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资讯
中国铁路“绿皮 中国铁路“绿皮
中国铁路“绿皮
[更多]
·灌南海事航道航运港务联合举办
·李长春考察黑龙江时指出加快高
·厦门有了无障碍出租车 填补了
·中国南航成为中国首家客运量进
·天津津滨高速年底具通车条件
·莫桑比克与坦桑尼亚建大桥 终
·亚洲最大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在成
·横峰大队强化管理再掀客运交通
·长江宜昌航道工程局韩金锋荣获
  热点资讯
空气动力自行车: 空气动力自行车:
据10月18日《山西晚报
[更多]
·空气动力自行车:不加汽油不充电
·中铁电气化局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
·中铁十九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
·《汽车技术》——国家中文核心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市政工程勘察规范
·北京京港地铁有限公司 轨道交通
·中国铁路“绿皮车”进入准终结时
·南京康尼公司是轨道交通行业“第
·南昌市规划:计划实施“立交桥环
  全程服务,名动九州
 

      接受专业咨询,
   展开扬名之旅!

      进行品牌包装,
   提升公众形象!

      参与特色评选,
   获得权威肯定!

      参加权威活动,
   结识权威人士!

      进行专业传播,
   美名传扬四海!

      载入国家史册,
   丹心光耀未来!

 

服务热线:010-68232149

Email:tese@xue.me
MSN:tese_me@hotmail.com

  六十年风雨铸就新辉煌——记青海交通事业辉煌成果
 
时间:2009-12-13 

  一、建国后前30年(1949—1978)青海交通发展成就回顾

  青海于1929年建省,是一个十分美丽且又可爱的地方。然而在贫穷落后的旧中国,青海交通运输极其落后。1949年,青海没有铁路、民航、现代水运,公路虽有3143公里,但虚有其名,勉强可以通行汽车的公路只有472公里,其中有路面公路290公里,无路面公路182公里,养护里程为110公里。这些公路在马步芳溃退时,又遭到严重破坏,千疮百孔,破烂不堪,汽车也极有限,全省216辆汽车为马步芳所垄断,大部分报停报废。解放时,人民政府接管的14辆汽车中,只有4辆可以勉强行驶。交通工业是个空白,车辆修理全部依靠外省。青海各族人民只得沿用人背畜驮的原始运输方式,行走在千百年来由人畜自然走出来的崎岖小道或略有整修的少数大车道路上,交通闭塞,使得青海几乎长期处于和兄弟省区隔绝状态中。解放前,青海人民在旅行中,常有冻饿死于荒漠,失足毙于险隘的情况。“山高鬼见愁,悬崖伴激流,行人攀石壁,走路栽跟头,轻者被跌伤,重者把命丧”的民谣就是对青海交通运输的形象总结。交通发展落后,也是解放前青海经济萧条、人民生活贫困的主要原因。农业区的山货水果,牧区的羊毛、皮张及药材等土特产品运输不出去,当地人民需要的生产生活资料运不进来,致使当地产品与外来商品间形成很大的剪刀差。如果洛地区100斤羊毛只能换到一包茯茶。不少地区每年都有大量的畜产品、瓜果等腐烂变质。这种因交通阻塞以致经济封闭、生产凋蔽,进而形成人们思想封闭、社会发育迟缓的恶性循环,使得青海各族人民过着食不糊口、衣不蔽体的悲惨生活。解放初期,青海人民对解放前交通运输状况曾这样形容“牛拉的汽车、人传的电报”。

  新中国建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边远省区的公路交通建设,在发展公路交通过程中,青海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以恢复原有公路,组建专业运输队伍,配合建政、进军的三年恢复时期;以支援柴达木开发,初通盆地公路干线和牧区干线,扩大专业运输队伍的“一五”发展时期;以普及公路交通网和汽车运输大发展的“大跃进”和三年调整时期;以发展黑色路面,改建旧路为主和专业,社会汽车同时发展的文化大革命时期。通过30年的努力奋斗,青海省公路交通面貌焕然一新,昔日交通闭塞的青海,已是处处变通途。截止1978年,青海公路行车里程13675公里,与1949年3134公里相比增加3.35倍,晴雨通车里程9837公里,与1949年472公里相比增加19.84倍,民运汽车19289辆,与1949年的4辆相比提高4821.25倍。

  二、改革开放30年(1978—2008)青海交通的辉煌成果

  (一)公路、水运、地方铁路事业30年的发展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青海省交通厅在青海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带领全省交通职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乘全国改革开放的春风,抢抓西部大开发历史机遇,发扬“扎根高原、艰苦创业、献身交通、造福人民”的交通行业精神和“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青藏高原精神,全省交通事业获得了快速发展,取得了累累硕果。

  1、公路发生巨变。1978年,青海公路行车里程13675公里,其中晴雨通车里程9837公里。干线公路8853公里,县乡公路4337公里,专用公路485公里。按技术等级状况划分,二级公路1108公里、三级公路1144公里,四级公路5786公里、等外公路5637公里,合计等级路8038公里。按路面技术状况划分,高级、次高级路面1947公里。无路面公路3838公里、养护里程11262公里。改革开放30年来,青海省共完成交通固定投资446.892亿元。到2008年底,全省公路通车里程56642公里,其中国道主干线1487公里,国道4459公里,省道8852公里,县乡道路21439公里,专用公路876公里,村道21016公里。按技术等级分,高速公路215公里,一级公路206公里,二级公路4984公里,三级公路6095公里,四级公路21149公里,等外公路23993公里。按路面等级分,沥青混凝土路面7155公里,水泥混凝土路面4930公里,次高级路面5245公里,未铺装路面(中级、低级、无路面)39312公里。2008年与1978年相比,公路行车里程增加2.8倍,高级、次高级路面增加了7.2倍。“十五”期间是青海省县乡公路发展最快的时期之一。呈现出规模大,建设速度快,建设质量高,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局面。五年间全省县乡公路建设总投资达到46亿,新建县乡公路6391公里、改建县乡公路5759公里。至2005年,全省县道总里程达到10713公里,乡道总里程达到9873公里,县乡道路桥梁1380座31142延米,全省398个乡镇全部通了公路,3968个行政村通了公路。特别是从2004年开始启动的农村公路建设,按照交通部“修好农村路、服务城镇化,让农民兄弟走上沥青路或水泥路”的目标,投资16亿元实施的“通达”、“通畅”工程,使全省841个村、近百万人从村道硬化中得到实惠。至“十五”末,全省事现县县通油路、乡乡通公路(东部地区乡镇通油路)、行政村基本通公路的目标。2008年,全省州县通公路率达到100%,乡镇通公路率达到100%,乡镇通油路率达76.9%,建制村通达率达62.03%。初步建成了“两纵三横三条路”的公路主骨架网。2001年7月,首条高速公路平安——西宁高速公路建成通车,突破了青海高速公路零的历史,为今后青海高等级公路建设奠定了基础。总之,全省公路交通事业实现了青海人民企盼已久的大繁荣、大发展,大部分地区人民群众享受到了畅通、整洁、舒适、优美、快捷的公路交通环境,极大地促进了全省经济社会的发展。

  2、水运事业蓬勃发展。1995年,黄河龙羊峡库区开辟通航里程108公里,组建三家运输企业,共有驳船21节、趸船4艘、机动船舶13艘,结束了无现代水运交通的历史。至1997年,青海湖、黄河龙羊峡及李家峡库区3个水域通航里程达到216公里,机动船舶发展到69艘,载重吨位2535吨,总客位760个,船舶总功率3682千瓦。至2008年,青海湖、黄河龙羊峡等5个水域通航里程达317.74公里,机动船舶发展到124艘,年完成客运量21万人,旅客周转量226.62万人公里。全省共建海事机构11个,配备海事人员82人,水运事业蓬勃兴起。

  3、地方铁路开始起步。“十一五”开局之年,青海地方铁路筹建办公室启动了青海省首条地方铁路——柴达尔至木里铁路(简称柴木铁路)建设。柴木铁路全长142.04公里,隧道4495延米/1座,桥梁19747延米/46座,区内设5个车站,预算总投资25.8亿元,设计年运输能力1400万吨,2009年8月将全面建成,并试运营。柴木地方铁路建设,对加快青海重点资源(煤炭、铁矿等)开发,为青海交通事业改革开放30年的辉煌成就增添了新的色彩,对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加强对外交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公路养护、运输管理事业的发展和干部职工队伍建设

  改革开放30年来,青海公路养护和运输事业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1、生产用固定资产及机械设备的发展。省公路局前身为青海省交通厅公路养护处,1978年有固定资产30370746.64元(原值)。公路养路工人工作住房大部分为砖木结构的平房,养护工具为铁锨、人力车、双牛或双骆驼、手扶拖拉机牵拉的钢板式刮路机,养护路面大部分为砂砾路面和土路面。局属每个公路总段北京吉普车不足3辆。2008年底,省公路局固定资产达到129588539.79元(原值),比1978年增加3.3倍;大部分公路养护工人住上了漂亮美观砖混结构的公寓化工区,养护工具新增了装载机、压路机、修路王等机械化设备,养护职工上下班均乘坐上了农用车或中巴面包车;养护路面大部分为沥青混凝土、水泥混凝土路面,劳动强度大幅度降低.省公路局所属各单位固定资产、机械设备大幅度增加。各总段、养路段办公楼建设均成为当地文明建设的亮点。

  2、运输管理事业的发展。1978年,青海省民用汽车19289辆,其中载客汽车3057辆,货车13922辆,客运量158万人,客运周转量17982万人公里,货运量780万吨,货物周转量47212万吨公里。2007年底,青海省民用汽车达到270287辆,与1978年底相比,增长13倍;其中载客汽车99111辆,比1978年底增长31倍。货车52162辆,与1978年相比增加2.7倍。客运量8996万人,比1978年增长57倍,客运周转量42.46亿人公里,比1978年增长23.61倍。货运量6805万吨,比1978年增长8.7倍,货物周转量186.6亿吨公里,比1978年增长39.5倍。改革开放30年,运输业快速发展,有力地支持了青海经济社会的大发展,。

  3、职工队伍建设。截至2008年底,省交通厅直属处级、副处级以上单位43个(内含临时机构1个),职工8296人,有副处以上干部141人,高级工程师、高级经济师等高级职称人员252人,工程师、会计师等中级职称人员629人。职工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2802人,占全部职工的33.7%。改革开放30年来,省交通厅坚持“科教兴青”战略,认真贯彻落实人才是科教兴青之本、是科技的载体、是第一生产力的开拓者、是现代化建设骨干力量的精神,促进职工队伍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形成了一支公路设计、建设、养护、管理技术过硬的专业化的队伍,曾受到时任国家副主席曾庆红同志的肯定。值得一提的是,公路养护部门圆满完成了七届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的公路保通任务,受到省内外人士及国际自行车联盟官员的好评。交通职工队伍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提升了青海形象,向青海、向全国、向世界充分展示了良好的精神风貌。

  (三)、规费征收事业的发展

  青海省交通征费稽查局成立于1987年。20年来,广大征稽职工在省交通厅的领导下,坚持规范、文明服务,紧紧围绕年度目标任务,创新思路、奋力拼搏,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一是规费征收持续增长。青海省征稽局以 “征好费、带好队”为目标,克服自然条件差、工作条件艰苦、征费点多线长、人员少等困难,坚持规范执法与文明服务相结合,促使交通规费征收不断增长。1987年至2008年累计征收各种交通规费66.93亿元,为青海交通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可贵的资金保障。二是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坚持在规范服务、文明服务上狠下功夫,从1998年告别手工开票到“十五”末实现覆盖全省50个处所计算机网络征费、电子智能稽查等现代化管理,从根本上强化了征稽体系的建设,规范了行政行为,提升了服务水平。同时,通过公开征费依据、咨询投诉电话,落实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逢“1”值班制、延时服务制,推广“一次性告知”,缴费告知卡等制度;采取短信提示、上门征收、邮寄养路费票证等办法,把便民措施落到了实处,赢得了车主和广大群众的好评。三是征稽队伍素质明显提高。截至2008年底,青海省征稽局共辖10个征稽处(副县级单位)、42个征稽所(科级单位),在册职工350人。省征稽局高度重视干部队伍建设和干部职工素质的提高,通过职工培训、在岗学习、继续教育等方式提高干部职工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和锻炼了一支纪律严明、作风过硬、业务精湛的交通征稽队伍。到2008年底,全局具有大专以上学历235人,占职工总数的67%。四是基层处所办公条件进一步改善。改革开放以来,在青海交通厅的关心下,征稽系统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逐年加强,基层处所95%以上的办公场所及职工宿舍得到新建和改造,职工办公和生活条件大大改善,征稽部门对外形象显著提高。2008年,青海省征稽局征收公路养路费4.659亿元;征收货运附加费3953万元,“两费”上解率100%,及时率100%,实现了交通规费征收20年以来的最高点。

  (四)交通融资呈现良好势头

  2003年,青海省交通厅成立了青海省交通投资公司,拉开了青海交通融资工作序幕。天竣至木里二级公路是开发木里煤炭资源的先导性工程, 2004年3月,本着效益与风险共担的原则,由青海交通投资公司、义马煤业集团、青海义海能源有限公司、青海庆华矿业有限公司、青海紫金矿业煤化有限公司五家发起人共同出资成立了海西州天木公路建设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天竣至木里二级公路开工建设,2006年10月15日建成通车。截至2008年底累计完成车辆通行费收入6137万元,实现利润4143万元。天木公路交通融资的成功,为经济发展滞后的青海开创了交通融资的先例,探索了经验,也为后来的交通建设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之后,大胆探索社会化投资模式,2008年启动了以交通企业投资实施的湟源至西海公路二期工程;政府与企业合作共同出资的省道冷湖至涩北二级公路正式开工建设。

  (五)、精心打造青海高原知名品牌——高原千里文明通道

  2002年5月,青海省交通厅制定了创建高原千里文明通道的计划。高原千里文明通道是指东起民和马场垣、西至格尔木的109线国道,包括西宁至湟中、西宁至大通、西宁至互助、西宁至共和以及环青海湖等干线公路在内的青海省主要公路。高原千里文明通道以省会西宁为中心,辐射涵盖了青海省东部农业区和西部重点开发区,是青海经济发展的主动脉,也是青海对外开放的主要走廊,对于全省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都产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和带动作用,其意义十分重大。

  创建高原千里文明通道的目标是:“线型顺直流畅,设施配套完善,工程优质廉洁,养护争创一流,运输文明畅通,服务规范礼貌,管理有序有效;行业效益好,沿线重环保,无‘三乱’,军民关系、民族关系融洽,为国内外乘客和过境车辆提供安全、文明、便捷、高效服务”。主要任务和措施是:实施“四项工程”,即建设“交通基础设施优质廉政工程”、“交通行政执法素质形象工程”、“交通运输通道文明畅通工程”。“交通运输企业安全效益工程”。在深入开展高原千里文明通道创建活动中,省交通厅成立督导小组,召开动员大会,出台建设计划,印发宣传提纲,分解年度目标,落实单位责任,广泛发动强化文明施工、文明运输、文明执法、文明养护、文明收费、文明管理,大力开展与公路沿线政府和军警民共建活动,使高原千里文明通道建设活动在公路沿线职工群众中家喻户晓,在全社会引起积极响应。2006年7月6日,青海省人民政府和交通部共同命名为“高原千里文明通道”。这是共和国历史上由省、部联合命名的第一条文明通道。创建高原千里文明通道,给我省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青海交通改革开放30年谱写了新的篇章。

  (六)、廉政建设工作卓有成效

  改革开放30年来,青海省交通系统反腐倡廉不断迈上新台阶。特别是进入“十五”以来,省交通厅党委带领全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围绕青海交通事业发展,解放思想、抢抓机遇,紧密结合实际,狠抓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不断创新机制,采取有力措施,突出交通基础设施中廉政建设工作重点,在治本抓源头,构建交通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预防和惩治腐败体系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强化廉政教育。利用多种形式进行党风党纪、政风政纪和廉洁自律教育。特别在党员干部中进行重大案例专题讲座和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知识讲座,巡回播放警示教育片,组织党员干部到省警示教育基地接受教育,与检察机关共同建立预防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中职务犯罪工作机制,坚持领导干部上任前廉政谈话制度,开展“廉内助”各项活动,拒收礼金达160多万元,干部廉政意识不断增强。多年来,先后出台《青海省交通厅八条禁令》等有关制度和配套制度30多个,出台了《青海省交通厅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监督办法》,坚持实行双合同管理,对新开工的公路建设工程在签订《工程合同》的同时都签订《廉政合同》。把工程质量与进度、建设资金管理情况与《廉政合同》贯彻情况结合在一起,从2000年实行公开招标以来,对1335个施工、监理合同段全部进行了依法招标,招标金额达246亿元,依法招标率为100%。以治理公路“三乱”为重点开展纠风工作,省交通厅履行牵头责任,每年都会同省政府纠风办、省公安厅、省林业局多次深入基层和线路明查暗访,查处和纠正了一些违规行为,巩固了全省公路基本无“三乱”成果。省交通厅领导班子连续6年被省纪委评为全省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工作考核优秀领导班子,并受到表彰。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成就多次在《中国纪检监察报》、《内参》、《青海日报》、《昆仑之剑》等刊物上刊登。2005年8月,时任国家副主席曾庆红同志视察青海期间曾讲:“……青海的路修得好,队伍不出事,很值得肯定,需要重视他们得经验。什么是党的先进性,对基层交通部门来说,就是要全面发挥部门的职能作用,重点抓住修好路,管好路,养好路。有了这三条,再加上一条严格管理不出事,可以讲就体现了党的先进性,也是人民群众对交通部门的基本要求。”曾庆红同志的讲话对青海交通改革开放30年反腐倡廉、党风廉政建设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和总结。

  (七)、行业文明建设成绩突出

  改革开放30年来,在省委和部党组的正确领导下,省交通厅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创新行业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活动载体,大力加强行业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树立了交通行业新形象。

  1、创新机制、统筹安排,为行业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多年来,厅党委始终坚持“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以树立文明行业新风,建人民满意交通为总体目标,按照“围绕大局、服务中心、加强领导、健全机制、抓好示范、整体推进、创新理念、打造品牌”的工作思路,确立“以人为本、以德兴业、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基本原则,大力弘扬“扎根高原、艰苦创业、献身交通、造福人民”的交通行业精神,建立健全文明创建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明确党委书记是第一责任人,行政领导一岗双责,政工部门牵头组织,工会、共青团紧密配合,每年都分解落实单位责任,实行严格考核,同时发挥职工群众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形成了上下一心、左右联动、目标明确、措施得力的文明单位创建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建立了精神文明建设目标责任制考核评价制度,并延伸到全省交通行业的最基层单位,许多段、队、站、所、项目经理部都有量化考核指标,形成了全行业层层坚持三个文明建设任务一起下达、一起检查落实、一起考核评价、一起兑现奖惩、积极争创文明行业、文明单位的可喜局面。

  2、服务大局,勇于创新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注入不竭动力。交通“窗口”单位联系千家万户,是创建文明单位的一个重要阵地。多年来,省交通厅大力加强厅级文明示范窗口单位创建工作,在“窗口”单位广泛开展“创优美环境、优良秩序、优质服务、使人民满意交通”活动,建设“六个一”工程(即建设一流班子、培养一流队伍、创造一流管理、提供一流服务、树立一流形象、争取一流效益),大力推行优质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首问负责制、公示制、举报监督制,并出台了20多条便民措施。截至2008年底,全省交通行业共建成文明示范窗口单位243家。文明示范窗口单位的创建有力地促进了文明行业、文明单位的创建工作。

  3、各具特色,效果显著,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保证了交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多年来,全省交通行业各单位根据省厅安排,积极开展“三学一创”、“学树创”、“讲文明、讲卫生、讲礼仪、树新风”、“向许振超同志学习,为交通大发展建功立业”、“十五创新立功”、“安康杯劳动竞赛”,“岗位练兵比武”、“红旗客车”等各具特色的系列创建活动。如西宁市交通局开展的“精品线路”、“服务明星”、“百名形象大使”、“服务人性化,满意在交通”活动,省高管局开展的“同心铸就文明路”,“星级收费员考核达标”、“爱高速、展风采”活动,省公路局开展的“奉献在高原,奉献在柴达木”活动,省运管局系统开展的“岗位大练兵”活动,交通执法部门开展的“半军事化管理”活动等等。截至2008年底,省交通厅相继被国务院命名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被中央文明委命名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和“全国文明单位”,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军民共建高原千里文明线”先进单位、青海省“文明单位标兵”、“青海省文明机关标兵”,全省交通行业被省文明委命名为“青海省文明行业”。全省交通行业共建成县级以上文明单位180家。2005年全省交通行业10家单位被中央文明委命名为“全国文明单位”和“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厅直属单位全部建成省部级文明单位。2007年全行业又有12家单位被省文明委命名为“青海省文明单位标兵”,占全省标兵单位总量的五分之一。2009年1月20日,中央文明委召开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表彰大会,我省交通行业又有14家单位被中央文明委命名为“全国文明单位”和“全国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先进单位”,占全省受表彰单位总数的20%,占全国交通运输行业的7.5%,遥遥领先于兄弟省、区、市。青海交通系统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成绩取得了历史性的辉煌,为青海交通事业大发展注入了强有力的精神动力。

  (八)、科技教育成效喜人

  回顾改革开放30年来,青海省交通科技教育紧紧围绕全省交通建设和运输生产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开展技术研究,使多年困绕交通发展的一些重大技术问题得到解决,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交通教育促进了交通人才的培养和成长,为发展现代交通事业提供了人才和技术支撑。

  1、交通科技投入逐年加大。30年来青海交通系统共完成各类交通科研和技术改造项目150多项,投入经费达9600多万元。尤其是“十五”以来所投入的科研经费是前20多年经费总和的8倍。从项目立项范围来看,从改革开放初期的以企业技术改造为主,到现在的技术创新和再创新为主,研究方向已延伸到新技术、新材料在实践当中的应用,交通信息化技术,公路水路交通运输技术,交通可持续发展,特殊地质条件下的筑养路技术研究。通过多年的发展,青海交通科研基础设施建设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90年代中期,为了对全省多年冻土进行长期观测,省交通厅在海拔4000多米的花石峡修筑了冻土观测站,建起了自动气象观测站。通过科研,配置了大量的试验设备和设施,为进一步实施科研项目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2、科技成果获奖情况。30年来,几代青海交通科技工作者爬雪山、穿戈壁、走沙漠,驻无人区,足迹遍及省内个个角落,矢志不移地为青海交通科技事业辛勤工作。通过多年的努力,有40多项科研成果获得了省部级和行业奖励。其中获得国家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中国公路学会特等奖1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6项,省政府科技进步奖8项,其它各种奖励20多项。

  3、人才队伍建设状况。30年来,青海省交通厅实施“科技兴交”战略,把吸收人才和人才培养作为技术创新和日常工作的重点,常抓不懈。通过实施交通建设科技项目,极大地推动了青海交通行业技术进步,促进了青海交通科研水平的提高。据不完全统计:通过科研尤其是西部交通科技建设项目培养出研究生多人,近百名专业技术人员参加了项目的研究工作,通过科研工作,有多人晋升为高级职称和中级职称,有2人成为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有1人以基层科技工作者的身份当选为党的“十七大”代表。通过科研,提高了科技工作者的理论水平和实践工作能力,大部分科技工作者成为工作岗位的骨干,全省交通科研梯队初步建立。

  4、职工培训方面。坚持为广大职工创造多层次、多样化的学习机会,疏通渠道,创新培训方式,狠抓培训成果和质量,确保全省交通专门人才比例和素质稳步提高。交通教育与岗位培训工作多年坚持教育培训为交通建设服务的方针,以人为本、多方位、多层次、多渠道开展培训,全力培养交通事业发展所需的建设和管理人才,采用送出去、请进来多种方式,立足省内培训基地,同时积极争取交通部支持西部地区干部培训项目,邀请“名师西部行”来青海讲课。2000年以来,青海省交通厅投入各类培训经费630万元,有34953人接受了各类岗位培训,每年超过培训指标的20%。截至2007年底对全省交通职工调查统计,专门人才的比例为53.33%,比“九五”以来提高了28.7个百分点,为青海交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

  5、青海省交通教育及职工培训。1976年12月青海省交通厅批准成立青海省交通技术学校。1979年7月更名为青海省交通学校,属中专性质。2001年2月,省交通厅决定省交通学校与省交通职工中专学校合署办学。2002年4月经省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组建为青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属专科层次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学院现有三个校区,五块地方,占地总面积123559平方米,现有在校学生4577人,在职职工281人,其中专兼职教师177人,高级职称68人,中级职称98人,硕士研究生57人(含在职硕研),本科学历144人,近年来学院教师共发表论文100多篇,主编和参编教材13种,承担地(厅)级科研项目10多项,学院主办有《青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30年来,学院为全省交通系统和其他行业培训各级各类干部、职工、技术人员12万人次,公路、汽车运输、计算机行业技能鉴定近4万人次。建校以来为青海交通建设事业培养了17000多名中专、高职合格人才。1991-2007年学院举办长安大学、北京交通大学、联合职工大学等函授专科、专升本教育毕业生1500多人。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平均保持在95%以上,毕业生中涌现出了一批颇有影响的交通建设人才,一大批毕业生立功受奖,有的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企业工作者、全省十大杰出青年等荣誉称号。绝大多数毕业生成长为全省交通战线各级领导和技术骨干。30年来,交通学院在人才培养方面做出了有目共睹的骄人成绩,为青海省交通事业输送了一大批合格的专门人才。

  三、蓬勃发展的交通业为青海经济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改革开放30年来青海交通业的大发展,犹如丝丝春风吹醒了青海大地,有力地促进了青海经济的大发展。在旅游业发展方面。自1979年12月建成全长55.5公里龙羊峡专用公路,先后建成李家峡专用公路、互助北山、清孟、李坎、环青海湖、玛多黄河源旅游公路、西宁至湟中高速公路以及马平西高速公路为推进全省旅游业蓬勃发展夯实了基础。截至2008年,青海旅游总收入47.51亿元,经抽样调查,2008年进入我省自驾车约12.32万辆,旅游人次约36.73万人次,直接从业旅游人员3.6万人,即解决了就业门路,又增添了地方经济收入,这在改革开放以前是无法想象的。在引进外资方面。随着青海公路建设力度的加大,公路等级的提高,路面质量的提高,外资企业,外省企业在青海投资力度也随之加大。据有关资料统计,2008年引进外资(签订合同外资)达4.16亿美元,而在1978年,在引进外资方面为零。在地方经济发展方面。据统计资料有关数据显示,1978年全省国民生产总值15.54亿元,人口364.86万,人均收入428元人民币。2008年底全省人口在554.3万的基础上,全省国民生产总值961.53亿元,人均总收入17389元。与1978年相比,国民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2倍,人均总收入同比增长40.5倍。交通事业的高速发展,为青海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全省人民充分享受到了改革开放、西部大发展的成果。

  经济要发展,交通要先行。在青海交通发展历史当中改革开放30年是最精彩、最令人高兴的30年。30年用于交通建设的投资超过千百年的投资。这30年也是青海交通发展最快,青海人民最受益的30年。30年当中,公路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速公路、现代化水运交通、地方铁路交通事业实现了零的突破,交通基础设施得到了更新,职工队伍建设跟上了历史发展的需求,交通运输事业达到了青海省有史以来最高点。交通事业发展带动了青海经济大发展,同时为今后青海地方经济腾飞,实现小康社会注入了强大的后劲。历史会永远记住这辉煌的瞬间,全省人民会永远记住青海走向繁荣、走向富裕的历史阶段。

  纵观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年青海交通发展发生的沧桑巨变,令人喜悦,令人激动。青海交通由闭塞、落后走向了繁荣、辉煌,航运、现代水运、铁路、黑色公路、等级公路、高速公路实现了从无到有及大发展。特别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决策实施以来,全省“两纵三横三条路”公路网主骨架初步形成,公路交通事业实现了青海人民期盼已久的大繁荣、大发展。全省人民享受到了畅通、整洁、舒适、优美、快捷的交通环境。青海交通发展的惊人成就推动了青海省国民经济的大发展,青海在中国乃至世界的知名度大大提高。这60年用于青海交通的投资,超过了青海历史5000年用于交通的投资。回顾60年翻天覆地的交通巨变,使青海人民更进一步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伟大、光荣、正确。
 

  打印此文】 【关闭页面】 【推荐此类文章】 【返回上页
  上一篇:贵州改变“路无三尺平”的交通落后面貌——绽放美丽容颜
下一篇:改革开放30年中国水运事业成就辉煌 科学发展道路更有保障
  相关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法律声明在线申报文档下载网站地图友情链接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北京政研院 京ICP备09110630-1号

承办:北京政研院中国特色研究所 技术支持:北京政研院现代信息技术研究所定推集团股份公司

中国特色推进联盟旗下网站:中国特色总网 中华职工学习网 全国创争总网 中国图鉴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 中国亲稳

中国商权产业联盟旗下网站:商权公司 商权生活 中国生活 定推生活 先健生活 汽车生活 旅游生活 百货生活 圣农生活 志高家电 开创水产 实达智能 智光节能 迪马到家 金森秀 美秀网 房团网 拼图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