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接受专业咨询,
展开扬名之旅!
进行品牌包装,
提升公众形象!
参与特色评选,
获得权威肯定!
参加权威活动,
结识权威人士!
进行专业传播,
美名传扬四海!
载入国家史册,
丹心光耀未来! |
|
服务热线:010-68232149
Email:tese@xue.me
MSN:tese_me@hotmail.com |
|
|
|
|
青海省交通厅党委书记厅长杨伯让:风雨历程60载 青海交通铸辉煌
|
|
时间:2009-12-02 |
|
【主持人】
杨厅长,历史上的青海高原可以说是以荒凉和闭塞着称的,但是建国以来,尤其是西部大开发以来,几代青海交通人秉持着“扎根高原、艰苦创业、献身交通、造福人民”的交通行业精神,经过艰苦努力,使青海的交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么首先想请您介绍一下青海交通的发展历程。
【杨伯让】
好的。1949年,青海境内勉强可以通行汽车的公路仅有472公里,桥梁71座,汽车只有216辆,且多数报废停驶,除人民解放军接收外,交通部门只接管了14辆破旧汽车。交通工业是个空白,车辆维修完全依赖外省。这就是旧中国给青海公路交通遗留的全部家当,也是新中国发展青海交通的起点。那时的各族人民沿用的是人背畜驮的原始运输方式,行走的是千百年来由人畜自然走出来的崎岖小道或略事整修的少量车马道。人们用“牛拉的汽车,人传的电报”来形容旧中国的青海交通。而“山高鬼见愁,悬崖伴激流,行人攀岩走,走路栽跟头,轻者被跌伤,重者把命丧”这首名謡更是形象地记录了旧中国青海交通极其闭塞落后的面貌。
【主持人】
新中国成立后,青海的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交通建设,因此青海交通事业也逐步发展起来了对吗?
【杨伯让】
是的。百业待兴,交通先行。纵观青海60年的交通发展史,青海大体可分前后两个阶段六个历史时期。
【杨伯让】
1949年至1978年的前29年为第一阶段,包括以恢复原有公路、组建专业运输队伍,配合建政、进军的恢复时期;以支援柴达木开发、初通柴达木盆地公路干线和牧区干线、扩大专业运输队伍的“一?五”发展时期;以普及公路交通网和汽车运输大发展的“大跃进”和三年调整时期;以发展黑色路面、改建旧路为主和专业汽车同时发展的文化大革命时期等四个时期。这一阶段的成就是巨大的,但由于受极“左”路线的干扰和“以阶级斗争为纲”思潮的影响以及“大跃进”盲目追求高速度、高指标,公路建而复毁;“文化大革命”中无政府主义泛滥,打乱的生产、工作秩序都给交通事业造成了一定的挫折和损失。
【杨伯让】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改革开放30年为后一阶段,包括以加大公路建设,多形式、多层次发展公路运输的改革开放平稳发展时期和以规模大、投资多、质量好、进度快,干线公路和地方道路协调发展的超常规、跨越式发展两个历史时期。由于重新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交通建设以现代化为目标,在总体上保持健康、快速发展的同时,呈现出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态势。
【主持人】
这六个历史时期的具体情况请您介绍一下。
【杨伯让】
1949年至1957年,以恢复交通和支援柴达木开放为中心,是一个稳定发展的时期。本着“先通后畅”的原则,修复了原有公路,初通柴达木盆地和牧区的公路干线,先后修复和新建了青藏、青新、青康、甘青、宁张、宁临等十多条公路干线,并组建扩大了专业运输队伍。1957年底,全省公路里程达到8320公路,民用汽车发展到3820辆,并兴建了汽车修理行业,使全省交通事业初具规模,为今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杨伯让】
1958年至1965年,是贯彻“全党全民办交通”的方针,建立公路交通网和汽车运输大发展的“大跃进”和三年调整时期。青海交通发展起伏很大,到1961年,全省公路里程已达到15447公里,民用汽车发展到6451辆,年货运周转量达2.4亿多吨公里,公路运输产业队伍达到6000人。由于“大跃进”中高指标、浮夸风的影响,在三年调整中报废了一部分公路和车辆,至1965年,全省公路里程锐减为11912公里,年货运周转量减到1.4亿吨公里。
【杨伯让】
1966年至1976年的10年动乱时期,也是曲折发展的十年。在极左路线干扰下,青海交通事业遭到很大挫折。但因国防公路的改建和边远地区新修公路,国家在投资、材料等方面给予了优惠,青海交通事业以较大的代价换取了进一步的发展。这个时期,以改善路面、新建桥梁为主,10年中铺设高级、次高级路面1396公里,新建永久式桥梁381座;新增民用汽车8250辆,全省拥有民用汽车14580辆,从业人员发展到2万余人。除省交通部门有健全的运输公司外。各州(地)、市、县都相继成立了运输公司或车队。各大产业系统也各自拥有运输公司或车队,全省公路运输业的规模越来越大。所取得的进展,付出了高昂的代价,而且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经过1977年至1978年的两年拨乱反正后,全省交通运输生产才重新纳入正轨。
【主持人】
1979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交通运输开始执行改革、开放、搞活的方针,进入了一个开创新局面的时期。
【杨伯让】
是的,这个时候青海的公路建设步伐开始加快,完成了青藏公路全面改建等重点工程,新建和改建了大量县乡道路,大大延伸了通车里程,改善了交通条件。到1985年底,全省公路通车里程已达15933公里,为1949年的33.8倍;高级、次高级路面2939公里;修建公路桥梁31386延米/1234座。在主要干线公路上,实现了桥梁永久化。
【杨伯让】
同时,掀起了地方修公路的热潮,仅在1984年至1986年的3年中,国家实行以工代赈、投放粮棉布修路款4670万元,先后在全省17个县,86个贫困乡新建和改建公路1303公里,桥梁126座,全省有407个乡通了汽车,占当时乡总数的96.4%,改善了贫困地区的交通条件,加快了部分地区的脱贫进程。为促进资源开发,水电、石油部门还投资1亿多元修建了专用公路,也发挥了较好的投资效益。公路运输出现了新格局,开放了运输市场,缩小指令性计划,突破了运输业单一的公有制经济成份和地区分割、行业限制、部门垄断的旧体制,由独家经营转变为国家、集体、个体一起上,形成了多形式、多层次的运输结构。
【杨伯让】
“八五”期末,全省公路通车里程达17223公里,比“七五”期末增长2.9%,是建国初期的36倍。完成公路建设投资8.4亿元,比“七五”期末增长62%。
【杨伯让】
“九五”计划的开局之年1996年,全省公路建设完成投资3.03亿元,创历史最高水平。全省新改建等级公路639公里,新建公路桥梁1137米/55座,新增油路256公里,全省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7383公里,实现了西宁至各州府公路等级首次全部达到三级以上。1998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促进西部开发的战略决策。
【杨伯让】
1999年,在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时任国家总理朱镕基对青海再次做出“修路、修路、再修路”的指示,青海交通进入规模大、投资多、质量好、进度快的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新阶段。特别是国省干线公路和藏区公路建设成效显着,交通通行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到2008年底,以二、三级路为主的青海“二横三纵”三条路为主骨架的公路网基本建成,全省县县通了油路,乡镇全部通了公路,78%的乡镇通了油路,91.7%的行政村通了公路或机动车,62.03%的行政村通了等级公路。湟水河流域、黄河流域部分人口稠密的农业区行政村通了水泥路,为促进青海民族区域经济发展和农牧民脱贫致富起到了积极作用。
【杨伯让】
由于路况的改善、通行能力的提高,公路运输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交通工业、交通科技、交通教育、交通规费征收、公路养护管理、公路勘测设计、交通医疗卫生、交通通信信息等项工作也都在改革中不断前进,形成了一个较完整的产业系统。
【杨伯让】
2001年7月,青海高速公路从无到有,实现零的突破;2008年,公路通车里程达到56463公里;高速公路发展到421公里;所有的州通了二级公路,所有县通了油路,乡政府所在地全部实现了公路联网;200多万农牧民走上了水泥路。这一串串闪光的数字,这来之不易的发展成果,不仅印证了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英明正确,更见证了几代青海交通人60年来艰苦创业、奋勇开拓、不畏艰险、敢为人先的光辉历程。
【主持人】
杨厅长,听了您刚才的介绍,有个名为“青海湖水畔的雪山”的网友留言说,我去过青海,去过青海湖去过格尔木,我还想去可可西里。青海美丽的风景让我至今难忘,但是今天听了青海省交通厅厅长的介绍,我更喜欢青海了,因为青海不仅仅是个地美水美的仙境,更是一个凝聚了青海人民,尤其是青海交通人不懈努力奋斗的地方,当然,我相信青海的其他行业也一定都是如此。回想起广阔牧场上的笔直公路,一点不比《非诚勿扰》里北海道的那条路逊色!建议冯导以后去青海取景!大家都去青海看看吧,一定会喜欢!!!
【杨伯让】
呵呵,非常感谢这位网友对我们青海的喜爱,对我们青海交通的支持! 60年来青海交通的巨大变化也让我本人感到非常的自豪。欢迎大家都到青海来旅游!
【主持人】
杨厅长,60年来青海交通在不断发展过程中一定取得了很多显着的成就,请您向网友们介绍一下吧。
【杨伯让】
好的。那我首先从青海的公路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说起吧。
【杨伯让】
改革开放前的1978年,当时虽然经过29年的发展变化,青海交通的公路通车里程已由解放初的472公里增加到13675公里,全省民用汽车拥有量由最初的216辆增加到19289辆,然而,对于72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大地来讲,无论是公路网密度还是区域面积拥有的车辆,都远远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那时,全省没有一公里一级以上的公路,黑色路面只有一千多公里,绝大多数公路是低等级公路或等外公路,山路崎岖,缺桥少涵,病害频繁,甚至全省连一座象样隧道都没有。由省会西宁去一趟果洛、玉树州要颠簸一个多星期,人们出门大多搭乘敞棚卡车,一路上尘土飞扬,蓬头垢面……人们不时望着大量积压的物资和时通时断的漫漫旅途而喟叹:行路难,运输难,难于上青天!
【杨伯让】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青海公路交通驶入了蓬勃发展的快车道。尤其是2000年以来,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带动影响下,省交通厅确立了解放思想、加快发展的工作思路,按照“东部成网,中部加密,西部通达”的总体规划,团结带领广大交通职工顽强拼搏,开拓进取,掀起了公路建设大干快上的热潮。8年中,全省用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达到384亿元,相当于新中国成立后前50年总投资的7.6倍。
【杨伯让】
到2008年底, 全省公路通车里程达到56642公里,比1978年增长42976公里。高速和一级公路从无到有,达到421公里;全省以二、三级路为主的“两横三纵三条路”公路主骨架基本建成,县县通了油路,乡乡通了公路,行政村基本通了公路,实现了省会西宁四个出口高速化,西宁周边县和湟水河流域县县通了高速。全省6个民族自治州全部通了二级公路。
【杨伯让】
农村公路建设在新辟山区、牧区公路、扩大运输能力等方面,也取得了重要进展。2003年,青海交通全面启动了农村公路建设,把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改善农牧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作为交通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将农村公路建设同经济结构调整、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相结合,同新农村新牧区、农牧业示范区、生态移民区、资源开发区建设相结合,逐年加大对农村公路建设的投入,促进了农村公路又好又快发展。广大农牧民群众热情高涨,义务投工投劳,全力支持农村公路建设。
【杨伯让】
据不完全统计,“十五”期间农村公路建设中农牧民群众义务投工投劳累计达到2000万个工日,出动机械500万台次,折合投资达6亿元。各级地方政府加强领导、主动协调,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加大支持力度,对加快农村公路建设起到极大推动作用。截至2008年底,实施村道硬化的建制村达到2225个,占全省建制村总数的53.3%,受益人口超过200万人。尤其是青海藏区交通建设,随着党中央、国务院注重解决“三农”问题的一系列工作部署和藏区政策的出台,更呈现出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趋势。
【杨伯让】
在2000年,青海省藏区公路里程只有1.4万多公里,公路密度、通达深度都很低,公路主干线与支线连通度和运输效率也很低。近几年来,青海藏区六州公路建设无论从完成投资、建设规模,还是项目数量、里程增加,都创下了青海公路建设的历史之最。目前,青海省藏区六州不仅实现了州府通二级公路、所有县城通了油路的目标,而且完成了玉树、果洛两个藏族自治州5个不通公路乡的通路任务,此外,六州共建成行政村通达公路1.8万多公里、农村便民桥梁1295座。
【杨伯让】
2001年至2008年的8年间,青海省海南、海北、果洛、玉树、黄南5个藏族自治州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共完成公路建设投资214亿元,藏区公路通车里程已达4.5万多公里,较2001年新增近3万公里,解决了上百万藏族民众的出行难问题,推动了青海藏区经济社会发展。大规模的交通建设,改善了道路交通条件,也带来了农牧民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促进了产业化结构调整和农牧民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各地依托良好的交通条件发展特色农业和产业,建立了大棚蔬菜生产基地、水果生产基地、畜牧养殖基地和畜牧产品加工基地。在各城镇周边地区,“农家乐”、“茶园经济”等迅速发展,并成为群众增收的新途径。新农村建设随之加快,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班车通到家门口,网络宽带、移动通信、有线电视等进入了寻常百姓家,给农牧区带来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变化。
【杨伯让】
在举世闻名的阿尼玛卿雪山下,玛沁县江村的周围有6条河流,由于缺桥少渡,20多年中就冲走数千头只牛羊、夺走了7个人的生命;2004年交通部门投入93万元修建了1座3孔48米的叶群桥,全村不仅再没发生过人畜损失,而且实现了牧户定居,办起了学校、敬老院,通了照明电、移动电话,野生药物资源得到了有效开发,人均纯收入达到4600多元。
【杨伯让】
在浩瀚无垠的果洛大草原,过去由于交通闭塞,“50公斤羊毛只能换16.5公斤青稞或5、6尺布或1包茯茶”;如今,黑色油路串联1州6县,运输车辆急剧增加,跨省、跨州客运班车线已达10余条;昔日的险道畏途现在变成了“高原处处阳关道,白云下面班车跑”的崭新景象。214国道青海段在走向上与历史上的唐蕃古道大致相似,如今,文成公主进藏时那种“车辚辚,马萧萧”的景象早已被疾驶的车流所替代,1080多公里高海拔公路穿山跨涧,越阻凌空,成为沟通藏区、连接祖国西北西南地区的重要通道。
【杨伯让】
在素有“八百里瀚海无人烟”之称的柴达木盆地,随着109国道日格段、315国道花石段、冷花段、湟察段的改建完成,形成了由茶卡、察汉诺、德令哈、大柴旦、格尔木、都兰、冷湖、花土沟等城镇构成的长达3千余公里的公路环线,盆地内丰富的钾盐、石油、石棉、有色金属等资源得到了综合开发和有效利用,不仅在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也为开发昆仑山道教文化旅游、长江源头风光旅游、格拉丹冬探险旅游等,创造了条件。
【杨伯让】
在碧水蓝天与雪山草原相映成趣的青海湖畔,改建后的青藏、青康、青新3条国道与新、改建的二尕、俄祁、岗青、三贵、共贵、河同等十几条干线公路相互贯通,形成了长达360公里的环青海湖旅游观光路线;公路两旁的牧民有的放下了牧羊鞭,办起了旅馆、商店、饭馆,经营起了骑马、照相等旅游服务;有的还住进了现代化的“藏族别墅”。依托这里优越的交通条件,我省还连续7年成功举办了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草绿花黄的自然景色与蜿蜒盘旋的公路景观通过电视转播信号传遍五大洲。
【主持人】
杨厅长,有个名为“老海”的网友留言说,过去过峡老半天,如今过峡一袋烟。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杨伯让】
哦,我想他说的应该是乐都县的老鸦峡。老鸦峡过去不通汽车,只能赶毛驴过峡。进峡前得先喊话,没有人来才敢过;否则两驴相遇错不开。
【杨伯让】
在湟水谷地,过去种植五谷杂粮的农田已被一眼望不到边的塑料大棚所代替。高速公路的修建促进了这里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短短数年这里就涌现出“一村一品”、蔬菜经纪人、定单农业、网上销售等新鲜事物,这里出产的大蒜、洋芋、辣椒、西瓜、甜瓜、人参果、韭黄等返季蔬菜和水果,有的已远销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并将建设成为全省最大的蔬菜种植基地。
【主持人】
杨厅长,有个名为“发展才是硬道理呀!”的网友留言说,我是名交通工作者,我想我可以用实例来证明青海交通的发展成绩!互助县蔡家堡乡是青海的偏远山区,提起这里的道路状况,老百姓以前都用“摔死蛇,滑倒雀”来形容。如果从山外运一车货进来,要经过汽车、手扶拖拉机、牲口驮等好几次周转。山里出产的洋芋口感好淀粉高,但除部分作为村民的口粮外,大部分都用于喂猪或者烂掉了。2001年四级砂路通到了这个村,村民们不仅坐上了班车,收购洋芋的大货车也来了!现在每年有几万吨的洋芋通过卡车销往西宁、河南、陕西、上海等省内外市场,为农民增加上千万元的经济收入。
【杨伯让】
其实像互助县蔡家堡乡这样的变化只不过是青海广大城乡的一个缩影。改革开放以来,青海省道路运输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到2008年底,道路运输经营业户发展到2.9万户,从业人员超过10.7万人。全省客运班线达724条,日发班次5777班,其中跨省线路81条、184.5班,跨州(地市)线路141条、1098.8班;县乡农牧区客运班线和班次分别为502条和4494个班次,全省通乡镇客班率达到89%,通建制村客班率71%;高速公路客运实现了零的突破,并开通了高速公路客运班线和直达快客运输,初步形成了以班车客运、旅游客运、出租车客运、农村定线客运和高速客运相衔接,长、中、短途相结合,高、中、低档次车型配套的客运市场格局。
【杨伯让】
2008年完成客运量8996万人次、旅客周转量424611万人公里,分别比1978年增长56.94倍和23.61倍,有效缓解了长期困扰人民群众的“乘车难”、“出行难”问题。道路货运基本形成了以西宁为龙头,以重点站(场)、大宗货源为依托,以货运交易机构为载体,整车运输、特种车辆运输、集装箱运输和零担运输等形式相互结合,国有、民营等投资主体竞争发展的货运网络的新格局。
【杨伯让】
与此同时,汽车维修业、车辆检测业以及驾驶员培训业也蓬勃发展,2008年全省各类机动车维修业户由1978年的30余家发展到1595家,其中一类业户35家,二类业户331家,三类业户892家,具备现代化车辆综合性能检测机构的业户达15家,取得许可证的驾驶员培训机构达40户,各类培训教练车辆828辆、从业人员1308余人,基本满足了道路客货运输对汽车维修、车辆检测和驾驶员培训的需求。
【杨伯让】
我省还大力完善运输服务网络,自1988年开征客运附加费以来,先后投入建设资金3.2亿元,建成汽车客运站387个,其中一级站4个,二级站15个,三级站35个,乡镇站333个,一个以西宁公路主枢纽一级汽车站为龙头,以州(地、市)、县等级站为主体,以乡镇客运站为节点,辐射农(牧)村停靠站或招呼站的客运场站及运输服务网络体系已逐步形成。
【杨伯让】
如今,无论是在农区、牧区,到处都可看到平坦的公路、如注的车流;无论是在城市、乡村,人们都可享受到现代交通运输带来的方便与快捷。西宁、兰州两省会城市之间,平均每30分钟就有1趟高客开出;每逢旅游旺季,西宁至青海湖、塔尔寺等景点实行滚动发车,游客随到随走。人们坐在宽敞明亮的候车厅内候车,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车型档次、发车时间,尽情享受着电子售票、信息查询、意外伤害保险、医疗救助、茶水供应等文明服务。
【杨伯让】
大客车、中巴车、商务车、小轿车……应有尽有;班线车、旅游车、公交车、出租车、自驾车……任由挑选;城市公交正在向广大农村牧区延伸,成千上万世代肩挑背扛、爬山越岭的老农民,如今也享受到了城里人的交通便利。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全省公路客、货运量分别占到全社会客、货运输总量的91.9%和81%,道路运输在青海综合运输体系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主持人】
杨厅长,我曾经看到过有报道说,青海的养路工人们过去的工作条件十分艰苦。
【杨伯让】
是的。过去,养路工人们养路时,赶的是毛驴车,住的是“干打垒”道班房,用的是铁锨洋镐,养护的是尘土飞扬的砂石路。不过现在,养路职工们住上了设施齐全的楼房,乘中巴车上下班,操作价值数百万元的现代化机械设备,进行高等级公路养护。养护管理工作逐步规范,服务水平明显增强。在长期的养护过程中,养护公路实现了由等外向低等级到高等级的转变,养护路面实现了土路、砂砾路到沥青混凝土路面的转变,养护手段实现了由肩挑、背扛到机械化、专业化方向的转变,道段设施实现了由简易房、小平房到综合楼的转变。
【杨伯让】
仅“十五”以来,省交通厅、公路局就先后投入大量资金新、改建工区房55处53646平方米,并为其中的大部分工区同步解决了水、电、暖的问题,有的还建成了“职工之家”,实行了公寓化管理;新、改建各公路段段部危房13处21649平方米、职工宿舍危房5处8891平方米、战备钢架桥存放库房9处2995平方米;给新建的21处道段房配备了办公桌、椅、板凳、电视机等;给部分养护工区配备中巴等交通工具累计52辆;并多渠道筹集资金在大柴旦、西宁、格尔木等地建设住宅小区,解决了上千户养路职工“住房难”的问题。广大养护职工发扬顽强拼搏、无私奉献的精神,战胜高寒缺氧、雨雪频繁、病害多发等种种困难,实现了养护质量逐年提高,路容路貌不断变化的良好局面。
【杨伯让】
截止2008年,国省干线公路好路率达79.88%,综合值79.55,农村公路好路率达到45%,综合值64。路政管理由简单管理发展到科学管理,迈上了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法制化的轨道。同时建立健全了车辆超限超载治理部门联动的协调机制,推进了检测站点规范化建设和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公路管理水平得到显着提高。自2004年开展全面治超工作以来,共投入执法人员50.74万人次,检测车辆447.3万辆,查处超限车辆13万辆,卸载货物44.76万吨,全省车辆超限超载率控制在3%以内。
【主持人】
杨厅长,青海的水路运输和地方铁路的情况请您介绍一下。
【杨伯让】
从1995年起到2007年底,相继建成了黄河贵德段龙羊峡、李家峡、公伯峡库区和青海湖等5个水域,建成码头港点十个,航道总里程541.61公里,通航总里程317.74公里,各类营运船舶71艘、980个客座。2001年11月成立青海省水路运输管理局和青海省地方海事局。目前全省有海事管理机构11个,海事管理人员82人。2008年完成客运量21万人,旅客运输周转量226.62万人公里。水运的发展结束了青海无水运交通的历史,同时改变了单一的公路交通运输机构。
【杨伯让】
地方铁路筹建办公室成立于2004年,并于2006年4月开工建设了我省首条地方铁路--柴达尔至木里铁路,柴木铁路全长142.04公里,隧道4495延米/座,桥梁19.747延米/46座,区内设5个车站,年运输能力1400万吨,加快了青海省地区资源开发,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和对外交通。
【主持人】
杨厅长,对于人才培养青海有取得了哪些成绩?
【杨伯让】
改革开放30年来,青海交通部门把人才培养作为技术创新和日常工作的重点。交通教育已先后为省内外交通行业输送了17000多名毕业生。同时,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等多种方式,立足省内培训基地,积极争取交通部支持西部地区干部培训项目,邀请“名师西部行”讲师团来省讲课等,全力培养交通事业发展所需的建设和管理人才,先后培训各级各类干部和技术工人12万人次,为技术工人做职业技能鉴定4万人次,确保了全省交通专门人才比例和素质稳步提高。
【杨伯让】
尤其是通过实施交通建设科技项目,为人才的培养和锻炼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据统计,30年中共投入科研经费达9600多万元,实施和完成各类交通科研和技术改造项目150多项。尤其是“十五”以来,科研投入逐年加大,所投入的经费是前20多年总和的8倍。从项目立项范围来看,从改革开放初期的以企业技术改造为主,到现在的以技术创新和再创新为主,研究方向已延伸到新技术新材料的推广应用、交通信息化技术、公路水路交通运输技术、交通可持续发展、特区地质条件下的筑养路技术研究等。
【杨伯让】
截止目前,已有40多项科研成果获得了省部级和行业奖励。其中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中国公路学会特等奖1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6项,省政府科技进步奖8项,其他各种奖励20多项。一些研究成果已在工程实践中得到推广应用,如《三江源区公路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研究》课题,围绕公路建设对高海拔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公路沿线植被的恢复方法、生态环境保护对策等开展研究,进而提出公路规划、设计、施工阶段的生态环境保护技术,在青海省高海拔地区干线公路中部分进行了采用。《重盐碱地区公路翻浆处治技术、材料及工艺的研究》、《青海省万丈盐桥处治技术研究》课题,成果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部分研究成果成功应用于国道315线、国道215线部分路段和西部大通道当金山至冷湖段、花土沟至茫崖段等,对提高工程质量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一些科研成果推广应用后,不仅使困挠多年的交通建设重大技术问题迎刃而解,也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如《重盐碱地区公路翻浆处治技术、材料及工艺的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可节省建设资金上亿元、养护经费4800多万元;《青海省万丈盐桥处治技术研究》成果为万丈盐桥公路改建工程提供可靠的技术保证,并可减轻养护工人劳动强度,减少养护维修费用,提高公路使用效率和乘客舒适程度,降低运输成本,使公路运输更好的为地区经济建设服务。
【杨伯让】
成立于1960年的青海省交通医院,设有27个科室,临床医技科室16个,普外科、肝胆外科心、血管内科、口腔科、妇产科、急诊科等专业具有较高水平,是省、市医疗保险定点的二级甲等医院。几十年来,交通医院立足高原,着眼交通职工高原病防治、劳动卫生与劳动保护研究,先后承担了十多项交通部、交通厅科研课题,《高原驾驶员心理、生理、心理卫生、驾驶室作业环境与安全行车》《高原低氧地区劳动能力研究》、《急进特高海拔地区急性肺水肿防治研究》《高原筑养路职工劳动卫生保护综合措施》一、二期推广等,达到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其中部分项目填补了世界空白。着有《高原劳动卫生与劳动保护》、《高原野外作业诊疗学》等五本科普教材。荣获交通部、交通厅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十多项,为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做出了积极贡献。
【主持人】
杨厅长 ,一个名为“青海精神”的网友留言说,几十年来,青海交通人大力弘扬“扎根高原,艰苦创业,献身交通,造福人民”的交通行业精神,围绕着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目标,牢牢把握科学发展、保护生态、改善民生三大任务,真抓实干,开拓创新,着力提高三个服务的能力和水平,着力加强国省道升级改造和农村公路建设,着力促进结构调整和交通发展方式转变,增强建设、运输、养护、管理的协调性,着力提高交通公共服务能力,各项工作都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尤其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更是喜结硕果。我作为一名青海交通工作者非常骄傲!
【杨伯让】
呵呵,我们青海的交通工作者的确是非常热爱他们的工作,也非常热爱青海的交通事业,他们为青海的大发展奉献了很多很多。
【杨伯让】
开始于2002年5月的以“交通基础设施优质廉政工程、交通行政执法素质形象工程、交通运输通道文明畅通工程、交通企业安全效益工程” 为主要任务的建设“高原千里文明通道”活动,于2006年7月6日受到青海省人民政府、国家交通部联合命名。这是共和国历史上由省、部联合命名的第一条文明通道。
【杨伯让】
今年1月20日,中央文明委在北京召开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表彰大会,青海全行业又有14家单位被中央文明委命名为“全国文明单位”和“全国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先进单位”,占全省受表彰单位总数的20%,占全国交通运输行业的7.5%。截至目前,全省交通行业建成县级以上文明单位184家,厅级文明示范窗口单位242家,厅直设党委的单位全部建成省部级文明单位,40%以上建成国家级文明单位,行业精神文明建设成果显着。
【主持人】
杨厅长,网友“梦回青海”留言说非常感谢杨厅长能在百忙之中,和网友聊天。青海是个美丽而又富饶的地方,就像王老先生写的歌一样,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位好姑娘;青海人是非常好客的;就像好姑娘在等这你一样。近几年青海人在创展历史、创造奇迹,加快了改革开放的步伐。希望在省厅领导的带领下更快、更好、更稳、更强的建设青海。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