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彰显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取向
|
|
时间:2009-09-14 |
|
从1978年开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一部以改革开放为主题的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壮丽史诗。30年的改革开放,不仅使中国人民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而且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回顾这30年的实践历程,一条非常值得总结的成功经验就是坚持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这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改革开放、促进科学发展必须进一步彰显的核心价值。
尊重和维护人的主体地位
30年前,我们党召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大会重新确立了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作出了把工作重点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决策。之后,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中国全面改革的进程势不可挡地展开了;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毅然决然地打开了。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都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今天,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一个社会和谐、充满活力、欣欣向荣的盛世中华越来越得到全世界的认同,改革开放展示着文明古国前所未有的发展张力。
改革开放的中国靠什么价值理性把发展的力量空前地激发出来、凝聚起来?最重要和最根本的一点就是充分尊重和维护人的主体地位。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人们逐步摆脱“等靠要”的体制依附,成为市场经济中自主经营、自主发展、自我约束的行为主体。市场经济要求经营主体平等进入市场、参与竞争并接受优胜劣汰的考验。这就决定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不能再是单调的、求同的、保守的收敛性思维,必须运用多向的、发散的、创新的思维方式进行独立思考,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作出科学决策,从而确保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可以说,改革开放的实践不仅带来了制度和体制的改变,而且带来了人们价值观的改变。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原来被计划经济体制所遮蔽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意识得到解蔽与强化,作为社会历史进步的主体,人们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被前所未有地调动出来。
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得到确认,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不断强化。30年来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不断被强化,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群众共享已经成为普遍共识。由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主人翁”责任感所焕发出的首创精神和创造性实践,成为推动生产力不断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繁荣的强大动力。
国家权力的人民性受法律保护,权为民所用的执政理念不断加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不仅实现了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而且“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执政理念已深入人心。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凸显出新型政治文明的发展优势。
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受到尊重,创造历史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改革开放的过程也就是“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的过程。事实上,只要人格受到尊重、劳动受到尊重、首创精神受到尊重,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就会充分发挥,整个社会就充满活力。可以说,尊重群众、尊重实践、尊重创造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能够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起来的力量源泉。
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
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我们党始终把人民利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这是改革开放的路线方针政策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能够获得强大动力的根本原因所在。由于坚持并实现了人民利益至上的价值取向,让人民群众成为最大的受益者,把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与实现社会主义的内在价值有机落实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当中,因此,改革开放的实践,既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过程,也是社会主义优越性不断彰显的过程。
人民利益标准被确立为判断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否可行的标准。改革开放是搞对了还是搞错了?“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种以人民利益为标准的价值判断,是对千百年来所盛行的“官本位”价值准则的否定。正因为改革开放的各项政策都坚持按照“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来制定,各项措施都以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来落实,所以30年来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能够始终得到最广大人民的支持、拥护和参与。
共同富裕被确立为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的价值诉求和利益目标。“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的基本政策导向,体现着社会主义最根本的价值选择,也是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
建立服务型政府被确立为国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政府的职能发生了重大转变。在公共治理过程中,政府改革越来越取向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政府行为越来越突出以公共利益作为价值定位,以改善民生作为基本责任。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这是对政府改革方向的充分肯定。尽管当前建设服务型政府还有赖于政府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但是凸显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把人民利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的政府承诺已经越来越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可。毫无疑问,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建设服务型政府必将更有效地推进社会主义人民民主和人民利益的双重实现。
着力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
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我们党在实践中始终坚持生产力标准和人民利益标准的统一,并把经济建设与着力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联系在一起,强调要坚持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在促进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的同时,确保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30年来人民生活得到显著改善: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加,家庭财产普遍增多;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初步建立,贫困人口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居民消费结构优化,衣食住行用水平不断提高,享有的公共服务明显增强。虽然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是,改革开放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这样的价值取向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正因为如此,30年来13亿中国人民亲身感受到生活水平从解决温饱到总体小康的提升,再到向全面小康迈进的喜悦、幸福和荣光。30年的实践表明:改革开放是以人民利益为导向的,其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党的十七大进一步强调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明确提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这既是对改革开放30年成功实践经验的重要总结,也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所提出的新要求。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未来的中国,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将会得到更加充分的体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实践也将谱写出人民生活更加美好的新篇章。
(作者系中共广州市委党校哲学教研部主任、教授)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