人士!

    进行专业传播,
        美名传扬四海!

    载入国家史册,
       丹心光耀未来!

服务热线:010-68232149

Email:tese@xue.me
MSN:tese2009@live.cn

在改革开放的伟大道路上阔步前进
时间:2009-09-14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改革开放拉开了历史帷幕。福建作为实施“特殊政策、灵活措施”最早实行对外开放的省份之一,始终站在改革开放的前沿。30年来,全省人民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积极实践,开拓了成功的发展之路,积累了宝贵经验,谱写了辉煌的历史篇章。

  ◆三十载艰巨而光辉的探索和发展历程

  福建的改革开放大致经历启动起步、全面展开、攻坚推进、深化提高四个紧密相联的阶段。改革开放的历史脚步从农村迈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变革了农村生产关系,使农村发展走出长期停滞的困境,乡镇企业在八闽大地异军突起,撑起农村经济的半壁江山;厦门经济特区建设大胆试、勇敢闯,成为全国瞩目的改革开放排头兵;国有企业通过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引入“三资”企业和乡镇企业的经营机制,并率先引进外资嫁接改造,以转变经营体制为核心的改革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由农村向城市不断拓展深化,从着力挣脱旧体制束缚向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迈进,多元投资体制格局初步形成,土地、劳动力、资本等要素市场逐步发育;流通和财税体制、住房制度、政府机构改革等不断深入,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金融、社会保障体系等日渐成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福建的发展思路也经历了从“大念山海经”到“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多次拓展和深化。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2004年初,省委认真学习领会中央精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福建实际出发,在历届省委、省政府探索实践的基础上,集中全省人民的智慧,提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构想。这一决策得到中央充分肯定,已上升为全党意志和国家战略。2007年,省委又进一步提出要努力把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成为科学发展先行区和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区,在更高层次上明确了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路径和方向。经过30年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福建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国民经济实现历史性飞跃。改革开放极大提升了福建的综合经济实力。1978年至2007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从66.37亿元增长到9249.13亿元,年均增长12.8%,居全国位次从第22位上升到第11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273元增长到25908元,年均增长11.3%,从全国第22位上升到到第8位。财政总收入从15.13亿元增长到1282.84亿元,年均增长16.5%;地方财政收入从全国第23位上升到12位。1979年全省投资总量仅15.3亿元,2007年达4321.74亿元,29年间累计投资2.3万亿元,年均增长22.1%。

  人民生活大步迈向小康。2007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5505元,是1978年的40.8倍,农民人均纯收入5467元,是1978年的38.7倍;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达11055元,是1978年的38.8倍,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从1978年的65.6%下降到38.9%;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达4053元,是1978年的36倍,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从1978年的71%下降到46.1%。2007年,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4辆、摩托车52辆、空调器150台、电脑69台,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摩托车85辆、电视机120台、空调器20台。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从1980年的11.3平方米增加到33.46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使用住房面积从1981年的8.3平方米增加到44.5平方米。


  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至2007年底,全省公路通车总里程86926公里,比1978年增加57817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1366公里。通过实施“年万里”农村路网建设,达到村村通公路的目标,所有建制村均实现道路硬化。铁路出省通道由1个增加到4个,温福、福厦、龙厦、厦深、向莆铁路正在建设。民用机场从1978年的1个增加到5个。扩建、新建了沿海港口,厦门、福州两个港口进入全国十大港口行列。至2007年底,全省有生产型泊位572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89个,货物吞吐能力1.73亿吨,集装箱吞吐能力771万标箱。电力建设成效突出。至2007年底,全省发电装机容量突破2398.53万千瓦,核电工业实现零的突破。通信条件极大改善。至2007年末,全省固定电话用户达1482万户,是1978年的252.1倍,移动电话1809万户,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普及率分别为41.39和50.52部/百人,数据及多媒体用户876万户,普及率达24.46%。

  机制体制实现大转变。农村改革由点及面。着力推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多种类型的经济合作制,组织农民稳步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率先进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取消“三筹五统”,比全国提前一年全面免征农业税和取消除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不断创新农村工作机制,率先推出下派干部驻村制度,建立为“三农”服务的“六大员”队伍;创新扶贫开发,实行富有成效的整村推进;不断完善农民的保障机制,建立农民低保和医疗保险,一些地方还试行对失地农民采取“金包银”的保障方式。企业改革勇当先锋。提出“乡镇企业打头阵”,乡镇企业在短时间内得到蓬勃发展;在全国率先对国有企业实行“改制、改组、改造、改善”相结合的改革,努力探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路子。流通体制改革由浅入深。率先放开水果和部分水产品价格,全面改革农副产品统派统购制度;率先开展国有商贸企业经营、价格、用工、分配“四放开”改革,使企业真正成为独立法人实体;大力发育、完善商品和要素、中介等市场,区域性专业市场迅速崛起;努力构建以国营商业为主导,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少环节的流通新体制,加强市场建设和管理,建立充满生机活力的市场调节机制,形成新型流通格局。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推进。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加快科研机构管理体制改革步伐,着力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科技管理运行机制,完善科技投融资体制;发挥高新技术产业优势,先后建成福州、厦门两个国家级和泉州、南平、三明等5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带动了新兴产业群体的崛起。金融和投融资体制改革日益深化。在全国率先成立地方从事信托投资为主的国际金融业务机构,首开地方企业向国际金融市场筹措资金的先例;成立全国第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兴业银行)、全国第一家中外合资银行(厦门国际银行),创办全国第一家跨地区、跨行政区域的外汇调剂市场,设立一批新型的金融机构,建立起由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等构成的金融市场体系,形成投融资主体多元化的格局。

  对外开放的全新格局已经形成。由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开发区等组成的多层次、立体化的对外开放格局已经形成,并呈现从沿海向山区延伸,从生产领域向服务领域推进的开放态势。对外经贸由小到大,发展迅猛。2007年全省对外贸易总额达744.51亿美元,居全国第7位,比1981年增长121.5倍,年均增长20.3%,其中出口额达499.40亿美元,年均增长20.4%。对外经贸主要指标跻身全国前列,外经贸大省地位基本确立。招商引资从无到有,成效显著。2007年全省新签外商直接投资项目1722个,而1979年只有5个;新签合同金额123.36亿美元(历史可比口径),实际到资81.31亿美元(历史可比口径),分别是1979年的1.17万倍和0.98万倍,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全面起步并日益拓展。对台工作先行先试,不负使命。充分发挥“五缘”优势,拓展闽台交往交流不断取得新的突破。率先创办台商投资区,率先零关税进口台湾水果,率先扩大台湾农产品准入种类和范围,率先恢复对台渔工劳务合作,率先设立台湾农产品、水产品集散中心,率先实施台湾居民在大陆申办个体工商户,率先入岛举办商品展、图书交易会和文艺公演,率先开展两岸海上试点直航,率先启动“两门”航线包裹业务,率先招收台湾学生,率先开展两岸职业技术教育培训交流。截至2007年,累计吸引台资项目9361个,实际利用台资列全国第三位。海峡两岸(福建)农业合作试验区扩大到全省,海峡两岸(三明)林业合作实验区、台湾农民创业园相继设立。两岸科技、文化交流不断扩大,两岸人民往来日益频繁,形成共同推进对台工作的新局面。

  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得到不断提升。思想建设上,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善于把中央路线、方针、政策与福建的实际结合起来,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发挥好解放思想的先导作用。组织建设上,省、市、县成立了党建工作领导小组,健全完善各级党组织。实行票决制等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倡导“五重五不简单”的选人用人标准和方法,促进公正选人用人导向的进一步形成。基层组织建设上,积极推动农村基层党组织开展“三级联创”活动,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服务协调功能;创新“高位嫁接、重心下移、互动联动、一体运作”的农村工作机制;推行村务决策听证制度,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国有企业紧紧围绕生产经营开展党建,工作模式不断创新。高校以开展“党支部工作立项活动”为抓手,党建工作取得显著成效。街道党组织积极创新活动载体,发挥党员带头作用,有效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积极开展非公有经济组织党建工作,在全国率先实现“全组建”。党风廉政建设上,倡导树立八个方面良好风气,建立反腐倡廉长效机制,把作风建设体现在保持党的先进性要求中,体现在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实践中。全省上下形成谋求发展的意识、拓展创新的气魄、攻坚克难的精神、应对风险的气势、服务全局的合力。

  ◆福建改革开放30年实践的经验启示

  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实践,福建不但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而且还积累了“活”、“和”、“创”、“韧”的基本经验。“活”是发展之源,就是活力、动力;“和”是发展之基,就是和谐、和睦、合力、包容;“创”是发展之道,就是创新、创造、创业;“韧”是发展之要,就是锲而不舍、持之以恒。这些经验不仅是福建改革开放30年实践的高度概括,也是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再铸辉煌的重要启示。

  敢为天下之先。在改革开放中充分发挥“善观时变、顺势有为,敢冒风险、爱拼会赢”精神特质的作用,敢于先行先试,善于先行先试。1979年,成立全国电子工业首家中外合资企业——福日公司。上世纪80年代初,厦门率先对国企进行“税利分流”改革,并很快在其他省市推广。泉州在全国率先以BOT形式吸引民间资本建设基础设施,全国第一家台商投资企业国内发行A股上市。石狮在全国第一个以竞争上岗方式选聘县市级主要领导,率先推出“小政府、大社会”管理模式。1985年初,中国大陆第一家综合性地方航空企业——厦门航空有限公司正式营业。1988年,福州在全国首开国有土地使用权拍卖先河……实践表明,福建的改革从起步、拓展、深化、攻坚到提高的每一个关键阶段,福建的开放从局部走向全面梯度推进、纵深拓展的每一个关键时期,都充分体现了敢为人先的魄力和胆识。

  尊重实践创造。在突破体制障碍和观念阻力过程中,对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坚持先不去争论和议论,而是着力于先试先做,用实践来检验,用实践来证明。改革开放初期,兴办乡镇企业、发展个私经济,进行国有企业改革试点等,大都是“摸着石头过河”走过来的。福建乡镇企业刚起步时就遇到姓“社”姓“资”的争论,但人们坚持在实践中统一思想,把争议先放在一边,逐步创造出一套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经营模式和运行机制。

  改革开放并举。改革是为了发展,开放也是为了发展,开放是一种改革,改革推动开放,努力实现以改革促开放、以开放促改革。在实践中,着力通过提高开放水平引入新机制,如发展外向型经济,与WTO、国际惯例对接等,推动改革进一步深化,使制度接轨成为推动改革的重要动力。同时,又以改革的不断深化来提升对外开放的水平和层次。改革与开放的相互结合、相互促进,扩大了对改革的共识基础,提升了群众对深化市场化改革的支持,实现了改革力度、开放节奏、社会承受力的协调统一,从而不断推进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

  人民利益为重。始终坚持“三个有利于”的衡量标准研究推出改革开放措施、检验得失成败;始终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全国率先推行全省范围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率先开展农村保险试点,率先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对农村家庭贫困学生免费提供教材,率先设立高校和中等职业学校贫困生资助制度,率先实现养老保险省级统筹,率先将农民工纳入失业保障等。各级党委、政府注重正确处理各种利益矛盾,努力把影响和干扰改革开放正常进行的因素减至最小程度,确保人民群众的权益不受损害。

  发挥独特优势。面对发展起点低、基础薄弱的困难局面,福建人民不是消极地“等靠要”,而是努力发挥独特优势,以创新的思维去谋划,以科学的方式去运作。充分运用“特殊政策、灵活措施”的政策优势,充分发挥“山、海、侨、台、特”的特殊优势,着力扩大开放,推动发展。集中力量支持厦门经济特区建设,梯度推进对外开放进程。充分发挥“侨”的优势,着力“以侨引侨”、“以侨引台”、“以侨引外”,推动外向型经济发展。发挥地处东南沿海,连接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与台湾隔海相望的优势,加快港口、机场等立体交通网络建设,把福建建设成为中国大陆重要的出海口、与世界交往的重要窗口和基地。发挥闽台之间的“五缘”优势,致力先行先试,使福建日益成为对台经贸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基地。

  改革开放的30年是福建人民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取得伟大成就、开创了全新发展局面的30年,是福建人民充分享受改革开放成果、生活水平和质量取得突飞猛进提高的30年,是福建从封闭走向开放发展、人民的精神风貌焕然一新的30年。30年的辉煌历程、巨大成就和宝贵经验将永远镌刻在福建的发展史上。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推动福建改革开放,重要的就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努力把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成为科学发展先行区和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区。



  继续解放思想,“四求先行”。不断破除那些不适应科学发展要求、不符合人民新期待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着力转变“两个先行区”建设中影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着力排查和解决影响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着力探索科学发展的思路方法和发展模式,着力完善规范科学发展的政策法规和体制机制,着力建立引导和鼓励科学发展的评价体系和政绩考核标准。增强全局意识,强化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两个先行区”建设放在中央对东部地区发展的总体部署上,放在全国发展大格局中,放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去思考和谋划。强化创新意识,把创新精神贯穿到“两个先行区”建设的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努力推动体制、科技、管理、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的创新。要立足务实运作,继续鼓励大胆试、大胆闯、大胆干,勇于变革,勇于担当责任,勇于攻坚克难,以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更加科学的工作方法、更加扎实的工作作风,推动“两个先行区”建设。

  着力科学运作,完善体制机制。在建设“两个先行区”过程中,要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从制度上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快建设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着力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创造各类市场主体平等使用生产要素的环境,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一体化建设。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财税体制、金融体制和政府机构改革,增强政府市场监管、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的能力。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立足全局、着眼长远,协调推进城乡经济社会方面的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扎实推进海峡西岸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状况,形成有利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健全就业和收入分配制度,完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构筑经济社会发展的“安全网”。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体制机制,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

  注重以人为本,凝聚强大合力。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民生、着力民心,尊重群众的实践,引导群众共同探索建设“两个先行区”的途径和措施,及时总结推广来自群众的好做法和好经验,走出一条具有海西特色的先行先试路子;保持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更好地保护和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创新、创造、创业的热情,持续海峡西岸经济区风正气顺、人和业兴的良好趋势,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取之不竭的力量之源。

  我们坚信,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福建人民一定能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不断推进“两个先行区”建设,为全国发展、为祖国和平统一大业作出更大贡献。
    我要推荐好友】 【我要推荐此类文章】 【加入收藏】 【返回顶部
    上一篇:改革开放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强大动力
    下一篇:邓小平与当代中国思想解放
    相关链接
    ·定推采购资格的最大卖点是商家能
    ·改革开放30年:历史贡献与未来使
    ·改革开放中的中国行政问责制度
    ·30年不变的时代呼声
    ·改革开放实现了第二次人权大解放
    ·中国政治发展30年
    ·公民概念的回归
    ·刘树成: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30年
    ·彪炳史册的伟大实践——改革开放
    ·张蕴岭:坚定不移地走对外开放与
    ·陆学艺: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社
    ·辉煌的历程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新时代的一场伟大变革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
    ·坚持不懈地解放思想
    ·中国发展的精神动力:纪念改革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和形
    ·中国社会实现良性运行的伟大开端
    ·始终坚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
    ·农村改革30年回顾与展望
    ·以彻底的实践精神促进马克思主义
    ·继续解放思想 让中华民族的思想
    ·实现解放思想与改革开放的有机统
    ·李君如: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就与经
    ·改革开放与富国强军战略
    ·改革开放的哲学意蕴
    ·改革开放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创新
    ·需要科学地总结改革开放30年
    ·改革开放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
    ·李君如:具有中国特色的执政党建
    ·人民群众是推进改革开放的主体力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上海理论界重要
    ·解读邓小平的共同富裕思想
    ·邓小平与当代中国思想解放
    ·肩负起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关于改革开放三十年根本历史经验
    ·在改革开放的伟大道路上阔步前进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法律声明在线申报文档下载网站地图友情链接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北京政研院 京ICP备09110630-1号

    承办:北京政研院中国特色研究所 技术支持:北京政研院现代信息技术研究所定推集团股份公司

    中国特色推进联盟旗下网站:中国特色总网 中华职工学习网 全国创争总网 中国图鉴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 中国亲稳

    中国商权产业联盟旗下网站:商权公司 商权生活 中国生活 定推生活 先健生活 汽车生活 旅游生活 百货生活 圣农生活 志高家电 开创水产 实达智能 智光节能 迪马到家 金森秀 美秀网 房团网 拼图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