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思想解放:发动中国新时期历次改革的引擎
|
|
时间:2009-09-14 |
|
一部改革开放史,就是一部思想解放史。我国改革开放的成功,首先归功于思想解放的强大威力。改革开放是“力”,解放思想是“源”,中国社会举世瞩目的成就与辉煌,正是这一“力”与“源”的交响。
改革开放已走过30年。此时此刻,中国大地上新一轮思想解放的热流正如春潮涌动。如何从思想解放中获取变革的力量,如何以思想解放破解当前发展“困局”,回望新时期历次思想解放的历程,我们将获得新的启迪。
第一次思想解放:
真理标准讨论
“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中国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选择。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刊登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特约评论员文章。新华社、《人民日报》和解放军报先后转载。由此,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在全国轰轰烈烈地展开,在处于停滞、徘徊、迷茫的中国吹响了解放思想的号角。
真理标准是一个哲学问题。但是,30年前那场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从一开始,其意义就超越了哲学范畴。它不仅冲破“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推动了全面拨乱反正,还进一步引发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问题的思考。这样一场思想领域里的根本变革,极大地调动了亿万民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极大地焕发了社会主义的生机活力,从而开启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从农村改革到城市改革,从经济体制改革到政治体制改革乃至全面改革,从封闭到开放,闯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30年前,邓小平同志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中的这段话,至今仍振聋发聩。
美国《时代》周刊在1979年第一期的序言中曾这样写道:“一个崭新中国的梦想者——邓小平向世界打开了‘中央之国’的大门。这是人类历史上气势恢宏、绝无仅有的一个壮举。毫无疑问,这个‘壮举’的动力来源于对社会主义的重新思考,来源于敢于解放思想的强大勇气。”
第二次思想解放:
邓小平南方讲话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时间到了1990年、1991年的时候,中国又到了一个发展的关键节点、重要时刻。当时距离苏联、东欧剧变不久,有人认为苏联、东欧事件因改革开放而起,反和平演变的政治运动大有可能成为中心工作。“姓社姓资”的争论剧烈,严重束缚人们头脑。不少人认为引进外资、民营经济都是资本主义。而此时中国的经济正急剧下降,到1990年增长率只有3.56%.
面对“姓社姓资”的诘难,面对改革开放该走向何方的尖锐问题,《解放日报》1991年“皇甫平”四篇评论文章开了第一腔,以小平同志1992年《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简称“南方谈话”)为标志,破除了对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迷信,又一次极大地解放了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
针对“反和平演变”呼声,小平提出“一定要抓住经济中心不放”;针对“姓社姓资”的争论,小平说不要争论,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针对经济缓慢,小平提出“经济建设要搞快一点”,“有条件的地方能快则快”。小平的讲话旗帜鲜明地回答了当时“左”的思潮对改革开放的质问。他对症下药,提出判断改革开放的是非得失,应该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邓小平“南方谈话”冲破了姓“社”姓“资”的束缚,明确回答了多年来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掀起了新一轮改革开放的大潮。党的十四大在邓小平南方谈话基础上明确提出和正式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模式。从此,中国进入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阶段。
16年前这些话,今天看来,依然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这一次思想解放所释放出经济发展的强大活力依然在今天清晰地显现,而它所带来的社会问题也为我们今天所面对。
岁月如歌,历史镜鉴。30年思想解放所推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程,给今天的人们以深刻的启示。从去年底,自南方始,新一轮“思想解放”呼之欲出。如何以新一轮的思想解放破解改革发展的难题,时代正在等待我们的回答。(记者李琼)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