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改革开放: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
|
时间:2009-09-14 |
|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我们今天这条继承弘扬于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建设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强盛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新路。改革开放,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实践,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标新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前进方向。
一、改革开放: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实践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的重新认识,是在“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实践中不断深化和拓展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极具国家和民族的鲜明特点的探索实践,不仅是对苏东社会主义模式的突破,同时也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构想的发展和创新。
搞社会主义建设不改革开放不行。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给世界的震撼是极大的。社会主义还行不行的问题,已经严峻地摆在了世界各国马克思主义者的面前。中国向何处去?邓小平一言九鼎:“中国不搞社会主义不行,不坚持社会主义不行。如果没有共产党的领导,不搞社会主义,不搞改革开放,就呜呼哀哉了,哪里能有现在的中国?”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未来社会主义的发展,不能也不可能是那种纯粹、单一的“模式”,而必将走变通、多样化的具有本国民族特色的发展道路。
要改革开放就要“摸着石头过河”。“摸”,就是“过河”的基本方法。我国的改革开放,首先在农村实行家庭承包制实现突破,逐步理顺了农民与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与此同时,以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市场建设和价格、宏观管理体制改革配套推进,城市、农村以及科技、教育和政治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从开始经济特区的设置,到沿海城市的开放、到沿海经济区域的开发,再到内地……一个多层次、宽领域、点面结合、独具特色的新格局初步形成,有效地把沿海经济发展同内地经济开发密切地结合起来。这场前所未有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使我国成功地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变。
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社会大发展。从1978到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由3645.2亿元人民币增长到24.66万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长速度接近10%,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四;进出口贸易总额由206.4亿美元提高到21?738亿元美元,位居世界第三;外汇储备由1.67亿美元增加到15?282亿美元,位居世界首位;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位居世界前列,国内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也由1%到提高5%以上;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农村贫困人口从2.5亿多减少到1000多万,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4元提高到13?786元,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由133.6元提高到4140元。在这30年中:市场经济体制确立、改革开放领域拓宽、民主法制建设有序、文化建设成效显著、民族政策贯彻积极、社会建设发展全面、国防建设特色标新、“一国两制”进展重大、外事交往活跃异常、党建工程推进扎实。
30年来的实践告诉我们,胆子要大、步子要稳的改革开放政策是完全正确的,“摸着石头过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完全正确的。它之所以完全正确,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二、改革开放: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投入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不断地探索和回答了一系列重大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第二次创新。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创新。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不竭动力。在30年中,中国共产党人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先后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构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相对于毛泽东思想而言,是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它植根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广阔实践,发端于十一届三中全会历史转折关键时期,丰富于20、21世纪之交的严峻考验之中,深化于世情国情党情以及社会的变革之际。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始终是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与时代特征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原则和路径下展开的,也必将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进一步丰富、发展和完善。
创新的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无论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正确解决;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的明确阐述;还是对“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的问题的科学回答,其鲜明的主题既一以贯之、薪火相传,又充满创新、向前发展。中共十七大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的理论整合,既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逐步深入,也深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一博大精深体系的思想内涵。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是科学的、发展的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这个理论之所以能够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不断发展,最终构成一个完整而又准确、统一而又鲜明的科学理论体系,主要是取决于这个理论的全部观点有统一的科学的世界观作立论基础,围绕着同一个主题展开,被发展着的实践证明正确。
30年来的实践告诉我们,社会的发展到了今天的时代,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责任,已经历史地落在当代马克思主义者及其政党的肩上,并将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
三、改革开放:标新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前进方向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性质和宗旨,准确地把握时代要求和世界大势,以改革创新精神,发展党的理论,丰富党的实践,完善党的制度,逐步形成了以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新工程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格局,标新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前进方向。
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顺应改革开放的时代潮流而动。在改革开放这个潮流面前,任何一个政党或组织,必须顺潮流而动,必须与时代同行。如果不是这样,而是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抱残守缺、畏葸不前,无视时代潮流和不断变化的客观实际,那么就必然要落后于飞跃发展的时代,甚至被时代所淘汰;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政党、一个成熟的马克思主义的执政党,党的工作惟有坚持与时俱进,党的建设惟有坚持改革创新,才能实行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才能更好地担负起执政兴国、执政为民的历史重任。
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必须紧紧围绕着伟大事业来进行。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领导人民进行的一场伟大革命。而这场伟大革命从来都是同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伟大事业离不开伟大工程的支撑,而伟大工程也必须紧紧围绕着伟大事业来进行。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开放,它既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也是增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必由之路。30年来,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中,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不断提高拒腐防变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响亮地提出了“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的马克思主义执政之道。坚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不改向,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不动摇,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要求不懈怠,坚持“三个面向”(即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远大的目标不中断,着眼于切实解决执政党建设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和突出矛盾,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党的建设,从而使中共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和我国社会发展进步要求,反映人民的利益愿望;使中共党的各级组织不断提高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始终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使中共党员不断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质和理论政策水平,坚持党员标准,始终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30年来的实践告诉我们,改革开放这场正在进行着的伟大革命,不但极大地改变了中国和中国人的经济,同时也极大地改变了中国人的精神。改革开放的30年,是社会生产力大发展的30年,是综合国力大幅跃升的30年,是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30年,是中国形象大放异彩的30年。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正向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既定目标大步挺进。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作者系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教授)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