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共和国的土地上,就一个省市自治区的范围来说,民主改革5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西藏社会变革程度之深,社会进步跨度之大,堪称为最。 改革开放在西藏工作中的历史方位 党的西藏工作,分为进行民主革命和走社会主义道路上下两篇。上篇,是从1949年到1965年,党领导西藏人民完成了驱逐帝国主义势力、推翻封建农奴制度两大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任务。下篇,是从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以后,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到实行改革开放,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上篇的民主革命,又分为“前八年”、“后八年”。“前八年”,指从1951年和平解放到1959年平叛改革之前。在党中央的领导下,主要开展了上层统战、影响群众、修路生产、培养当地干部等工作。西藏僧俗群众“看了八年、比了八年、想了八年”,从亲身经历中认识到共产党、解放军是“新汉人”、“菩萨兵”,为后来民主改革的顺利进行奠定了思想政治基础。 “后八年”,指从1959年平叛改革到1965年自治区成立以后。党领导和发动百万农奴废除封建农奴制,实行民主改革。民主改革胜利的主要标志是:摧毁了“政教合一”制度,实现了政教分离;废除了生产资料的封建领主所有制,确立了农牧民个体所有制;废除了对三大领主的人身依附,使百万农奴和奴隶翻身解放;马克思主义取代封建神权成为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1965年9月,西藏召开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成立了西藏自治区,选举产生了西藏自治区人民委员会。 下篇的走社会主义道路,又分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两个时期。从1966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西藏在“文革”的特殊历史背景下,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开展了社会主义建设。与全国其他地区一样,西藏工作受到了“文革”的严重损害。 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西藏步入了实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新时期。改革开放30年给西藏带来了历史巨变:经济社会从加快发展走向跨越式发展;挫败达赖集团和国际敌对势力的分裂破坏活动,社会局势走向稳定;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群众得到实惠;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断巩固和发展,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蒸蒸日上。 改革开放在西藏工作中的实践进程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西藏经历了从结束“文革”到改革开放的转变;经历了开放后面临达赖集团渗透破坏,策划骚乱闹事的严重局面;经历了平息骚乱闹事,实现从被动应付到主动治理的转变,正在从加快发展走向跨越式发展,从基本稳定走向长治久安。 第一、二次西藏工作座谈会。1980年3月,中央书记处召开了第一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提出了西藏工作的中心任务和奋斗目标。确定了“减免放”的政策,即减轻农牧民负担、免征免派购、放宽政策,标志着西藏农牧区经济改革的起步。 1984年2月至3月,中央书记处在北京召开第二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确定了“一个解放,两个转变”的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一个解放”,即解放思想;“两个转变”,即西藏经济要从封闭式经济转变为开放式经济,从供给型经济转变为经营型经济。制定了“两个长期不变”的经济政策,即“土地归户使用,自主经营,长期不变”;“牲畜私有私养,自主经营,长期不变”。确定第一批援藏工程43个项目。西藏长期存在的封闭、半封闭状态开始被打破,标志着西藏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 同时,西藏面临着达赖集团利用开放之机进行渗透破坏,组织策划上世纪80年代末拉萨骚乱的严重局面,党和政府采取有力措施,迅速平息了骚乱。 “一个转折点”。1989年10月,江泽民同志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听取了时任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的胡锦涛同志代表自治区党委所作的工作汇报,形成了指导西藏工作的十条意见,成为新时期西藏工作的“一个转折点”。 “两个里程碑”。1994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在经济方面,研究和解决发展差距、优惠政策和制约因素等问题,确定第二批援藏项目62项工程,形成了援藏工作的新格局;在政治方面,明确了维护社会稳定,坚决同达赖集团斗争的方针政策,成为新时期西藏工作的第一个“里程碑”。 2001年6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深入分析了新世纪初西藏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部署了在新世纪初促进西藏从加快发展到推动跨越式发展、从保持稳定到实现长治久安的各项工作,确定了117项重点建设工程,成为新时期西藏工作的第二个“里程碑”。 十六大以来新的里程碑。2002年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西藏工作。2005年,在西藏自治区成立40周年之际,中央政治局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西藏工作,树立了党的西藏工作历史上新的里程碑。中央指出,继续做好西藏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抓住发展和稳定两件大事,确保西藏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确保国家安全和西藏长治久安,确保西藏各族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要把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牧民收入作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任务。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构建青藏高原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加大支援西藏力度,把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作为援藏工作的重点。坚持对达赖集团斗争的基本方针,深入开展反分裂斗争,努力构建平安西藏。 2006年,国务院制定了加快西藏发展、维护西藏稳定的40条优惠政策。2007年1月,国务院确定西藏“十一五”建设项目180个。2008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关于近期支持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 改革开放以来,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西藏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团结带领西藏各族人民,一手抓发展,一手抓稳定,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局势的基本稳定。2008年排除和克服拉萨“3·14”事件和地震、雪灾等自然灾害造成的严重影响和困难,西藏全区生产总值预计完成392亿元,增长10.1%,保持了1994年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来两位数的增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到3170元,增长13.7%,连续6年保持了两位数增长。 改革开放在西藏工作中的重要创新 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党的西藏工作取得了巨大的社会进步和物质成果,也实现了重要的理论创新、政策创新和工作创新,凝聚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从战略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西藏工作的重要性。在新时期,中央曾经从五个方面阐述了西藏工作的重要性:第一,从国家安全战略的角度,指出西藏地处祖国西南边疆,面积占国土的1/8,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第二,从民族工作战略的角度,指出西藏面临着政治上的反分裂斗争,是我国边疆民族工作的重点地区。第三,从经济发展战略的角度,指出随着国家战略开发重点的西移,西藏潜在的资源优势将逐渐变为现实的经济优势,对促进西藏乃至全国的发展,将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第四,从国际政治斗争战略的角度,指出做好西藏工作不仅关系到西藏的发展和稳定,而且关系到国家的形象、国际关系和国际斗争。第五,从局部和国家全局关系的角度,指出西藏和国家全局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关系。中央和各省区市支援了西藏,西藏为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边防巩固作出了贡献。 经过实践检验的西藏工作正确指导思想。1990年中央确定了西藏工作“一个中心、两件大事、三个确保”的指导方针,即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抓住稳定局势和发展经济两件大事,确保全区社会的长治久安,确保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确保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明显提高”。在第三次、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和2005年中央关于西藏工作的重要指示中,根据形势的发展,对西藏工作指导思想的内容作了必要的补充和调整,但基本精神一直没有变。 在实践中丰富关于西藏发展的重要思想。改革开放以来,从邓小平、江泽民到胡锦涛,历任党中央领导集体都高度重视和关心西藏的发展问题,从不同时期的具体历史条件和西藏实际出发,深入研究和回答了西藏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 1987年6月29日,邓小平在会见美国前总统卡特时提出,要“立足民族平等,加快西藏发展”,“我们对西藏的政策是真正立足于民族平等”,“关键是看怎样对西藏人民有利,怎样才能使西藏很快发展起来,在中国四个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对判断中国的民族政策和西藏工作的标准作了精辟的论述。 2001年6月,江泽民在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的讲话中对于西藏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作了深刻的分析,指出“在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战略地区和战略部门,通过国家和各地的支持,直接引进、吸收和应用先进技术和适用技术,集中力量推动跨越式发展,是我们必须采取的一种战略,对西藏这样的地区,就可以而且应该采取这样的战略。” 2006年3月,胡锦涛在参加十届全国人大西藏代表团讨论时,提出要“在科学发展的轨道上推进跨越式发展”,指出“要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工作,努力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化为谋划发展的正确思路,转化为促进发展的政策措施,转化为领导发展的实际能力。”把科学发展与跨越式发展统一起来。对跨越式发展赋予了新的科学内涵,要求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 西藏工作中的重要创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西藏工作中的运用和体现,为西藏改革开放的实践提供了强大动力、把握了正确方向,在西藏改革开放新的实践中将发挥长远的重要指导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