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培养我,使我从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农民的儿子成长为博士,不容易,我要为国家实实在在做点事。”这是朱汉华同志的祖国情;“在一线追求理想,用奉献实现价值”,这是朱汉华同志的事业心。
1992年,朱汉华放弃免试读博士后的机会,主动要求去当时条件比较艰苦的南昆铁路云贵交界的100公里段工地,当一名工程总监。此后,他先后到石长铁路、金丽温高速公路
等建设工地担任工程总监和总工程师,一干就是8年。朱汉华的第一本隧道专著就是这8年工地实践与理论反复锤炼和积淀的结果。2000年8月,浙江省交通厅通过人才引进将朱汉华调到省公路管理局,任副总工程师。在此之前,朱汉华在温州的一家公路工程公司任工程总监,年薪10万元加百分之十的股份,但朱汉华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为全省交通事业奉献的岗位。
2002年6月,40岁的朱汉华作为省交通厅委派的项目法人代表,远赴西藏林芝承担318国道川藏公路色季拉山63.8公里长路段的改建工程。川藏公路因泥石流、滑坡、崩塌、水毁、翻浆等各种地质灾害频发而被称为“中国公路病害博物馆”。在作为国家级森林公园的色季拉山修路,又不能多动“一草一木一石”。朱汉华和项目办人员克服种种困难与危险,3年如一日坚持工作在高原工地第一线。在域高原上,为寻找砂石料,朱汉华早出晚归。他睡的木棚,晚上会有老鼠窜到身上。在修建318国道川藏公路中,他双腿陷进沼泽差点送命。在一次指挥疏通时,他一脚踏空,幸亏死死抓住一棵树,否则就跌下100多米深谷。
为保证工程的顺利实施和施工队伍的稳定,他视民工为兄弟,时刻关注他们的疾苦。刚到西藏工地没几天,朱汉华就在无意中听说:色季拉山上天天下雨,民工晚上光着身子睡觉,白天穿半干的衣服上工地。当晚,他就赶到气温在零下十几摄氏度的山上,发现果真如此。所谓民工工棚就是几块塑胶布一围,刺骨寒风从棚缝中钻进来。看到这些,朱汉华当时的眼圈都红了。第二天一大早,他跑到各个施工单位,要求必须为民工重新搭建保暖简易棚,并请做饭的人兼管烘衣服。
工程建设是腐败高发的领域。朱汉华在工程建设的各个环节,克己奉公,确保工程廉洁。对设计变更、工程款支付等环节,他都严格按规定程序集体研究决定。对施工单位不当谋取工程建设资金的行为他总是坚持原则,寸步不让,仅设计变更一项,项目办就为国家核减资金2000多万元。
朱汉华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求真务实,勇于创新,先后被评为省交通厅“283拔尖人才”第一层次人选、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三层次培养人员、浙江省五十佳创业新星、交通部青年科技英才,全国劳动模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