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为什么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
|
时间:2009-09-14 |
|
问: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多次提到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请问,为什么要反复强调这一点?
———上海德平路 王凯
答: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实际上是在要求,坚持把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当今世界的深刻变化和当代中国的深刻变化中牢牢站住了、站稳了,成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
众所周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根本的就是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出发。在这一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就决定了其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与此同时,到2007年年底,我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还排在世界第106位。种种因素表明,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在于依靠自身的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这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更具有颠扑不破的真理性。
实际上,正是因为牢牢扭住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战略,才奠定了改革开放30年辉煌成就的基础。30年的发展变革,尽管在机制和模式上需要进一步完善,但无论是对国际还是国内而言,均带来了巨大的历史性贡献。
具体来说,从世界角度看,至少产生了三大收益:
一是产业提升。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特征是产业在全球范围内的重新配置。在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而诞生的“中国制造”过程中,跨国企业纷纷对自身长期形成的高成本、集聚一地的产业链进行分解,普遍将加工环节迁移出来,直接推动了全球性产业技术含量的提升。这一历史时期的中国经济发展,客观上已成为人类产业文明演进的重要内涵。
二是利益增进。一方面是生产者获利。另一方面是消费者获利。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消费者获益主要体现在用更少的投入获得同量甚至更多的消费福利。走出原产地,授权制造、定牌生产、连锁营销逐渐被消费者接受和认同,并成为扩大品牌消费的新形式。事实上,目前在相当广阔甚至在全球消费领域,中国经济发展已成为世界品牌消费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三是世界经济秩序的重要承载者。“世界离不开中国”,是对此最直白、最通俗的解读。植根于全球分工体系的国际经济秩序,通常依赖于一些主要国家产业分工的相互链接结构及其变动趋势。经济组织的相互依存,实质上意味着不同国家的相互依存,更进一步说就是全球经济发展的相互依存。这种产业链上的“谁也离不开谁”现象,就体现了时下的国际分工新秩序,也正是中国经济发展对世界经济新秩序的重要贡献。
而从国内看,如果说30年的改革开放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世界瞩目的成就,那么,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就是其内在的根源。人们也已从历史巨变中深刻感悟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战略的实施,是20世纪中后期开始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关键举措。
首先,它使中国真正走向世界。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走向世界成为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的不懈追求。1949年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实现这一宏图伟业的政治基础。然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首先要成为经济大国。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用30年以及更长的时间建设国家,无疑是必然的选择。
其次,它使中国赢来了“二战”以后的全球第二次产业转移。如果说,亚洲的新兴国家和地区,如韩国、新加坡等是在欧美发达国家制造业特别是加工制造业第一次转移过程中发展起来的,那么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由沿海到内地的工业梯度推进则助长了世界工业转移的“第二次浪潮”。从这个意义上说,“世界工厂”的评价尽管并未得到一致肯定,但中国凭借自身实力跻身世界工业文明体系则是不争的事实。
最后,它使中国告别计划经济,真正步入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轨道。通过改革开放发展经济,是牢牢扭住经济建设为中心战略的重要内容。先行的改革开放区,正是构建市场取向体制的试验区。从最初深圳特区的“窗口”示范效应,到随后的上海浦东“领头羊”经验以及广东、浙江等地民营经济的发展,无不影响了全国的体制改革。可以说,没有沿海的改革开放,就没有全国范围的真正意义的改革发展。
当然,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并不是要忽视社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既要经济总量、GDP的迅速增长,也要将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纳入到统一发展的轨道。邓小平同志曾明确指出:“在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就是物质文明建设。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忽视了发展生产力,所以现在要特别注意建设物质文明。与此同时,还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最根本的是要使广大人民有共产主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所以说,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与新时期科学把握和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天然的内在统一性。(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副校长、教授)
中央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网站——《学习与实践》网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