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中国的改革开放发端于农村,从调整土地政策入手,成为巨大的社会进步推动力量。如今,农村土地经营制度再度丰富完善--2008年7月1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公布,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从农田延伸到山林。 30年弹指一挥间,中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税费改革及农村综合改革,再到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国农村经历了历史性的变革。中国农村经济实现了从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的巨大转变,中国农业从传统农业迈向现代农业的新方向,中国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极其深刻的变化。 中国的改革开放发端于农村,从调整土地政策入手,成为巨大的社会进步推动力量。如今,农村土地经营制度再度丰富完善--2008年7月1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公布,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从农田延伸到山林。回顾过去30年,你认为有哪些改革是里程碑性质的。(10: 00)
徐小青:首先谢谢主持人,也向主持人致意,向广大网友致意。你刚才提的问题是非常大的问题,大家都知道中国改革开放30年了,中国经济社会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中国的改革又是发起于农村。(10: 00)
徐小青:改革开放这30年来,我觉得这里边有几个重大的阶段,体制上的变化。一个是我们基本经营制度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或者说改革开放之初,从人民公社体制变化为农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是联产后来就是大包干了。我们现在经过了多少年改革,确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以农户家庭为主的双重经营体制,这是一个里程碑式的变化。 再有一个是过去计划体制当中对农产品的统购统销制度,过去农民生产出来的产品自己没有出售的自由,国家统购统销、价格由国家来定。这个制度在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这10年间逐渐被改革了,80年代中期就打破了或者说改革了统购统销制度。 第三、我感觉非常大的变化就是农民人身的自由。过去我们长期的人民公社体制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不允许进城也不允许从事其他的产业,过去也都是社队企业,农民自己不能做。那乡镇企业的发展,农民的流动就业我想这是最大的变化。 第四、就是新千年的初期我们开始农村税费制度改革,取消了沿袭了2600年的皇粮国税制度。税费制度的改革彻底的改变了国家和农民之间的关系,我想这是一个巨大的变化。(10: 03)
主持人:你认为现阶段农村土地改革还存在什么问题?(10: 07)
徐小青:现在农村土地基本制度是这样的,因为农民和土地的关系是农村最基本的制度关系,30年来建立了家庭经营制度,最本质的就是农户的家庭承包农民集体的土地。我们现在土地制度是这么设计的,就是农村的土地归村民集体所有,法律赋予农民、农户承保集体土地的权力。他在这一块土地上是生产者和经营者,农户是农业生产和经营的主体,是这样一个基本制度。30年运行下来,应该说这个制度对于解放农村的生产力,使农民的收益和土地和自己的劳动有直接的联系,丰富了农产品的供给,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我想这个作用是巨大的。但是这个土地制度还是需要不断完善的,新千年初期我们《农村土地承保法》实施,这个实际上是在1998年的10月份,中央十五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关于农村若干问题的重大问题的决定,里面有一个关键的政策提出来,叫做要赋予农民长期、稳定的土地使用权。这个大的政策背景和实践的背景之下开始立法实行《农村土地承保法》,稳定农民和土地的关系,这个关系我想还要不断完善的。(10: 07)
主持人:您说长期保持农民土地使用权,近几年有些媒体报道某些企业还有个人利用基层政府的权力低价长期承保农户的承保地,还有强行要求农民签订土地承保转让合同。这些现象严重侵害了农民自己的土地权力,您认为这些现象怎么改变?(10: 13)
徐小青:你说的这些问题是前几年矛盾比较突出的问题,这里面情况是比较多的,一种是我们的征地制度,一种为了发展城市工业要占用耕地,在这个过程当中农民的土地权益遭受到侵害。还有一种情况,农村的土地分成三部分,一部分是国家的征地,比如说基础设施的建设国家征地这是一块,还有一部分是农村的集体建设用地就是非耕地的部分,还有一部分就是农民的耕地。从现在的情况看占用农民耕地的问题是一个问题,但是这一块国家的政策是比较严格的,当然这种情况也是有的,国家是有保护耕地的政策。再一块是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部分,往往土地权就发生纠纷,我想这个问题从先阶段看是分几个方面。一个是国家的征地制度,国家要搞基础设施建设不可避免的要征用一部分土地,应该要改革征地的制度,给农民足够的补偿,还有要解决农民的就业等等的问题。对农民的承保地应该严格按照法律来做,现在法律规定农民承保农村集体的土地,实际上是承保村民自己的土地,要按照法律赋予的权力它是一种物权或者是叫拥有权,它是一种财产权力,占农民的地实际上就是侵害了农民的财产权。我想在这个问题的认识上,执行的法律方面,应该进一步的强化起来。最近两年农民承保地这一块的矛盾要缓解一些。现在还有一个大问题就是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这一块有时候发生纠纷,或者说一些干部背着农民或者说没有征得农民的同意就拿去做什么了。像这一部分,农村集体用地怎么让它进入土地市场,这是一个体制改革上需要进一步探讨、研究的大问题。现在有一些省份也做了一些实验,比如说像股份制,村民自己的建设用地对村里非耕地这一部分入股,承保出去分红等等,但是这个也不是说很完善它也有很多的问题,这里面有一个利益分配的问题,因为农村的土地不管是耕地还是非耕地都是村民所有的共同财产。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在城镇化、工业化过程当中占了这部分地,农民又无法享受土地增值以后的收益,他就会被甩在经济增长和现代化进程之外。所以农民的权益常常是在这方面受到损害(10: 13)
主持人:那应该谁保障农民的权益呢?(10: 18)
徐小青:主要是法律,应该说我们现在发生问题的地方往往是我们理解法律、执行法律有问题的地方,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我们现在的法律是不是完全能够调整现在的土地关系,这里面也有逐步完善的任务。最近全国人大正在讨论农村土地纠纷的仲裁法,主要是耕地流转过程当中一些纠纷的问题。中央今年的1号文件也提出来,要建立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的制度。我想这是一个逐渐的过程。(10: 19)
主持人:这个是法律上承认农民可以转让他的土地?(10: 20)
徐小青:农民自己的土地我们法律政策是鼓励流转的。(10: 20)
主持人:前一阵北京周边农村小产权房买卖的问题一直备受争议,你有什么样的看法?(10: 20)
徐小青:这个实际上就是农村集体建设用地那一块的矛盾。小产权房首先是市场有需求,它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制度相联系。但是这个问题从眼前看,国家是要求制止的,不能上市流通。当然这个和整个国家城市土地的管理和我们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还没有建立起一套如何进入市场的制度相关,所以在现阶段采取了一些限制的办法,我想这也是必要的,是需要探讨的。因为特别是城市周边,因为它这个收益更高,往往会占用更多的耕地,我们国家的耕地是非常有限的,人均耕地在逐渐的减少,这几年减少了一两千万亩的耕地。所以这里面和保护耕地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如何进入市场,和我们国家城市土地相关管理是联在一起的,在没有看清或者是没有明晰起来的话,我想先控制一下小产权房的进程是有必要的。(10: 20)
主持人:除了国家占用耕地,最近提出来适度规模经济的口号,很多地方推出了规模经营让农民将土地向龙头企业集中,农民变成工人。您认为土地的属性超越单纯作为生产资料的经济属性功能时代,这样的改革模式是否可行?(10: 22)
徐小青:我们国家有2700多万的农户,每户不到0.5公顷,我们叫户均半顷地。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进程,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随着一些农民在二三产业就业,必然会引起一些具体经营上的变化,这是一个问题。 还有一个问题大家也认识到土地大面积的集中经营、耕作,对于使用机械、使用现代技术管理可能更方便一些,可能效率更高一些。我认为这个是有它的道理的,但是这个不能脱离我们的国情和目前的发展阶段,每个地方的情况也不一样。你刚才说一些农外的资本,比如说一些企业长期大规模的租用农民的土地,把农民变成拿工资的,这种情况现在国家是不鼓励的。因为这里边的问题也比较复杂,比如说龙头企业和农户之间他们的联系我们叫做农业产业化经营,这是有它的道理,而且也有很多做的比较成功的,但是有相当多的部分发生了很多问题。从我们来看这种形式的稳定性太差,往往发生自然风险、市场风险,发生利益冲突的时候农民是要吃亏的,就是它非常不稳定。大企业它是强势的,资本、技术、营销渠道都处在强势地位上,分散的农户是弱势的地位,这个情况是非常复杂的,从大的方面讲就是稳定性太差。现在农业产业化各地也都在探索,比如说跟农民合作组织的结合,跟市场方面的结合等等各种方式都有。但是单纯的、长期的租用农民土地这种方式,我想个别地方有,个别地方会成功,但是从中国普遍的情况来讲我觉得还没有到这个阶段。 再一个从现在的实际情况看,比如说种粮食的农民,在咱们粮食主产区大规模经营耕种的农户有,但是也不多。这个不多不是说谁倡导、谁支持,这个是随着现在的耕作水平、政策的法律环境、条件、市场条件、收益等等,跟这些问题因素都联系,农民也不愿意放弃自己的土地。在现阶段对他来讲,这一块土地就是保障。(10: 22)
主持人:但是有些地方的情况是农民土地被收回了,他虽然变成了工人,但是当这个企业倒闭或者是他被解雇了,这个农民又没有土地了又没有工资收入了,这种情况农民怎么办?(10: 26)
徐小青:咱们的前提是这样的,农民现在自己承保经营的土地任何人都没有权力收回的,大多数情况是企业和农户签订一个协议,把你的地租过来每年付多少租金,然后我进行产业化的经营,然后你在你出租的土地上经营,然后我付给你报酬。农民实际上有两块收益,一部分是工资性收益,一部分是地租的收益,大部分是这种情况。你说企业把土地收走了,甚至是地方政府和企业联手把土地从农民手中拿走这是不可以的,这是违法的。除非拿走的是改变征地,是打着征地旗号拿走的,这样农民是拿不回来的。(10: 26)
主持人:从现在来看土地规模经营是以后的发展趋势吧?(10: 27)
徐小青:应该是这样的,但是这个进程一定要和国情和现在的发展阶段联系在一起,不是说人想规模就规模。咱们现在的情况也不一样,比如说在黑龙江就是地多人少又有大规模的国营农场,就是几十完亩的规模经营。在咱们主要的粮食产区,咱们的中部地区这些传统的农业地区,中部、东部包括西南、西北靠中间的这一块,还是人多地少,你想让规模大起来也很困难。前两个月我一直在湖南和江西、河南做农村调查,河南是小麦的主产区,那个田都是成片联方的一望无际的,我就问当地的领导大户多不多?他说大户很少,农民不愿意放弃土地,现在让他大规模一户经营的话现在客观上做不到。也有一些大户经营的,他的地大部分是从原来旧的农场,有上千亩地这样条件的他租一点,但是农场工人也很困难,粮价变动、国家扶持政策改变以后农民又纷纷把地要回来。像咱们粮食主产区,像小麦、水稻的主产区也就是10%左右流转起来。多数情况是把地种上以后到外面打工,收的时候在回来。还有一种情况是我家的几亩地租给你种,明年再说明年的,大多数是这种情况(10: 27)
主持人:现在农民还是把土地看成是自己的生存之本,土地的社会功能还是很强的。(10: 31)
徐小青:经济、社会功能还是很强的。我不知道你注意到没有,咱们的政策、法律历来是有条件的地方鼓励规模经营。就是说你的劳动力真正转移出去了,农户成了城镇的人了,像这种情况的是有条件的地方。(10: 31)
主持人:你觉得今后采用什么样的配套改革降低这种社会功能呢?(10: 31)
徐小青:这个就要随着体制的改革、经济的发展,逐渐完善社会服务的功能,发展农村地区的社会事业,为农民提供社会保障,医疗、教育、养老,特别是养老的保障。现在如果这套体系没有建起来,或者说没有做到城乡一体化,这个功能就是存在的。农民为什么种这个地呢?现在种粮食的成本越来越高,粮价也越来越高,有的他就种够自己吃的就不种了,这比买粮食要划算很多,如果真不种了要挣钱买粮食吃,现在粮食价格这么高涨,农民是非常理性的。所以规模经营是比较好的,因为咱们国家的国情没有办法跟农业资源丰厚的国家相比,人家一个家庭农场好几百公顷、上千公顷、上万亩地,咱们不行是人多地少,人均才1点几亩地。(10: 31)
主持人:现在国际粮价节节攀升,但是涉及到中国农民的收益没有像粮食那样几倍的翻番。这是什么情况?(10: 31)
徐小青:国内的粮价没有那么涨,这几年国内的粮食价格说好的是比较稳定,说不好的就是比较低。96年到2006年粮食的价格指数也就是百分之一点多,到2007年的时候看CPI可以知道粮食价格平均的上涨是6.3%,到今年上半年是8.2%,国际市场粮价涨幅比这个高很多。(10: 32)
主持人:国际粮价上涨并没有给农民带来很高的收益,但是你刚才说从2000年开始取消农业税的事情,有数据统计相当于每年为农民减幅2000亿元,这个涉及到每个农民来说意味着什么?(10: 32)
徐小青:这是一个根本的制度变化。90年代后期和新千年初期这一段时间农产品供给逐渐丰富了,但是农产品的价格一直很低,农民收入的增长幅度下降,实际上有很多传统农区的农民绝对收入都在下降,那时候三农问题非常突出,那时候老说农民的负担问题。我们国家的农民负担从面上讲是十二项负担,还有一些乱七八糟的费用负担。农村的税费改革把这些整个取消了,取消了以后首先改变了国家和农民的关系。过去是从农民那里拿,现在不拿了,03年的时候中央提出来要多予少取放活,税制的改革就是不取了,就是不从农民那里直接的拿了,而且逐渐增加对农业、农民的补贴,我想这是一个重大关系的变化。你说的2000亿,农业税本身就300多亿,再加上其他的税,三提乡的五个方面的统筹能算出帐的大概是这么一个数,这对农民名义上的负担是完全没有了,这对农民的增收,对农民休养生息的作用是巨大的,我想最根本的还是国家和农民之间关系的变化。(10: 35)
主持人:中国现在是8亿农民,平均每年每人可以多收入多少?(10: 35)
徐小青:这个从户籍上算是9亿,现在人口城镇化的7亿多,大概是7.5亿农民。(10: 35)
主持人:每个人300多块钱,这个对农民来说意义很多吗?(10: 35)
徐小青:当然了,这意义重大,过去从你这拿钱现在不拿了还给你,这是一个关系的变化。当然这是一个长的过程,因为我们城乡二元结构的时间太久了,农民的经济收入远远低于城镇居民的收入,农村的社会事业远远落后于城镇的社会事业,要解决这个问题总要开头的。(10: 35)
主持人:你觉得取消农业税的事情虽然是很好,但是取消农业税之后一些问题也暴露出来了,比如说基层政府原来大部分是通过农业税和各种税负扶持的,现在这种情况怎么解决?(10: 38)
徐小青:这个应该是由政府财政用转移支付的办法供养政府,政府不能从农民那里拿。政府要办事要运转我想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前几年一直说县乡综合改革,所谓的县乡综合改革特别是乡一级的政府改革,最主要的是转变职能,让他从生产经济活动当中转变成社会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是要有钱的,这职能的转变、机构的变动、机构的精简,即便把这些都做下来以后运转也需要钱,而且政府的运转就应该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用转移支付的办法把钱提供给地方政府,让它提供服务。现在实际的情况是中央财政在不断的加大对农村地区的转移支付,但是还不够,从实际的运行来看情况不一样,因为咱们国家地区差异特别大,长三角、珠三角、沿海、大城市、郊区这些地方问题都不大,地方财政实力雄厚运转的还可以。但是传统的农区中西部就不够,往往养人都养不够,做事情没有钱,提供一些基础信息、管理方方面面的公共服务没有资金。这个我想从体制上讲是比较清晰的,就是要靠财政,因为政府就是要财政供养。就是用纳税人的钱通过税收形成财力、形成财政资金养政府,为人民服务,本来就是这么一个道理。当然这里边怎么运转 ,人是不是多了,机构是不是庞大了,或者说机构的功能没有发挥出来,这是另外一个问题了。咱们老提转变职能精简机构减少开支这是一个方面,但是另一方面来讲就是需要财政通过转移支付维持政府的运转。(10: 38)
主持人:这个你有没有计算过转移支付需要的钱大概有多少?(10: 44)
徐小青:手头还没有这个方面的数据。(10: 44)
主持人:这个从国税出还是地方税出?(10: 44)
徐小青:主要还是中央财政,中央一年的转移支付上万亿,这里面有一般性的转移支付有专项的转移支付。(10: 44)
主持人:刚才说中国的二元结构一直长期存在,您觉得二元治理未来在税费改革方面还会做哪些方面的改革,缓解或者解决二元结构的问题。(10: 45)
徐小青:财政体制改革是要建立公共财政,城乡统一的税制和公共财政这是我们改革的目标。我们提统筹城乡发展,我们提城乡一体化的实践和税制和财政体制改革的方向,都是朝这个方向发展的。(10: 45)
主持人:这个在四五年前就有,到现在进程到什么阶段了?(10: 45)
徐小青:从党的十六大提出来经济社会存在明显的二元结构,提出统筹城乡二元结构,从03年到现在一直朝这个方向走,对农村生产进行补贴,对农村地区基础设施的投入,对农村地区社会事业的投入、支持,像医疗、教育、扶贫、生活保障等等,这些投入一直是在增加的,从2500多亿增加到今年的5900多亿。今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当中提的是5600多亿,后来又追加了一个252,又追加了一个78,将近6000亿了,这个是在逐渐的加大。但是相对于我们这么广大的农村、这么大量的农民,和我们过去长期形成的现状来讲还是不够的。(10: 45)
主持人:你说二元结构治理还是任重道远?(10: 48)
徐小青:对。国家支持农村农业的发展是有一套支持体系的,财政支持怎么支,不能总是一年商量一回,总要有一个制度,建立一种长效的机制。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农业生产的提升、基本农田的改造、中低产田的改造、农村地区的中小水利设施、农村地区的道路、生活能源、饮水、通讯、电力,方方面面的投入都不够,就是说需要做的事还挺多。(10: 48)
主持人:因为农村和城市之间生活水平差异,使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像现在农民工的问题,他们的权益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保障,你觉得这些问题应该怎么解决?(10: 48)
徐小青:首先劳动力从第一产业转向第二、第三产业是一个发展的规律,我们追求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包括农业现代化,都会形成劳动力从第一产业转向第二、第三产业的过程,这是一个规律。咱们在这个过程当中,比如说农民的就业有好多的方式不一样,有一部分是在就地的二三产业里面,本地的企业、本地的服务业里面,像交通运输、建筑等等,这个是在本地二三产业里面就业,这是一类。还有一类是我们说的民工潮,这是流动就业,他出省了或者到本省的中心城市,或者到沿海、北京、上海、等等的大城市打工,我想这也是一个规律,他寻求在二三产业里面取得收入。但是这个过程还没有缓解,因为现在存在的问题也是逐步的变化。90年代中后期城市对农民工是有很多歧视的门槛高,不让农民工进来,觉得抢了城市人的饭碗了,给管理带来困难等等。但是慢慢的人们就认识到了这个是为了城市的发展,像咱们的高楼大厦、桥梁、道路都是农民工干的,所以这也是一个过程。随着总体情况的变化,国家从政策方面也开始逐渐的变化,比如说进入城市的门槛逐渐降低,过去农民工子弟小学是非法的,现在逐渐的合法起来,有一些地方对于一些最初级的社会保障也开始有了,当然还不成熟这些制度还需要在实践当中不断的磨合、完善。总的情况是在朝好的方向发展。(10: 48)
徐小青:但是这个总有问题的,比如说现在农民工流动就业,绝大多数农民工是候鸟式的就业方式,这有机会就到这来,挣了钱以后拿到农村去,或者在村子里盖房或者到村子里创业,或者到周边的镇上、县城里去这种情况都有。留在大城市真正变成城里人的,这个在全国还是少数。(10: 49)
主持人:这个有比例吗?(10: 49)
徐小青:比例是很低的,不超过一千万,这个很难统计,但是这是一个趋势。这里面还有其他的问题,比如说城市规模过大、城市基础设施、城市管理的容量有多大这也是问题,城市里面的经济门槛也是很高的,像买一个房子1.8万、2万一平米,农民工两口子干一年平均净剩下六七千块钱,打一年的工还不够一平米的房子呢。比如说他有这个能力了,可以在城市周边比较便宜的房子里居住下来,但是城市里面各种各样的福利他还是没有的。像这些问题,我想也需要逐步的解决,不一定非挤到北京、上海,咱们600多个城市4万个乡镇,将近2800多个县级的,这个城镇化就是一个很大规模的趋势。(10: 49)
主持人:还有一个情况,当大量的农民工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真正去种地的人只是一些妇女、老人、小孩,这个现在土地闲置问题也是很重要的,您觉得怎么平衡这个矛盾?(10: 55)
徐小青:这个就我们调查的情况看,青壮年或者是中年劳动力出去了,不下田、不种地了,这种情况挺普遍的,我去的这几个省地里都是50多岁的人,40多岁的都很少见。他为什么能种这十亩、二十亩地呢?是现在的技术、机械化方方面面能够让他种起来。土地闲置的也有,但是我们实际调查的地方这种情况不是很多,当然具体的数字也没有统计,但是没有像咱们说的大面积的闲置,这个不太可能,因为确实是农户多、人多,中国农民是非常珍惜土地的。(10: 55)
主持人:你的意思是大量农民工进城不会影响粮食供应的?(10: 55)
徐小青:这几年粮食是在增产的,但是你说的确实是一个问题。像咱们现在说建设新农村,需要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来做,这一批人应该是中青年人,现在农民也有回乡创业的也有搞农业的,这是好事。这个问题还是要采取什么样的方式,让资金、劳动力回流到农村。(10: 55)
主持人:您认为什么样的措施可以让这些人回流?(10: 55)
徐小青:比如说种粮食的收益,就是它的比较收益高一点。随着二三产业的发展,不管是大城市还是周边的城镇地区,二三产业就业的机会多、提高收入的机会多了,种地就会向一些种田大户集中,现在种田大一点的收益就会比较稳定。另外比如说加强农业技术的培训、发展农村的教育,满足农业现代化所需要的东西,这个方面我们也欠缺的比较多,现在也在考虑怎么办。(10: 55)
主持人:现在还有一个情况,农民回去种地,他们种的蔬菜、水果、包括粮食,他们丰收之后卖不出去或者是价很低,这样对他们生产的积极性打击很大。但是我在网上看说供销体制已经完成了,觉得是否完成了?(11: 06)
徐小青:现在很多地方农产品的收购还要靠农村经纪人,有一部分农民专门从事流动方面,初统计有140多万。我觉得这个体系应该是逐步建成,这里面包括仓储、运输、信息,包括农业产业化,比如说农业的生产、加工、运销等等是一个完整的产业链的形成。你说的那种情况有,但是我认为这种情况在逐渐的改变。(11: 06)
主持人:你觉得这个供销体系还有哪方面需要更完善一些?(11: 06)
徐小青:这是整个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建设,比如说信息,农民对信息的需求是很大的,特别是对周边市场的信息,他往往是看周边的怎么样,他种的东西卖的出去卖不出去,价格怎么样。咱们的信息化也正在努力,这么多年我看信息化建设正在逐渐往农业生产里面延伸,这是一个方面。再一个方面,现在发展起来的一些加工企业,一些农村地区的龙头企业,它采取的方式就是订单农业,我订购你的产品从事加工,就是它运销的环节是由企业来完成的。再有就是各种各样专业技术的协会、合作社等等,这个我认为也是今后发展的方向,因为农民需要有自己的组织,现在当然是在专业的生产、销售领域里面,特别是流通里面正在逐渐的发展起来。我最近在农村里面看到,包括一些种稻的农民他们组成了一个合作社提供技术、销售渠道,提供一些保障,这些都是流通里面的。你要从国家经济发展的层面看各级、各类市场的建设,这也是非常关键的,就是让他有地方卖,他能知道市场需求的情况。(11: 07)
主持人:最后一个问题,你认为中国农村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未来的改革方向在什么地方?(11: 07)
徐小青:比如说稳定农民和土地的关系,完善我们的土地制度这是一个。再一个是让农民能够在经济增长城市化、工业化的过程当中分享经济增长的好处、益处,这跟集体建设用地这一块有直接的关系,也跟我们国家的土地制度有很多的关系。再一个是需要花大力气进行农村地区基础设施的建设,这是一个方向。这里面也涉及到好多体制、机制的问题,怎么投入更有效力,什么样的方式更符合农村发展的需求,这个在体制机制上需要更多的探讨。再一个是要发展农村地区的社会服务事业,包括我们的基础教育、义务教育,最近免费的义务教育我们已经实现了,但是这里面还有很多问题要解决,经费的问题、上学条件的问题。特别是一些职业教育、专业技术的教育,特别是他初中毕业以后可以对他进行半年、一年的职业教育,对他就业能力是有提高的。还有农村的医疗服务、就业保障都是将来要做的。最大的问题是要缩小农村和城乡之间的差别,这里边经济收入的差别,包括能够得到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也要缩小差别。像发达国家的农村地区他的位置是远离城市的,但是它的基础设施都是一样的,所谓的城乡一体化不是说把农村都搬到城市里来,他是需要基础设施是这种差别。为什么现在就业这么难?都是挤在发达地区,因为这些地方差别太大,这样的话他就很难在那,因为在那没有机会,如果差别很小的话,我想大学生就业的问题很好解决,到哪去都可以。(11: 07)
主持人:你认为未来中国农村改革最主要的缩小城乡差距?(11: 07)
徐小青:推进农村现代化,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进程,缩小经济和社会基础的差距。(11: 07)
网友:你认为现阶段提升农民生活水平的手段主要是什么?(11: 07)
徐小青:一个是农产品价格应该是合理的价格,现在从农民的收入结构上可以看出来,农村种植业和养殖业的收入大概占到47%、48%,增长快的部分就是非农这一块。另外国家转移性的收入,国家的补贴等等方方面面也在增加,还有一部分是农民财产性收入,这个是比较少的。我想这几个方面对农民增加收入是比较好的,一个是增加他在二三产业就业的空间,一个是拓展种植业和养殖业的收益,提高劳动生产率,这是跟农业现代化有关。再一块是咱们的农产品应该有一个合理的价格,农民就说什么都涨唯独粮食不涨,当然什么都涨城里人也受不了,因为我们防通货膨胀这有宏观上要平衡的问题,但是总的来说农民的农产品价格应该有一个合理的价格。再一个是各种各样社会事业的投入,可以算出农民相当一部分的支出是在教育上、看病上,我们过去对农民负担的调查,40%多的负担是来自于孩子的教育,一个孩子上初中一个孩子上小学他就得借债,孩子上高中、大学可能得供不起。就是发展农村的社会事业,提高政府的投入、提高这些投入的使用效率,当然这里面光靠政府也不可能,社会的力量、自己的力量在这些方面如果能够做的比较好的话,负担少了收入就增加的。(11: 07)
主持人:徐老师咱们今天的访谈就到这,谢谢您!(11: 07)
徐小青:谢谢!(11: 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