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改革开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成果
|
|
时间:2009-09-14 |
|
发端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改革开放掀开了中国历史新的一页,也开始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新创造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探索。在经过长达30年的风雨历程以后,今天的中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国际地位明显提高。笔者认为这与中国经济学家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有重要关系。
改革开放推进了人的发展和富裕
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的各项伟大成果,是在由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下取得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在30年的改革开放中起到了其他学说无法替代的重要指导作用。这种作用的一个首要成果,就是通过创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了人的发展和富裕。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基石,是由马克思最主要著作《资本论》奠定的。现在很多没有读过《资本论》的人,往往凭借对前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印象,以为《资本论》是一种有关计划经济的理论,这是不对的。《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就是市场经济,它开宗明义第一句话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因此,我们的研究就从分析商品开始。”
事实上,《资本论》和瓦尔拉斯一般均衡论、帕雷托最优福利论等新古典理论一样,都是以19世纪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为研究对象的。只不过新古典理论将这种市场经济描述成人人平等、自由竞争、没有矛盾冲突、一切和谐的经济。《资本论》则客观地指出,这种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建立在社会阶级划分和绝大多数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所有和控制相分离基础之上的,是建立在资产阶级单方控制政府、大多数劳动者被压迫、被剥削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环境之中的。它是一种使少数人暴富,多数人贫穷的经济。经济要进一步发展,必须通过制度变革改变多数劳动者永远贫穷的状况,改变多数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所有和控制的分离;改变少数资产者单方控制政府,广大劳动者受压迫、受剥削的局面,建立广大劳动群众都能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都能参与社会财富分享的社会主义制度。
在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的劳动人民曾长期受到外国殖民主义者及其在华代理人的压迫、欺凌和剥削。为了摆脱他们的奴役和实现民族的解放,我国人民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在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但是,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个前无古人的探索,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并未给出现成的答案,存在着许多没有解决的理论和实践难题。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始阶段,我们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这种体制对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半原始资本主义制度的取代,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建国以后,广大劳动者的平等人权有了明显改善,各种残酷压迫劳动者的“血汗制”被废除了,广大劳苦大众的基本生活有了保障,因而焕发出了很大劳动热情,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但是,中国和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后来表明,计划经济体制对于发展经济来说,有很大的局限性,其中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它用计划束缚住了劳动者从事劳动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工作选择。中国的改革开放,就是中国人民总结历史经验,在社会主义的条件下发展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社会引入市场机制,不断推进人的解放和富裕的过程。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深刻分析国际、国内经济建设经验和国际形势的基础上,做出实行经济改革、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突破计划经济的理论和体制框架,拉开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在这之前,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和在此基础上于1979年初召开的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大大地解放了劳动者们的思想,也焕发了理论工作者们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同自安徽起开展的农村改革的实践,自四川起开始的城市国有企业扩权试点的实践相联系,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探索,最初较多地集中在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性质、形式,扩大企业自主权的必要性、内容、途径及相关配套条件等问题上,提出了建立双层经营体制、发展合作经济、实行企业本位等一些有影响的观点。就涉及面看,未来经济体制改革要集中解决的如何调动劳动者积极性和创造性、扩大劳动者的工作选择等一些关键性问题,这时都基本上提出来了,并在很多方面的认识上取得了明显的进展。与此同时,开始兴办经济特区,开放了14个沿海港口城市,开始用引进外资的办法,加快了对中国的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有关要用改革开放推进人的发展和富裕的理论,确保了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第一,它对改革开放目标的设置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实质。它把推进人的发展和富裕作为改革开放的目标,把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归于满足人的发展需要。这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可以使社会经济发展给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带来利益和实惠。第二,它在改革开放手段中强调了人的发展和富裕对于其它手段的决定性作用。把人的发展和富裕作为一切发展的基础,坚持了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主体和历史发展动力的唯物史观,重视广泛动员群众,充分发动群众的积极性与首创精神,创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继承和弘扬了党的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优良传统。坚持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马克思主义观点,把人力资源作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来认识、开发和管理,有利于促使我国由传统的人口大国转化为人力资源强国,把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优势,符合小康大业人才为本的客观要求。
改革开放优化了物的使用和生产
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成果,只是依据西方经济学有关利用市场形成资源最佳配置的理论,优化了资源的配置,这是很不全面的。其实,中国改革开放初期面临的最主要问题,并不是我们生产的物质财富已经太多了,只是分配不公、配置不好,而是“文化大革命”10年内乱以后,经济停滞,人民生活水平长期没有大的改善,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我们必须通过改革开放,优化物的使用和生产,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出更多物质财富,提高科学技术水平,改善人民生活,追赶时代前进潮流。所以,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我国人民并没有依据西方经济学只是在资源配置问题上兜圈子,放任物在财产多的人手中聚集,而是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指导,把资源配置建立在对物的优化使用和生产的基础上,创建了注重把物配置给可以运用它们创造出更多财富的人手中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仅优化了物的配置,而且优化了物的使用和生产。
在优化物的使用和生产过程中,一个人的劳动和劳动所得是他的最基本生产工具,应当被允许使用。改革开放以后,由于人们的劳动和劳动所得得到了更多保护,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人以进城打工、停薪留职或辞职等方式加入了寻求发挥自主劳动的行列。从知名度很高的电影明星、劳动模范、知识精英,到默默无闻的农民工、城市居民、政府职员,他们各怀雄心壮志、义无反顾地走上了自我奋斗的道路,物的使用和生产才由此大为优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劳动和劳动所得的保护,不能使所有的人都平均富有,因为它不能使所有的人都做出相同的劳动贡献,也无法准确评价非商品的价值,但是它却可以比其它体制更有效地激励人们优化物的使用和生产的积极性。它并不像早期资本主义那样,只是一只抛出来用于保护少数富人可以更富的救生艇,它是优化物的使用和生产的一个炮台,由社会建立起来以对付一切优化物的使用和生产活动的共同敌人———懒惰和破坏、剥削和压迫。没有对劳动和劳动所得的保护,富人也会变得贫穷,穷人永远不能变得富有———所有的人都只能一起共同贫穷。这种保护可以克服人们对劳动的天生厌恶,给了劳动者一个地上的天堂。不劳动而坐享其成,是人的一种天生倾向。这个倾向的表现,就是干坏、不干和少干者总想人去剥削压迫干好和干多者。约束这种倾向,保护干好和干多者公平地享受其劳动果实,是改革开放优化物的使用和生产的最大成果。
改革开放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马克思明确地划分了社会主义与各种平均主义的界线,他对各种以社会公平为名阻碍经济科学发展的“社会主义”进行了毁灭性批判,认为新社会的建立是与高度发达的生产力、个性自由和民主联系在一起的。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把经济的科学发展放在首位,主张要使广大劳动者摆脱各种形式的剥削和压迫,并以创造保证使尽可能多的人自由发展的社会条件为目标,由此便产生了一个著名的公式:“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继承发展了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道路的上述思想,摆脱了对前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理论的束缚,从理论上说明社会主义可以表现为十分不同的模式,或者说,正如资本主义具有不同模式一样,社会主义也是有多种模式的。由于各国历史和国情的不同,各国社会主义必然带有自己的“特色”,并且要随着历史的前进而发展变化。因此,走社会主义道路,不等于走某种模式的社会主义道路;抛弃某种模式的社会主义道路,不等于抛弃一切社会主义道路;某种社会主义模式道路的失败,不等于所有社会主义模式道路的失败;某些模式的社会主义不能使某些国家的经济实现可持续科学发展,决不等于社会主义的所有模式道路都走不通。
正如邓小平所言“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要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走向共同富裕,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速度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是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中存在的那些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和人民共同富裕的因素。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并不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充分条件,在一定环境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甚至会出现对生产力发展和人民走向共同富裕的非社会主义阻碍因素。我国的改革开放,正是要消除这些非社会主义阻碍因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建立与现代社会化生产方式相适应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制度和意识形态,把最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调动起来,让他们能够享受到自己的劳动成果,破除资本主义私有制对生产力发展的阻碍,使社会财富的各种源泉充分涌流。中国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举世瞩目成就,就是在这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指导下取得的。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