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改革与忧患
|
|
时间:2009-09-14 |
|
“安国之道,忧患为宝”。近年来,胡锦涛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这是总结改革开放历史经验得出的正确结论,是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必然要求,也是当前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题中应有之义。在改革开放成就面前不盲目自满和乐观,在遇到的矛盾和问题面前保持清醒头脑,以强烈的忧患意识积极应对各种严峻挑战,把改革开放伟业继续推向前进,就是对改革开放30周年的最好纪念。
改革开放始于忧患又不断化解忧患,忧患意识伴随并推动改革开放,二者紧密联系,相互作用,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的改革开放路线不是偶然的,是基于当时国际国内环境和压力,迅速摆脱困难局面的必然选择。十年内乱使国民经济濒临崩溃边缘,同时,由于科技革命蓬勃兴起使得世界经济快速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对如此危难而紧迫的局面,人们对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产生了深深的忧患。邓小平振聋发聩地指出:“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忧患之情溢于言表,也明确了走出困境,使社会主义在中国重新焕发生机的思路和方向。
形势所迫,人心思变。在危难面前,必须通过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科学技术,努力追赶时代潮流。于是,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非凡的胆识和魄力进行拨乱反正,领导全党全国人民义无反顾地踏上了改革开放伟大历史征程。忧患意识与改革开放有着内在联系,忧患是因,改革开放是果。忧患孕育希望、积聚力量、催生变革。如果没有忧患,就不会有改革开放,就不会有今天的巨大成就。
改革开放也是在不断增强忧患意识中一路走过来的。30年来遇到了许多风险和挑战。如“左”和右的错误思想的干扰,国内政治风波和苏东剧变,亚洲金融危机,严重洪涝灾害,非典疫情蔓延和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害等,一次次地使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面临严峻考验,又一次次地激发了全党全民深重的忧患意识,坚定了万众一心、攻坚克难的信念和决心。从这个意义上说,艰难曲折又是好事,使我们在深重的忧患中保持清醒、锤炼坚强,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处惊不变、从容应对、化险为夷,推动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而且,每次有效解决忧患又往往成为促进思想解放、破解发展难题、深化改革开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因此,在改革开放征途中,实践上每一个发展,理论上每一个突破,体制上每一个创新,工作上每一个进步,都是有效防范和克服各种忧患的结果。
改革没有止境,发展没有坦途。今天,我国改革开放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节点上。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时候,强调增强忧患意识并非庸人自扰、杞人忧天。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今日之中国确实出现了政通人和、海晏河清的好局面,但成就容易模糊人们前行的信念,盲目的自满和乐观更容易冲淡人们进取的锐气。正所谓“盛世是两大山谷之间的高峰”,在中国历史上,最为后人称道的西汉“文景之治”、大唐“贞观之治”、清代“康乾盛世”,都未能避免“盛极而衰”的悲惨结局。出现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时的统治者陶醉于一时的繁荣,看不到繁荣之下潜伏的危机,贪图享乐、不思进取而酿成了恶果。今天的改革开放与历史上的盛世有着质的不同。但古今中外兴亡之理、治乱之道是相通的。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夕,郭沫若先生就撰文《甲申三百年祭》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激发人们对未来的思考。基于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同志提出的“两个务必”,具有深远的警醒意义。今天中国的改革只是刚刚开始,虽然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积聚了许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许多领域的改革正待进一步展开和深入,许多挑战正摆在我们面前。要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还有更艰巨的任务,更艰难的发展过程。如果陶醉于已经取得的成就而不思进取,改革就可能前功尽弃,陷入历史的“怪圈”。因此,我们应当深刻汲取历史上盛世兴衰的经验和教训,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居安思危,承认忧患、直面忧患,在忧患中奋起,在忧患中保持开拓进取的锐气,在忧患中积极应对各种严峻挑战,坚定不移地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包含着丰富的时代内涵和现实意蕴。综观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流,但国际局势复杂多变,民族矛盾、地区冲突、局部战争不断,强权政治、霸权主义依然存在,天下并不太平,我们将长期面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蔓延,粮食安全问题突出,全球通胀压力增大,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不容低估。审视国内形势,在充分肯定经济社会发展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因素依然较多,城乡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凸现,人口资源环境压力较大,重大安全事故、严重自然灾害时有发生,等等。忧患无处不在、忧患无时不有。“名为治平无事,实有不测之忧”。对此,我们没有任何理由麻痹懈怠、尽享太平。
从军队建设来看,经过30年的改革发展,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取得了历史性进步,信息化条件下的防卫作战能力明显增强,但必须看到,我军现代化水平和遂行军事任务能力与形势任务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当前和今后一个较长时期,我军建设的主要矛盾仍然是现代化水平与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的要求不相适应,军事能力与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的要求不相适应。有差距、不适应,本身就是忧患;看不到这个问题,盲目乐观、安于现状、文恬武嬉是更大的忧患。对于军队来说,忧患意识就是“只有战时、没有平时”的危机观念,就是敢打必胜、英勇善战的英雄气概,就是所向披靡、战无不胜的打赢能力。我们要着眼于全面履行新的历史使命,从正视差距中增强忧患意识,在缩短差距中谋求建设发展,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