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30年来我国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新特征、问题及其对策
|
|
时间:2009-09-14 |
|
摘要:国外马克思主义并不仅仅指西方马克思主义。对30年来我国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新特征加以宏观的、历史的透视,梳理制约着我国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发展的问题并提出若干解决对策,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我国;马克思主义;国外
国外马克思主义并不仅仅指西方马克思主义。实际上,对马克思主义有创新和发展的国外共产党的理论家、信仰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所有学者、虽不信仰马克思主义但从纯学术角度研究马克思思想的专业学者,都应该囊括在国外马克思主义这个范畴内。西方马克思主义仅是西方学者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出发解释马克思主义,把它等同于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就会影响我们对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现状的理解。如果我们把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范围扩大,就会看到,在西方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并没有伴随法兰克福学派的解体而衰落,相反,现今国外兴起了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热潮,这从“千年伟人”的评选马克思高居榜首以及几次规模空前的马克思主义国际学术研讨会成功召开可以得到证明。国外人士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认同分成三类:一是无产阶级的政党将其作为指导思想;二是西方知识界和众多学者从学术角度接受马克思主义;三是为数众多的马克思主义者将其作为一种方法,在马克思的理论中寻找思想武器。
一、30年来我国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新特征
我国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如果从徐崇温先生20世纪70年代末引进西方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算起,至今已有30年了。30年来国外马克思主义有一些新的特征:第一,地域分布从以往具有深厚马克思主义传统的拉丁语国家(特别是德国和法国)转向过去缺乏马克思主义传统的英语国家(特别是英国和美国);第二,理论主题日益分化,从对发达资本主义批判转向市场社会主义研究,各个流派之间的理论关系复杂难辨;研究重心从文化问题转向社会政治、生态等现实问题;第三,自由的左派知识分子取代过去具有政党背景的左派知识分子成为理论阵营中的主体;第四,研究领域拓展迅速,文学、文化研究、历史学、经济学、生态学、人文地理学等都已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重要阵地。面对这种新的理论格局,有不少国内学者试图仍旧用西方马克思主义这只旧酒瓶来盛容。这种做法只能使本来就非常复杂的问题变得更加复杂,正确的做法应当是依据新的发展态势确立新的体系,进而加以分门别类地个案研究。30年来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外国共产党人根据时代变化和本国实际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其中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产党的研究;二是对资本主义持批判态度的左翼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考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历史联系性;三是既批判资本主义又批评现实社会主义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有关研究,注重分析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当代世界的变化和演进以及它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影响;四是由马克思主义文本出发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流派等。这些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理论成果,为发展马克思主义做出了重要贡献。有的学说和思潮尽管并不科学,但它毕竟是复杂多变的时代的客观反映,并在实际生活中曾经或者还在产生着较大的影响。研究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有利于我们吸收和借鉴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最新成果,科学分析各种与马克思主义相关的学说和思潮,并在比较鉴别中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从而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与国外马克思主义的新特征相呼应,30年前我国对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是作为一种哲学流派或思潮来介绍和评论的。起初是现代外国哲学的分支之一,而后又主要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分支之一,到2005年为国家教育部正式确认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这个一级学科中的五个二级学科之一,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行而不悖。30年来我国对国外马克思主义进行了大量研究,特别是对苏联演变的教训、20世纪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以及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的现状与前景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①,为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和学科建设提供了良好基础。30年来我国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也出现了新特征,概括为“六个走向”、“五个问题”。“六个走向”为:(1)回到或走进马克思②。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引发了国际马克思主义研究界对传统的马克思思想的理解方式和阐述方式的深刻反思,在起初的“危机论”、“过时论”的喧嚣归于平淡与沉寂的同时,一种旨在面对原始文本,回到马克思当年的历史语境,重新阐释其思想的研究趋势正初露端倪,“马克思主义之后的马克思”提法就是这一趋势鲜明的表征。(2)走近马克思③。这种观点认为,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存在着一个解释学的视角,由于理解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不完善的、历史地发展的,这就必然导致对马克思理论的解释呈现出多样性的局面,误解是由于解释者与“文本”的时间距离和环境变化而产生的,还由于解释者对作者心理个性的不了解造成的,所以,不可能回到原本意义上的马克思,而只能不断地走近马克思。(3)重读马克思。提出“重读马克思”的研究思路,本身就蕴含着两点基本的判断:一是认为被阅读的文本本身是有价值的,二是认为被阅读的文本又是需要重读的;前者意味着对马克思思想的当代价值的体认,后者则包含着对长期以来人们解读马克思思想状况的反思。(4)超越或推进马克思。“超越或推进马克思”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是认为马克思的有关理论显然已被历史的发展所推翻,因而一系列论点都需要加以变革;二是认为马克思主义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和“人类文明活的灵魂”,在不同的时代应有不同的主题和不同的形态。在当今时代,马克思主义的遗产决不会“现存地”成为当代人手中的有力武器,从而充分显示其当代的功能,因而在继承马克思思想的基础上超越或推进马克思、创立新的“马克思主义学”成了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大胆而有意义的尝试。(5)告别马克思。关于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问题,一直是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焦点问题。一些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存在着深刻的危机,但对于“危机”的看法并不一致。(6)重建马克思。一些学者认为,前苏联的解体表明教条的、正统的马克思主义某些观点的终结,一种开放的、非教条的和更加质朴的马克思主义依然存在,它将继续为现时代提供理论源泉;但是要做到这一点,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要有新的发展,建立新的、适应时代要求的理论框架。30年来我国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五个问题”是:(1)所有制问题,社会主义公有制可以被理解为资本和利润的“社会化”和“公有化”;(2)社会阶级结构问题,阶级范畴的抽象性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视野受到了资本主义环境的制约,无产阶级有产化和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要求寻找新的社会变革力量;(3)市场经济问题,市场的中性化决定了它可以与社会主义“联姻”[1];(4)生态问题,全球生态危机使自然与自由以及生产与消费的关系问题突显;(5)社会发展阶段与趋势问题,当代资本主义发展到了“社会资本主义”阶段。30年来我国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六个走向”、“五个问题”表明教科书式的马克思主义研究面临困境,而要走出困境必须以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作为新的思想资源和突破口,从国外马克思主义那里汲取精神养料和寻找理论支持。从整体上并联系中国实际研究国外西方马克思主义有助于我们领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精神”,有助于我们探索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之间的良性互动来构建当代中国新哲学的正确途径,有助于我们增强把“回归马克思”与“推进马克思”结合在一起的自觉性。我国学界这些年来关于“异化”、“人道主义”、“价值论”、“主体性”和“实践唯物主义”等问题的讨论,从一定意义上说是得益于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成果。同时应当看到,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中也有许多失误和偏颇,他们往往仅从人道主义角度理解马克思主义。30年来我国国外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研究热点集中于西方马克思主义和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具体特征表现如下:一是追踪和深化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有关人物和问题的研究,如柯尔施、卢卡奇、葛兰西、霍克海默、阿多诺、马尔库塞、弗洛姆、哈贝马斯、布洛赫、萨特、高兹、列斐伏尔等;二是扩展并加强了对某些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的深度挖掘;三是对后马克思主义或后现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取得明显的进展。
二、30年来我国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30年来我国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国外马克思主义的边缘化问题。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工人阶级政党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因此,马克思主义的命运同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同工人阶级及其政党所从事的社会主义实践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于是社会主义实践的胜利被认为是马克思主义的胜利,反之,社会主义实践的挫折、失败也必然被视为马克思主义的挫折、失败。正如过去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中国革命的胜利为马克思主义赢得了声誉一样,社会主义第一个实践模式的失败、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处于低潮使国外马克思主义现实地位仍然边缘化。2、一些人用幻想的联系代替现实的联系,用大家听不懂的语言说大家都知道的事情、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一些人否认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性和阶级性,认为意识形态性和阶级性会降低学术性。过去充当错误政治和错误政策的工具,曾极大地损害了马克思主义的形象,现在不少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者总想远离政治或与政治保持一定的距离;过去强调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现在有些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则觉得讲科学性或向科学靠近就会使马克思主义丢掉人文精神。3、马克思主义的“本”在哪里?第一种观点认为这个“本”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第二种观点认为是“实践唯物主义”;第三种观点则认为是人本主义;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是将自然史和人类史作为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而加以统一考察的历史唯物主义。总之,对马克思主义的“本”的解释很不相同,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不同的学派,相互之间不认可。这就形成了一个问题,马克思主义的“本”究竟在哪里?“回到马克思”又回到马克思的哪里?4、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在世界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传播过程中所形成的不同流派,存在不存在马克思主义“一源多流”的问题,存在不存在马克思主义的地区特色、国家特色的问题,如何从理论上弄清楚马克思主义由不同国家的不同特色所形成的个性、具体性,如何透过各国特色去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共性、普遍性,如何把握两者的关系,如何吸收马克思主义在各国传播过程中所提出的问题、所得到的丰富和发展、所积累起来的经验和教训等,都是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所要回答的。5、当我们面向世界、面向时代,研究国际现实问题的时候,就会发现我们缺乏及时的、详细的、可靠的第一手资料。没有必要的资料,捕捉和回答时代性问题又从何谈起。离开了现实问题的解决,对国外马克思主义文本进行抽象的研究、解释并把自己的解释说成“唯一正确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这既不可能也很难为人们接受。6、对外学术交流不经常、不广泛,打开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对外学术交流的局面,是亟待解决的问题。7、研究队伍后继乏人。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队伍的问题不解决,就谈不上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繁荣和发展。
上述问题制约着我国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繁荣和发展,值得我们思考、提出下面一些对策:一、研究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应尽可能地联系各国的文化传统、理论背景、国际环境、经济和政治的当代发展以及不同的社会势力在各个领域中的冲突、较量,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研究方法,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是我国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的薄弱环节,这固然和缺乏资料、语言障碍等客观条件的制约有一定关系,但更重要的原因是我们在评介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得失时,不是把其理论观点同他们具体的历史条件、文化传统结合起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予以科学的分析,而是把我们自己总结出的马克思主义视为唯一的正统和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并用这种马克思主义的具体结论同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作简单的对比。这种脱离马克思主义实践的抽象主义研究方法的结果是先入之见的定性研究代替了具体的科学分析,使我们不能正确评价其理论得失。通过分析当代国外的具体的历史、文化条件,结合国外共产党的理论和实践,能避免先入之见,达到客观评介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的效果,使我们更清楚地了解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国外发展的真实面貌和强大影响力。二、对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应该全面、系统。过去,由于受语种和研究视野的限制,我们对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范围较小,一般侧重于对其中著名的代表人物和流派的研究。其中,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较为广泛,而对以其它形态存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较少涉及,零散的研究成果较多,全面、系统的研究成果较少,使我们很难把握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全貌。三、对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应在实事求是地反映马克思主义在不同国家的独特面貌的同时,避免人云亦云和先入为主的成见,按照占有材料和所能达到的研究水平,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予以科学评述。四、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是随着时代、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地发展的,不可能一成不变,必须结合马克思主义面临的形势和任务,阐述当代国外特别是苏东剧变后有影响的流派和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阐述要体现材料和观点的统一,全面评述和典型分析的统一,分析历史和分析现状的统一。五、要重视和加强国外马克思主义教材建设。我们不能为了批判教条主义而否定教科书的作用。30年来教育部和一些高校也不断地在进行教材建设,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总体上讲还没有做到对科研新成果的及时反映,也不能完全满足教育和宣传的需要。六、正确处理国外马克思主义文本研究和现实问题研究的关系。从当前正在做的事情、正在研究的问题出发,对国外马克思主义文本进行新的研究、新的发掘、新的解释和新的应用。七、正确处理建构国外马克思主义新体系、新形态与问题研究的关系。有学者认为,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目前根本不是什么建构新体系、新形态,而是研究现实问题。毫无疑问,研究现实问题、回答时代课题是国外马克思主义得到发展的根本道路。但是问题研究并不排斥与否定必要的体系和形态,相反,回答一定问题的理论成果总要通过一定的体系和形态才能存在和表达。从这个角度看,只要不是为建构而建构、不是在条件不具备时主观任意地去建构,就可以说,体系和形态的演变、建构是问题研究进行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是研究过程内在发展的必然逻辑。新问题研究的不断进行和积累,就会形成新的问题系统、新的问题结构、新的问题逻辑,于是就可以建构新的体系和形态。八、繁荣和发展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事业,还需要党和国家解决宏观环境方面的问题,必须把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纳入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工程的计划或实施方案,加强对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重要性的认识。
总之,自从国外马克思主义引入中国学界以来,就以各种方式深刻地影响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和发展,应把国外马克思主义看作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和现代转型的重要思想资源。捕捉和回答现实实践与时代性问题,对国外马克思主义文本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进行新的研究、发掘、解释、总结和概括,不断总结正在进行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新鲜经验,不断概括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成果,注意研究当代社会发展的新规律,同时根据问题解决的需要进行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和理论创新,是我国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者所肩负的历史使命。(作者简介:吴 宁,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哲学系教授、博导)
参考文献:
[1]段忠桥.市场为何能与社会主义“联姻”?[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0,(5).
①参见徐崇温:《苏联东欧剧变后国外社会主义研究的几个热点问题》,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7年第2期。
②参见张一兵:《回到马克思》,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③参见陈学明:《走近马克思:苏东剧变后西方四大思想家的思想轨迹》,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注: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供稿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