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观的新发展
|
|
时间:2009-09-14 |
|
内容提要:“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问题,贯穿于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发展的全过程。在提出和回答这一问题的过程中,形成了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和教条式的马克思主义、真马克思主义和假马克思主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和抽象的马克思主义等多种马克思主义观的分歧乃至对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仅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观的自觉表达和成熟形态,而且它更深层地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中最本质、最鲜活、最精髓的东西,是它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历史,就是一部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发展实践而不断发展完善的历史,同时也是一部在不断的思想解放、观念理新的过程中使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历史。在这一过程中,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始终是一个不仅事关马克思主义的命运而且事关党和国家前途的大问题,在提出和回答这一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过程中,我党的马克思主义观逐渐成熟和完善。
一、民主革命时期,我党马克思主义观的初步形成
众所周知,中国人是在十月革命实践效果的强烈感召下接受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一开始便是作为指导当前行动的指南,而展现出鲜明的实践性品格。
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成功解决了中国革命的性质、动力、前途和方向等问题,创立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这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第一次生动实践,也是第一次伟大的胜利。在这样一场伟大的变革实践中,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就被尖锐地提了出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向机会主义和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或者拘泥于马克思恩格斯的个别结论而主张二次革命,或者囿于苏联经验而坚持毕其功于一役,他们不能理解,在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和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之间,还可以有一种创新性选择即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理论,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创造。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过程,就是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和教条式的马克思主义进行斗争并取得胜利的过程。两种马克思主义的分歧与较量,贯穿中国民主革命的全过程,但它以创造性马思主义的胜利而告一段落,其结果就是毛泽东思想在党内指导思想地位的确立。
毛泽东思想集中提出和解决了民主革命时期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但是,这一问题的提出和解决都只能说是初步的。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时代的主题限制了问题的视野。毛泽东在回忆他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经历时说:“……我只取了它四个字:‘阶级斗争’”。1949年8月14日,毛泽东在《丢掉幻想,准备斗争》一文中提出了一个后来得到广泛宣传的论断:“阶级斗争,一些阶级胜利了,一些阶级消灭了。这就是历史,这就是几千年的文明史。拿这个观点解释历史就是叫做历史的唯物主义,站在这个观点的反面的就是历史的唯物主义。”这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被狭隘地理解为阶级斗争学说,而承认或否认从而积极参加或消极拒绝(或积极反对)阶级斗争,便几乎在中国成了是否接受马克思主义的一个理论上的区分界线和标准尺度,这里存在着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明显的误解。因为,马克思主义的功绩并不在于发现和重视阶级斗争,而在于对它进行了科学的阐释。主张和从事阶级斗争,并不一定就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晚年阶级斗争扩大化的失误,用血的教训从反面证明了这样一个道理。
二、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我党马克思主义观的曲折发展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翻开了新的一页。革命胜利后的中国马克思主义,面临着从劣势向优势的地位转变,同时面临着从革命到建设的主题转换,这对当时的中国共产党构成了双重的挑战。
能否在新的条件下,正确提出和解决革命后的建设难题,成为马克思主义观的新检验。马克思、恩格斯只有巴黎公社的经验,列宁、斯大林成功领导了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并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但由于国情的不同,这些经验对中国共产党人只有参考的价值。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只能由中国共产党在在实践中摸索。
不仅如此,更有挑战性的是,社会主义这一人类历史上全新的制度,不是在原有土地上自然生长出来的,而是在空地上自觉建立起来的。这种情况,一方面,使得社会主义事业在很大的程度上要依靠马克思主义者的主观能动性,依靠他们的思想、观念、意志的力量进行;另一方面,这为马克思主义者的想象与创造力的发挥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再者,与此相关,由于每一个实践者,特别是有重大影响能力的实践者,不同的立场、需要、习惯、个性等等主观差异,对这一蓝图的设计和实现途径的认识,不可避免地存在分歧乃至对立。甚至同一主体如毛泽东,在不同时期不同条件下,因为主观认识不同,也会发生变化。由此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在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上又一次尖锐地提了出来。
纵观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的近三十年,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经历了成功的欢乐、失误的痛苦、“文革”的浩劫。实践上的曲折,必定伴随着理论上的曲折,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观在曲折中发展。其中,既有如《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论十大关系》这样的精彩华章,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矛盾学说、发展的辩证法思想等;又有“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继续革命”这样的错误论断,把马克思主义引向了一个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错误方向。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从没有像这一时期这样尖锐过,以至于诸多的思想分歧,诸多的政治斗争,乃至于诸多的伟大与错误,都是在这样的意义上、以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反对修正主义的名义上进行的。马克思主义在取得其意识形态上正确的安全保障的同时,其标准也渐渐模糊起来,以至于更多的时候、更多的场合,我们党的领袖人物毛泽东都只能说出什么不是马克思主义、谁不是马克思主义者,而难以正面回答。甚至他自己,在主观上认识是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同时,在客观上却实实在在地偏离了他所信奉的主义的真谛。
三、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党马克思主义观的逐渐成熟
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在拨乱反正的号角中吹响的。“拨乱”,就是要澄清文革浩劫时期的思想混乱;“反正”,就是恢复到对马克思主义的正确理解上来。其结果,带来了一场以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为主要内容的马克思主义观的思想解放运动。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能以马、恩、列的个别结论为标准,不能以苏联范本为标准,也不能以某位领袖人物的主观意志为标准,而只能以实践为标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真假马克思主义的试金石。
从实践标准出发,中国共产党人少了主义的空话多了问题的解答。邓小平在回顾60年代中苏两党意识形态争论时,曾总结说,主义的问题是不容易搞清楚的,当时我们也说了些没用的空话。邓小平以他务实的作风和对马克思主义要精要管用的精辟理解,直面中国依然贫穷落后的社会现实,立足于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做出了中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并大胆提出了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设想。
扣紧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遇到的种种新问题,自邓小平以来的中国共产党人,相继提出和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这个党”、“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重大问题,相继提出和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党的十七大把它们整合、概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并明确指出,这就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
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表述,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如此清晰和肯定。理论上的清醒、自信,来自于认识上的成熟。可以说,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成熟。说其成熟,其中一个最根本的标志就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念及相关论断的提出,不仅代表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观的充分自觉,而且把它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马克思主义自苏俄传入中国,它就肩负着摆脱在欧洲的幽灵状态的使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苏维埃政权的建立,使它在东方的一个大国苏联第一次变成了现实。但是,如何在一个既有着某种相同点又有着更多的不同点的另一个东方大国中国变成现实,却是留给中国共产党的一道难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任务的提出,正是回应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客观需要。
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不仅创造性地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任务,而且形成了毛泽东思想这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新成果。但是,这只是完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上篇,其下篇即如何在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实践的结合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建设和发展实践的第二次结合,毛泽东提出过这一问题,但其完成却历史地交给了他之后的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几代中央领导集体。在这个意义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仅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观的自觉表达,而且是它的成熟形态。
四、用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指导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代表了与时俱进中的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中国形态,它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建设的实践中找到了自己成熟的表达,它发展了真理,但没有终结真理。事实上,它也不可能终结真理。因为,作为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它的生命力在于,从根本上来说它是活的东西,它只能是通过它的各种具体形态为自己的发展开辟道路,而不能终结于任何一种具体的形态。历史上曾经出现的马克思、恩格斯的原生态马克思主义也好、列宁、斯大林次生态的马克思主义也好、中国的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马克思主义也好,都只能是它的具体形态和历史的表达,在其与时俱进的形态变迁当中,我们更需要把握的是它相承之脉,也就是各种马克思主义的具体形态之所以为马克思主义而能够一以贯之的东西。
早在马克思主义创立的时代,其创立者马克思、恩格斯就不得不针对各种拘泥于他们个别结论的某些所谓的马克思主义者申辩到:“我们并不是你们所说的那种马克思主义者”。何以马克思、恩格斯本人都拒绝接受马克思主义者的称谓,就是因他们在提出自己的批判性理论建构的同时,就把批判性的矛头指向了自身。马克思、恩格斯的马克思主义永远是革命的、批判的,这使他们的理论或学说区别于黑格尔的绝对体系,他们拒绝做掌握了绝对真理的先知。
从马克思主义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发展历程中,也可以看出,不仅存在着东、西方两大马克思主义的差别与对立,而且即使在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在一个国家内的马克思主义者之间,也存在着对马克思主义的不同理解,甚至于在马克思、恩格斯之间,他们在观点上的差别、在理论上的不同,也被尖锐地提了出来,以至于种种“对立”说、“异端”说、“修正”论,一浪高过一浪。如何化解这之中的矛盾?如何解说:同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下,理论上的主张竟可以如此地不同,学说上的观点竟可以如此地差别乃至对立?如何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而不是口头上的马克思主义?如何才是真正地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而不是形式上的坚持实质上的背离?如何才能不是威慑于意识形态的力量,而是真正的思想解放?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经历的革命、建设和发展的生动实践以及其中结出的丰硕成果,为回答这些问题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它使我们有条件、有必要回到对马克思主义最本真、最核心的理解上来,那就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它不局限于任何一种具体的形态,却又贯穿于各具体的形态当中,是体现在各个马克思主义具体形态之中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
借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恩格斯说过一段话中蕴含的思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应该是那些能够使“结论”成为“得以成为结论的发展”和“继续发展的前提”的那些东西,概括起来应该有这样两条最根本的原则:一是科学性原则。毛泽东把它表述为“实事求是”,邓小平把它表述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江泽民又把它拓展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继续解放思想”,这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也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二是价值性原则。毛泽东把它表述为“为人民服务”,邓小平把它定位为“三个有利于”,江泽民突出了“三个代表”,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又明确提出“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这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和价值追求,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所以,如果要用一种最简单明确的话来表述的话,那么可以这样说:马克思主义的道理千头万绪,归根到底就是两个方面:其一,它服鹰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因而它是科学;其二,它服务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因而它成为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解放自己也解放全人类的工具。这两方面的统一,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之所在。
这才是马克思主义一以贯之的东西,是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和灵魂,是一种思想理论体系之所以为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体系唯一的判定标准。这样一种含义上的马克思主义,才能用以作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这样一种含义上的马克思主义,才有助于我们既不失其“时”,又能紧握其“脉”,从而更好理解和继续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创新。
作者简介:王秀华,河北省委党校哲学社会学部副主任、教授、博士。河北省“三三三”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
注: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吃供稿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