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时代意义的伟大转折
|
|
时间:2009-09-14 |
|
●改革开放最鲜明的特点是“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历史转折。回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改革目标模式的确立过程,展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既是对改革开放30周年的最好纪念,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最深刻的学习
一
建立什么样的经济体制,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课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实际上已经开始了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邓小平同志密切观察改革进程,及时总结我国改革开放实践所创造的新鲜经验和理论探索成果,深刻分析世界经济发展历史的新情况和新特点,提出了社会主义可以实行市场经济的思想,为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邓小平同志从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原则出发,科学地总结了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经验和教训的结果。为了促使人们在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上解放思想,邓小平从世界经济发展历史经验出发,提出了“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的论断。随着战后凯恩斯主义的盛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逐步发展,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陆续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都在不同程度上实行了计划化的措施,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制定和实行经济计划。对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实行宏观调控的经济现象,邓小平予以了充分重视,在论述到计划与市场的关系时,多次指出“资本主义也有计划控制”的情况,深刻地把握世界经济发展的新特点。
“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这是邓小平在观察和思考社会主义各国经济体制改革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来的重要论断。在社会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中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期,传统的排斥市场机制的认识和做法占主导地位。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反复证明,排斥市场机制的认识和做法不利于在社会经济仍然落后的国家中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为此,社会主义各国先后开始了经济体制改革理论和实践的探索。邓小平分析和总结了社会主义各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经验和教训,对计划与市场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思考和科学评价。小平同志说:“为什么一谈市场经济就说是资本主义,只有计划才是社会主义呢?计划与市场都是方法嘛。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好处,就可以利用。”小平同志还说:“不要以为搞点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道路,没有那回事,计划和市场都得要。不搞市场,连世界上的信息都不知道,是自甘落后。”邓小平的这些论断是站在社会主义各国的理论和实践的高度上所作的科学概括,敏锐地把握了世界经济发展的新趋势。
中国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邓小平同志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和实践的宝贵成果。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在有计划地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了全国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经济体制曾经起过重要的积极作用。随着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经济联系日益复杂,这一体制的许多弊端逐渐显露出来。对这些弊端,在党的八大前后,我们党已有所认识,但由于认识还没有彻底突破苏联政治经济学教条,在“左”的指导思想的不断干扰下,一些问题不仅长期得不到解决,而且越来越突出,使本来应该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重新恢复和确定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行了改革开放,市场作用的范围逐步扩大,市场对经济活动调节的作用大大增强。实践证明,市场作用发挥比较充分的地方,经济活力就比较强,发展态势也比较好。邓小平同志不断总结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展和成效,对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关系问题进行了不断的思考。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生产力,我们过去一直搞计划经济,但多年的实践证明,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把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这就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视为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准确地把握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内在的新要求。
综上所述,邓小平在总结世界各国的经验教训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想。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更加明确地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这就对社会主义可不可以实行市场经济这个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作了一个清楚、透彻、精辟的总回答,驱散了人们在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上的疑虑,人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终于有了新的突破,为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
将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推入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新的历史阶段,实现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性突破,打开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崭新局面,逐步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历史责任。
江泽民同志于1992年6月在中共中央党校的讲话中明确提出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要建立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明确确定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解决了一个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描绘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蓝图和基本框架。至此,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入全面性的改革推进阶段。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在推进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大理论贡献。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制度,坚持国家宏观调控等原则,又要按照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加快市场培育,改革和完善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不断改革。党的十五大,江泽民同志又提出了继续推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在调整完善所有制结构中全面认识公有制的含义。公有资产占优势,既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是多样化的。江泽民同志指出:“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方式都可以大胆利用。要努力寻找能够起到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包括多种多样的股份合作制度和股份制经济、劳动者劳动联合和劳动者资本联合等形式。江泽民还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要继续鼓励、引导,使之健康发展。”江泽民同志还论述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积极推进各项配套改革等理论。应当说,这是江泽民同志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新发展。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开放的新理论新思路,如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深入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继续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积极推进股份制,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充分发挥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作用,健全现代市场体制,深化分配和保障制度改革,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等,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增添了新的内容。
立足于世纪之交的新形势,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人民积极探索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中国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历史性变化。改革开放特别是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成绩举世瞩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确立,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变革过程,成为人们生活在其中的最重要的制度和整个社会变革的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不断飞跃,我国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都上了一个大台阶。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正确的,是有利于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全面推进的。
总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顺应改革开放的历史潮流,把建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和根本目标,不断推进,加速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历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三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激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强大生机活力,为科学发展提供制度基础,这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新的重大战略思想。
思想理论建设是党的根本建设,党的理论创新引领多方面的创新。着力创新发展理念成为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新世纪新时期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的新特点。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和发展全局,保持中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势头是新时期理论创新的核心。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总结了十四大和十四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经验,明确提出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任务、方针、政策,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和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等五方面的要求,是新的发展观和改革观的进一步升华;规定了完善基本经济制度,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和改善国家经济与社会管理,健全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机制等,特别是在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方面提出了努力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大力发展公有资本控股或参股的股份制经济,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等一系列新观点。党的十七大更是从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要求出发,提出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要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的调整,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节能环保水平,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从制度上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这些观点共同形成了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和理论创新。
改革开放30年,特别是近5年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使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取得了全面进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通过不断改革正在逐步走向完善,中国社会空前活跃起来,中国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极大地迸发出来。党的十六大以来的5年,我国经济保持平稳快速发展,连续5年达到10%以上的增长速度,这在我国发展史上是少见的。事实充分证明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确与成功。
新世纪新时期,我们已经拥有了比较雄厚的物质基础,具有了良好的发展条件。我们已经站在了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正站在了又好又快发展的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继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四
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有没有相容性,这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我国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创举,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解决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相容性的问题,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十一届三中全会及其以后的实践,为这一世界性的课题的解决开辟了道路,提供了实践经验和社会条件。没有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不可能冲破把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的“左”的思想束缚;没有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的迅速发展和巨大成就,就不可能一步一步地以事实证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确性,从而推动思想观念的更新,形成新的理念,即使新的理念出现也不可能巩固和发展;没有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理论研究的民主气氛的造就和务实作风的形成,就不可能有理论的繁荣和学术的创新,创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新概念和改革模式的理论研究的自由氛围就不可能出现。十一届三中全会所开创的解放思想的氛围和机制,使人们焕发出生机、活力和创造力,才能产生创新的理论。
邓小平同志在解决这一世界性的课题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围绕着总结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寻找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和经济管理体制问题,邓小平同志作了长期的思考,如何利用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推动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如何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等等就成为邓小平思考的重点。早在1978年12月,邓小平为中央工作会议闭幕讲话所准备的手写提纲中,就有“自主权与国家计划的矛盾,主要从价值法则、供求关系等调节。”从1979年12月同吉布尼的谈话到1992年南巡谈话,邓小平同志始终没有放弃对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的思考。
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和完善的过程人们可以了解到,思想认识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思想理论的重大突破有一个长期酝酿的过程。从1979年改革开放起步之初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到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正是人们对市场经济的认识逐步深化的过程,一个在实践的基础上逐步积累理论素材、实践探索、酝酿思考、最后突破的过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还要继续与时俱进地发展一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还要继续完善和发展,要像胡锦涛同志号召的那样,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越来越丰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来越宽广。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