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全省六大水系,主要支流有68条,还有大小湖泊30多个。1978年,云南省通航里程仅1006公里。改革开放后,云南加大了金沙江黄金水道的整治力度,兴建了绥江港和水富港。1983年4月,云南船队从水富港出发首航至上海,开通了我国内河最长直达航线,打通了云南水运出省通道,实现了云南水运从短途到长途的重大突破云南不断对澜沧江-湄公河这条“东方多瑙河”景洪以下航道进行整治,使其达到了五级航道标准,建成了思茅港和景洪港,并经国家批准为一类口岸,景洪港关累码头成为云南对外开放的第一个“水路窗口”。
上世纪90年代,云南加快了在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开展国际航运的步伐。1990年,中、老两国首次联合对航道进行了考察,进行了联合载货试航。1993年,中、老、缅、泰四国联合开展了上湄公河航道考察。
进入新世纪以来,以建设“两出省、三出境”水运通道为突破口,大力发展澜沧江-湄公河国际航运,全力建设长江黄金水道,积极开发右江-珠江水运通道,努力发展库湖区旅游航运,使全省水运建设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
“十五”以来,全省水运建设共投资5.78亿元,超过了建国以来50年的总和,新增航道1184公里,全省通航里程达到2764公里,水路客货运量年平均增长两位数以上。完成了上湄公河航道改造、景洪港关累码头、思茅港、大理港等港航、海事基础设施建设,水富港、富宁港相继开工建设,水运基础设施工程建设质量稳步提升,上湄公河航道改善工程获国家“优质工程”奖,中老缅泰四国专家认为,上湄公河航道改造工程对沿线生态系统实施了严格的环保措施,保持了当地植被、生物、水环境、环境空气的良性循环。2000年,中、老、缅、泰四国签署《澜沧江-湄公河商船通航协定》,正式开通了澜沧江-湄公河国际航运,船舶通航能力由过去的100吨提高到300吨,通航时间由过去的半年提高到11个月以上,开展了澜沧江-湄公河冷藏集装箱大件运输,开通了云南景洪-泰国清盛国际旅游客运,运量不断攀升。至2008年底,从事国际航运的船舶近百艘,总运力达到1256吨、570客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