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半月谈:三十年中华民族精神丰富与升华
|
|
时间:2009-09-14 |
|
从思想禁锢到多元价值观并存,从砸烂“孔家店”到对外来文化、传统文化兼收并蓄,从全国只有几台样板戏到音像、网络、动漫等新娱乐形式遍地开花,从软实力缺乏到以“和”为核心的中华文化在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会上大放异彩……
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文化的逐渐复兴,人们的精神世界产生了巨大变迁。透视当今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他们已不再是那种备受西方哲学家嘲讽的“单向度的人”,其精神世界在改革开放中得以丰富与升华。
价值多元,在核心价值观下谋求共识
1980年,《中国青年》刊载的“潘晓的来信”在全国引发了一场人生观的大讨论。这场讨论实质上是对“文革”期间人生价值观念的反思。潘晓信中提出的“人的本质是不是自私的”、“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的人生信条对不对”等问题立即引起广泛反响,社会各界人士纷纷写信参与讨论。这些讨论,既反映了当时人们对把社会、集体利益绝对化的极左思潮的反思,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为改革开放后社会价值观念的巨变发出了先声。
改革开放前,人们的价值取向被“一个声音,一种色彩”所统一。改革开放后,思想解放的潮流冲垮了禁锢,西方种种价值观的涌入拓宽了视野,市场经济所带来的就业政策放宽、社会流动增大等促使人们的竞争意识增强,这一切,都大大推动了社会价值取向的转型。
价值多元化成为这个时代最鲜明的特征之一,不同的价值选择都获得了被尊重的道德空间。多元的价值扩展了国人的选择自由,很多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而无需背负很大的思想压力。但也应该看到这样一种不良倾向,那就是在所谓价值折中和多元妥协中,一些基本的道德判断被模糊了,艰苦奋斗、见义勇为、舍己为人、无私奉献、劳动光荣、谦虚谨慎等传统优秀品德面临被功利价值观消解的危险,包养“二奶”、笑贫不笑娼、受贿行贿等丑恶现象层出不穷。在文化领域,价值虚无主义有蔓延的趋势,讥讽主流价值、颠覆传统道德、戏谑民族英雄的论调常常能博得一些掌声。
如何在保护改革开放精神成果的同时,尽量消除价值多元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国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念,以期用核心价值引领多元价值。这一决策,是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必然。当然,我们要建立的核心价值并非历史上缺乏个体主体性的价值观,而是经过了市场经济与个体主体价值观洗礼的一种文化糅合与创新。随着核心价值体系的逐步建立,人们的精神在开放、自由的基础上,将进一步得到升华和整合,中国文化、中国人的精神面貌更会发生令人欣喜的变化。
现代意识:中国人走向未来的希望之光
改革开放后中国人在精神面貌上的变化,可以用“天翻地覆”来形容。人们在对政治、经济、社会建设的广泛参与中,越来越具有现代意识。
———权利意识。由于市场经济启发了人们对于切身权利的考虑,公民的权利意识逐渐增强。几年前,孙志刚事件经由媒体披露后,引起了人们对收容遣送条例的质疑。很快,国务院废止了该条例,并颁布实施《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这是近年来公民维权活动蓬勃发展的一个象征。
———参与意识。改革开放后,人们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务。今年两会期间,越来越多的普通人通过网络、手机等新途径建言献策,有序参与国家政治生活。两会期间,新华网、中国网、新浪网、腾讯网等网站均推出了论坛、博客、网络调查等各类平台与网民互动。“我有问题问总理”、“手机两会议政厅”、“有话网上说”等栏目在网络和手机上随处可见,参与度极高。
———平等竞争意识。恢复高考可以说是对公平竞争价值理念、平等意识的一次启蒙。此后,从经济领域的平等竞争到“超女PK”、“选美比赛”,从公务员考试到其他各种职业资格考试……改革开放前人们习惯听组织安排、指哪打哪的状态,被更多的自主选择和平等竞争所代替。
此外,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人们越来越具有开放意识、民主意识、公平意识、效率意识、风险意识、创新意识等现代意识,中国人也越来越以崭新的精神面貌出现在世人面前。可以说,这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社会所发生的最重要的变化之一。如果说我们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那么,这一复兴不能只依赖经济、军事等方面实力的增长,更需要充满朝气和蓬勃向上的民族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说,当代中国人表现出的现代意识和精神风貌,就是中国面向未来最绚丽的一抹希望之光。
弘扬传统文化,文化自信得到修复
近年来,一股传统文化复兴的热潮在中华大地上涌动,一个被普遍称为“国学热”的现象悄然兴起。
没有人能够事先想到,传统文化方面的图书有一天会突然取代西方作品,成为大小书店热卖的畅销书,如于丹《〈论语〉心得》的销售量就超过了全球最热门的小说《哈里·波特》。易中天等多位在中央电视台讲述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知识的学者,成为最炙手可热的学术明星。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成立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也设立和复开“国学班”……
多少年来,传统文化一直处于被批判的状态,究竟是什么力量推动了她的复兴?
改革开放以来,持续30年的高速发展,使得中国国力大增,国际地位迅速提高,在这一过程中,中国人在世界面前表现出更强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而与之相一致的,就是打开国门之初一度近乎崩溃的文化自信得到恢复,本民族文化重新得到重视。此外,由于改革开放后的中国面临的是一个重大转折的时代,是一个多元价值观碰撞和冲突的时代,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有所泛滥,中国人也开始思考与认识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内在价值,希望从重社会和谐、重道德修养、重礼义廉耻的传统文化中获取思想资源和价值基石。
停演多年的地方戏重新亮相舞台、消失多年的民俗重新出现在民间、长时间被漠视的传统道德重新受到重视———传统文化在民间如春风吹又生的野草般重新获得了生机与活力。而与此同时,党和政府对传统文化也给予了高度重视。党的十七大发出了“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号召,《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也明确提出:在中学语文课程中适当增加传统经典范文、诗词的比重,中小学各学科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去年,我国调整了法定节假日,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被列入法定假日。这一切,都呼应了全民族文化自信的觉醒。
与此同时,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也在深入开展。去年有关部门组织的全国道德模范评选活动反响强烈,大力弘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良好风尚,已成为国人的共识。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