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我国改革开放成功的关键因素
|
|
时间:2009-09-14 |
|
改革开放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30年来,我们始终以改革开放为强大动力,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3645亿元发展到2007年的24.95万亿元,增长68倍,占全球的比重由1978年的1%发展到5%以上,由世界第11位跃升到第4位;我国的外汇储备由1978年的1.67亿美元发展到2007年的1.52万亿美元,增长9101倍,由世界第40位跃升到第1位;我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43元发展到2007年的13786元,实际增长6.5倍;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34元发展到2007年的4140元,实际增长6.3倍。同时,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也成就非凡。今天,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我国改革开放取得伟大成就的因素很多,但关键性的因素有两个:一是始终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一是大胆吸收和借鉴包括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在内的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
一
我国改革开放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始终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使我国的改革开放成为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改革开放,成为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改革开放,它以发扬优势、革除弊端、大胆创新为主要内容,从而是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
人类社会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发展的,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又和包括资本主义社会在内的一切阶级社会的矛盾根本不同:资本主义等阶级社会的矛盾表现为剧烈的对抗和冲突,表现为剧烈的阶级斗争,那种矛盾不可能由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来解决,而只有社会主义革命才能够加以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则不是对抗性矛盾,它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
从这个意义上说,制度是有决定性的。但是,制度又不是万能的。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适合生产力发展需要的情况下,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仍然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它表现为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某些环节上的缺陷,这种矛盾虽然不需要用根本性质的变革去解决,却仍然需要通过改革及时地加以调整,否则就会窒息社会主义内在的生机和活力。这就是说,在有了正确的社会主义制度之后,还需要有正确的方针政策去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充分发挥出来,去不断解决其中某些环节上存在的缺陷,使之更适合于时代的发展和人民的需要。社会主义制度下实行改革的必要性由此产生。
与此同时,当社会主义的实现形式和发展战略,同它所生存和发展于其中的整个时代、世界的发展变化不相适应时,例如,当时代主题由战争与革命转换为和平与发展,国际间的竞争相应地转变为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的时候;当新的科技革命在世界范围内悄然兴起,经济全球化趋势使各国经济的关联性空前强化的时候;当以增强综合国力为中心目标的改革调整浪潮广泛涉及各个国家、各个领域的时候;当在工业文明的基础上人类消耗能源、排放污染、排放温室气体的活动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基础的时候,也都要求社会主义与时俱进地进行改革,去顺应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潮流和时代精神。20世纪下半叶,苏联由盛转衰,其经济发展速度不断滑坡到逐步丧失对美国的优势、乃至低于美国,这个事实清楚地说明了即使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要是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变化,不断地通过改革去除弊兴利、去适应时代潮流,那也会遭遇到被边缘化,乃至被淘汰的厄运。
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邓小平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具体体制严格区分开来,认为我们建立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一个好制度,必须坚持;要改革的,是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存在弊端的具体制度即体制,因此必须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在1987年6月一次会见南斯拉夫联盟中央主席团来访的客人时,邓小平就强调说,社会主义各国情况不同,各国的改革不可能一样。但是,“共同的一点是要保持自己的优势,避免资本主义社会的毛病和弊端”。“不能搬用西方那一套所谓的民主,不能搬用他们的三权鼎立,不能搬用他们的资本主义制度,而要搞社会主义民主”。他还指出:“我们的改革要达到一个什么目的呢?总的目的是要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巩固党的领导,有利于在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我们的改革不能离开社会主义道路,不能没有共产党的领导,这两点是相互联系的,是一个问题。没有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社会主义道路。”(《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41、242页)在1993年9月16日的一次谈话中,邓小平又指出:“我们在改革开放初期就提出‘四个坚持’。没有这‘四个坚持’,特别是党的领导,什么事情也搞不好,会出问题。出问题就不是小问题。”(《邓小平年谱》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