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改革开放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
|
时间:2009-09-14 |
|
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坚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继续推进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前进方向,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
改革开放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构成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在当代,我国也存在着生产关系不适合于生产力、上层建筑不适合于经济基础的方面,只不过我们运用改革的方式来解决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我国改革开放的30年,就是党带领人民不断变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伟大实践的30年,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的30年,是引领当代中国发展和进步的30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提出的理论路线和制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最鲜明的特征就是改革开放。通过改革开放,我们实现了党的工作重点的转移,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冲破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障碍,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形成了对外开放的全新格局,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道路。特别是通过改革开放,打破了原来僵化保守的观念和体制,人们的思想观念得到了解放,发展道路和模式不断地得到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体制机制不断地得到变革,我国的根本制度不断地得到完善,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积极性和聪明才智不断地得到高度激发和有效调动。总之,改革开放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奠定了科学发展的基础。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取得的成就和经验,为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实践基础,为科学发展的实践创造了良好的基础。首先,我们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为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提供了实践基础,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其次,我们不断探索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对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之间关系的认识越来越明晰。经济增长意味着物质财富的增加,社会发展体现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诸方面的发展。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物质文明既为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提供物质条件,又为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源泉与动力;政治文明既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安定团结的政治环境,又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必要的前提条件和正确的政治方向;精神文明则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三者紧密关联,互相渗透,相辅相成。同时,通过对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之间关系的正确认识,进一步深化了对“什么是发展,通过什么方式发展”的认识。再次,我们进一步明确了人的全面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的全面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本质,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我们的发展必须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必须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坚持人民群众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主体地位,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思想,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继续改革开放的实践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要继续带领人民进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国30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告诉我们,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符合社会发展规律;中国发展的客观现实要求我们不断坚持改革开放。我们目前所面临的改革任务非常重,其复杂性和难度非常大,比如,深化改革会触及各种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体制创新会触及既得利益的利益问题等。因此,新时期我们的改革开放必须在党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目的,以完善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为手段,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积极转变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努力消除影响科学发展的各种体制机制性障碍,不断完善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从根本上解决经济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推动科学发展。(执笔:狄国忠)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