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交通运输厅是隶属于山西省人民政府的职能厅局,前身为山西省公路运输局。1949年4月24日,太原解放后,中国人民解放军太原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专门成立公路运输摩托接管组,负责接管阎锡山政权的山西省公路局、国民党交通部第八区公路工程管理局太原国道工程处、绥靖公署汽车管理处等单位。1949年6月25日,太原军事管制委员会批准成立山西省公路运输局,主要负责管理全省的公路建养、公路运输管理、汽车修理工业、机动车监理等项工作。机关驻地设在太原市小东门3号。同年11月5日,山西省人民政府决定以公路运输局为基础,设立山西省人民政府交通局。1954年3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下[1954]政字第13号文件,更名为山西省人民政府交通厅。1955年2月18日,更名为山西省交通厅;1956年2月25日,中共山西省委批准成立中共山西省交通厅党组。
1967年1月,“文革夺权”,山西省交通厅党组被迫停止工作;1967年3月,厅机关被军管,军队干部驻厅主持工作,直至1969年8月撤出。1969年8月23日,山西省革命委员决定撤销山西省交通厅,在山西省革命委员会生产组内设交通办公室,后改称交通局,机关驻地迁至太原市府西街101号山西省革命委员会院内。同年,局机关内设机构全部撤销,同时成立政工组、办事组、运输组、计划财务组、公路组、工业组6大组。机关驻地迁至太原市并州路山西省煤炭管理局大楼。1971年7月20日,中共山西省委批准成立中共山西省交通局委员会。1975年3月,山西省革命委员会交通局改为山西省交通局。1978年6月,局机关驻地迁至太原市新建南路文源巷13号至今。同年12月,山西省交通局改为山西省交通厅,撤销原交通局党委,成立中共山西省交通厅党组。2009年6月,改称山西省交通运输厅。山西位于全国中部地区,省内沟壑交错,山峦起伏,在15.6万平方公里面积中,其中80%以上属于山岭重丘区。作为全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省内年产煤炭占全国1/4。公路运输在山西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同时也承受着大吨位、大交通带来的巨大压力。
交通运输60年的发展历程,是新中国60年的一个缩影。60年来,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交通部和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下,全省交通系统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提出并认真实施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农村公路“三网并重”发展战略,着力构建主骨架,提升主通道,改善微循环,使全省路网规模有逐步扩大,布局得到有效改善。建成全省高速公路“人字骨架,实现“三小时通达”目标,国家“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全面建成,全省具备条件建制村全部通公路,88%建制村通水泥(油)路。大运高速公路被省政府和交通部联合命名为“千里文明高速路”,山西交通行业率先跨入全国交通文明行业行列,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创建恢复时期(1949年∽1957年)
山西的公路交通是在落后、封闭的基础上艰难起步,逐步发展起来的。1949年4月,山西全境解放时,全省能断断续续通车的公路只有1288公里,其中,有路面里程158公里,次高级路面14公里,低级路面14公里。由于连年战争的破坏,重要的干线公路均不能全线贯通。有1/3的县城不通公路,有的县连大车路都没有。全省国营运输企业只有100余辆从国民党政权手中接管过来的破旧杂牌汽车,大部分马车也散落在民间。面对这种情况,山西公路交通部门认真贯彻党的各项方针政策,自力更生,发动群众,首先对太原至大同、军渡、风陵渡等几条重要干线公路进行抢修,以较快速度恢复通车。此后,又对全省公路进行整修和分期改善。经过3年恢复,全省公路主要干线均已畅通。从1953年国家实行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开始,在国家财力、物力不足的情况下,山西公路交通部门坚持“先求其通,后求其畅”、“充分利用原有道路,重点解决薄弱环节”的原则,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分期改善,逐步提高”和“依靠民力,就地取材”的方针,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山区道路修建工作,并对全省公路有重点地进行改善。
1956年至1957年,在各级地方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全系统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努力下,全省公路交通得到快速发展。到1957年底,全省除汾西县外,均通汽车,公路通车里程达到8262公里。其中,省道3108公里,县道5082公里,专用公路72公里,有路面里程2642公里,次高级路面34公里,低级路面1105公里,公路密度5.3公里/百平方公里。大车路发展到15000公里,有60%的乡镇通汽车和马车,在全省初步形成公路网轮廓。在公路运输方面,通过反封建运输把头,整顿运输市场,实行对私营运输企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进一步确立和巩固国营运输企业的领导地位。到1957年底,已有汽车1046辆,马车526辆;完成公路货运量2450万吨,货物周转量20457万吨公里,分别为1952年的3.8倍和2.7倍,为以后发展山西公路交通事业奠定良好基础。
二、调整探索时期(1958年∽1965年)
1958年至1965年是山西公路交通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从 “大跃进”到国民经济调整,走过一条曲折的探索之路。全省公路交通工作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教训也是深刻的。许多地方不求实效,盲目冒进,抽调大批农村劳动力一哄而上,以豪言壮语代替科学修路,造成工程质量低劣和人力、财力的巨大浪费。3年号称修路9000公里,1960年全省公路里程统计为17589公里,1961年普查核实为14745公里,有3000多公里的水份。在公路运输上,推广一车多挂的“列车化”运输和拼设备的“双班运输”,由于技术管理水平低,造成车况普遍下降。1961年完好率由1957年的70.9%下降到51%。从1962年起,山西省公路交通部门认真贯彻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压缩公路基本建设规模,停建一些项目,对“大跃进”中搞平调的77项公路基建项目进行清理和退赔,重新调整公路建设布局,把重点放在对原有的公路进行整修、改建、提高等级、完善配套工程上。同时将已经下放的公路养护业务管理机构重新收归省管,加强养路专业队伍建设,使路况逐步好转。
1965年,全省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0365公里,比1962年增加5620公里;其中,省道4872公里,县道14572公里,专用公路922公里。有路面里程5994公里,比1961年增加1198公里。公路密度13公里/百平方公里。将下放的各运输企业重新收归省管后,在全省运输部门进行大力整修车辆,并有计划地封存一批老旧汽车。1963年,完好率上升到76.4%,并打破汽车历来不下干线公路的传统,深入农村为农业生产服务,开始走上支援农业的轨道,为汽车运输事业开辟广阔市场。1965年,全省完成公路货运量2320万吨,比1962年的1101万吨增长1.1倍。经过3年调整,基本上扭转了大跃进造成的比例严重失调的状况,使全省公路交通事业重新走上稳步发展的轨道。
三、遭受挫折时期(1966年∽1977年)
“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受极左路线干扰,许多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被废除,省属公路养护机构和运输企业被再次下放,造成道路状况和运输生产急剧下降。1969年,全省公路货运量比1965年下降14.4%;单车年平均利润1965年为5000元,而1968年竟亏损79元。但在整个“文化大革命”期间,全省公路交通部门广大干部职工仍然坚守工作岗位,排除各种干扰,坚持生产,取得一定成就。在“备战、备荒、为人民”和“要准备打仗”思想指导下,1965年至1972年,国家对山西“小三线”公路和国防公路拨专项投资12836万元,完成31项工程,新建公路815公里,改建公路1765公里,建大、中桥梁173座14105延米。如0401公路(北京至山西原平线)和军渡、保德黄河大桥等工程就是在此期间修建的。
到1975年底,全省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9287公里,比1965年增加近9000公里。其中,有路面里程增加7000多公里,特别是高级、次高级路面由359公里增加到4171公里。运输生产自1970年开始回升,1975年完成货运量4572万吨,比1965年增长97.8%,平均年增长5.2%,其中后6年平均增长15.4%。1966年至1975年10年间,全省共增加新桥683座46079延米,增加公路8922公里,铺筑油路4171公里,通车里程达到29287公里,其中省道6217公里,县道11981公里,乡道9564公里,专用公路1525公里;有路面里程13491公里,次高级路面里程4171公里,晴雨通车里程9041公里,绿化里程8650公里,公路密度18.7公里/百平方公里。营运汽车增加到4194辆。此外,省直运输部门的汽车保养场发展到12个,并有客车修造厂1个,汽车修配厂5个,汽车附件厂1个,轮胎翻修厂1个,形成一个初具规模的修、配、造功能齐全的交通工业体系。截至1977年底,全省公路通车里程31785公里。其中,省道6228公里,县道12210公里,乡道11791公里,专用公路1525公里;有路面里程15967公里,次高级路面5368公里,晴雨通车10819公里,绿化里程11584公里,公路密度20.3公里/百平方公里。
四、改革振兴时期(1978年∽1992年)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山西的公路建设和运输生产得到很大发展,公路框架渐成规模,运输格局日趋合理,公路交通从几十年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转变,公路商品化、运输多元化开始起步,公路交通事业呈现欣欣向荣的发展势头。其间,交通部将“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以普及为主”的公路建设方针及时修改为“以提高为主”,全省公路建设也由重视数量转为重视质量。1979年,根据交通部的部署和统一标准,省交通局对省内公路进行了一次普查,除去不符合标准的等外路4607公里,将1978年的总里程由31868公里复核为27261公里。与此同时,全省第一批二级公路—太原至忻州、阳泉至大寨、太原至东观段先后建成通车。
进入80年代以后,由于煤炭产量和社会物资运输量增加,交通运输滞后的矛盾显得越来越突出。1983年,全省有路面里程仅占60%,尚有11091公里为土路,11个县不通油路,1240个乡镇不通公路,4203个行政村不通机动车。许多干线公路日交通量超过设计标准几倍、十几倍。通向河北、北京、天津、河南等邻省重点公路,因通过能力小,经常出现堵塞现象。如太旧路原路,小堵天天有,大堵三六九,最长一次堵车整整七天七夜,引起国际舆论关注。其他出省通道,大部分为低等级公路或断头路。落后的交通,成为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主要制约因素之一。
一方面,晋煤和其他外运物资大量积压,仅1983年,全省积压待运煤就有3000余万吨,不少煤矿积煤出现自燃和被洪水冲走;另一方面,全国各地对晋煤迫切需求得不到有效解决。面对严峻现实,山西省委、省政府决心打破全省公路交通半封闭状态,在加强省内干线和县乡公路建设同时,打开通向省外出口,并制定修建12条晋煤外运公路规划。从此,山西公路交通围绕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进入全面发展新阶段。省交通厅在集中投资和技术力量同时,对施工管理体制进行大胆改革,对各项工程采取公开招标和地(市)县承包办法,有效调动地方政府积极性,大大加快工程进度,降低工程造价。
“六五”期间,全省新建公路1411公里,桥梁516座,高级、次高级路面1200公里,新修通7个县油路和175个乡公路。新建大同倍加皂至孙启庄、阳泉白毛岭至地都、晋城至大口、晋城至张路口4条晋煤外运公路,总长248公里。经过1年零8个月紧张施工,分别比原计划提前3个月至15个月,于1985年国庆节前胜利建成通车,使运输成本降低20%,每年可节约运费7238万元。到1985年底,全省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8762公里。其中,省道9420公里,县道12550公里,乡道6167公里,专用公路602公里。有次高级路面里程7427公里,二级公路503公里,公路桥梁3504座,分别比1980年增长19.3%、16%和18.93%。公路密度17.4公里/百平方公里。
与此同时,全省公路养护质量再创新水平,1985年末全省好路率达82.9%,跃居全国前列。其中干线好路率91.7%,县级公路好路率73.4%。在党中央“放宽、搞活”方针指导下,全省公路运输形成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国营、集体、个体一齐上新局面。到1985年末,全省民用汽车拥有量达12.9286万辆,拖拉机15万辆,分别比1980年增长1倍、1.5倍;运输专业户达到9.7868万户,个体汽车拥有量2.3万辆。1985年,全省公路完成货运量13071万吨,货运周转量522878万吨公里,晋煤外运1850万吨,客运量7173万人次,客运周转量310432万人公里,分别比1980年增长0.68倍、2.3倍、2.6倍、1.1倍、1.2倍。1985年全省公路交通工业完成总产值6248万元,实现利润4995万元,养路费征收38787万元,分别比1980年增长13.1%、2倍、3.14倍。
五、率先推进时期(1993年∽2000年)
“八五”期间,特别是“八五”后3年,山西省委、省政府高举“改革开放”和“艰苦奋斗”两面旗帜,从兴晋富民迫切需要和经济发展客观要求出发,制定交通优先发展战略,把公路建设作为重中之重来抓,出台支持公路重点工程建设“八条”优惠政策,带领全省人民大打公路建设翻身仗,掀起轰轰烈烈全民义务修路热潮,取得辉煌建设成就。1995年,全省公路通车里程达到33644公里,比1990年增加2859公里。其中,国道4027公里,省道6735公里,县道14259公里,乡道7909公里,专用公路714公里。公路密度21.53公里/百平方公里;公路等级里程达到29506公里,二级以上高等级公路4303公里,公路有路面里程28112公里,高速公路94公里。从1992年底到1995年3年间,全省共筹资132亿元进行公路建设,总投资是1983年至1992年10年投资37亿元3.6倍,拓宽二级以上国、省道公路16330公里,新建公路16330公里,改造公路25186公里,修建油路、水泥路10468公里,新建村间道路37845公里,分别是前10年2.3倍、2.2倍、1.9倍、1.4倍和1.7倍。
与此同时,全省汽车运输事业也得到更快发展。到1995年末,全省拥有民用汽车39.72万辆,完成货运量39776万吨,货物周转量1815463万吨公里,客运量17956万人,旅客周转量861061万人公里;公路煤炭外运量4471万吨;全省水上船舶达260艘,完成货运量90万吨,货运周转量321万吨公里,客运量85万人次,旅客周转量315万人公里;全省完成交通工业总产值10596万元,改装汽车138辆,制造汽车912辆。共征收汽车养路费、货运附加费59.08亿元,车购费9.16亿元,分别比“七五”递增175.94%、816%;从1993年开始,征收新增车辆费2.73亿元,车辆通行费2.56亿元。全省交通系统有142项科研项目获省科技进步奖,362项获厅科技进步奖,42项达国际水平,37项达国内领先或先进水平,22项获国家专利,18项列为交通部、省科委科技成果推应用和推荐项目。
“九五”时期,全省交通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五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一系列方针政策和战略部署,大力推进交通改革与发展,全面完成目标任务。交通“瓶颈”制约得到改善,运输紧张状况得到缓解,统一、开放、竞争、有序交通建设运输市场体系初步建立。全省公路建设累计完成投资338亿元,新增公路通车里程21764公里,新增二级以上高等级公路5018公里,新增高速公路424公里,新增高级次高级路面里程14954公里。
继1996年第一条高速公路——太旧高速公路全线建成通车后,全省主要建成原太、京大、太原南过境、太原东山过境、运风、夏汾、晋阳等424公里高速公路,霍侯、祁介、汾介等484公里一级公路,太古、东长、忻台等4110公里二级公路,离临柳石、晋西北等2900公里扶贫公路和以忻州东(冶)芙(城口)公路、阳泉巨(城)龙(庄)公路、临汾马务汾河大桥、太原小店汾河大桥为代表的一批国防公路,开工建设晋焦、长邯、运三、祁临高速公路等。工程质量和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建成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公路和桥梁。太旧高速公路、武宿立交桥双双荣获国家建筑工程质量最高奖“鲁班奖”,原太、太原南过境等高速公路创“部优工程”,晋焦高速公路丹河特大石拱桥获“大世界吉尼斯之最”。
到2000年底,全省公路通车里程达到55408公里,高速公路达到518公里,公路密度提高到35.5公里/百平方公里;二级以上高等级公路达到9321公里,占公路通车里程16.8%,比1995年提高4%;高级次高级路面里程达到29327公里,占通车里程52.9%,比1995年增长10.2%。全省提前3年实现“镇镇通油路、乡乡通公路、行政村通机动车”战略目标,并有81.7%乡和43.5%行政村通油路,94%行政村通公路。全省公路好路率达到83.8%,其中干线公路好路率达到84.1%;县公路好路率达到83.5%。全省建成干线文明样板路2568公里,GBM工程3229公里,绿化里程达到28997公里,占通车总里程52.3%,太旧高速公路、大运二级公路、108国道晋中段、307国道太原至军渡段四条绿色通道基本建成,受到国家绿化委表彰。全行业营运汽车达到17万辆,民用汽车达到54万辆。全省完成公路客运量2.88亿人,旅客周转量135亿人公里,完成公路货运量5.78亿吨,货物周转量270亿吨公里,分别比1995年增长60.4%、56.8%、45.4%、48.8%,占全社会运输量比重分别达到90.4%、61.2%、69.2%、35.8%,公路运输在全省综合运输体系中的基础性作用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加强。与此同时,黄河水运及水上旅游得到发展,部分渡运设施得到改善,黄河小浪底库区水运及旅游加快规划与开发步伐。
六、科学发展时期(2001年~2008年)
“十一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交通发展面临着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新任务。省交通厅党组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八届七次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统筹经济社会与交通发展,统筹区域经济与交通发展,统筹城镇化建设与交通发展,统筹新农村建设与交通发展,统筹资源环境与交通和谐发展,坚持高速公路、干线公路、农村公路“三网”并重,建设与养护管理并重,建设与运输发展并重方针,加快推进改革创新,加快推进扩大开放,加快推进结构调整与增长方式转变,着力构建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交通运输支撑保障服务体系。
全省交通系统紧紧围绕构建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交通运输支撑保障服务体系这条主线,加快建立交通发展科技平台、人才平台,切实抓好安全、质量、廉政三项基础工作,大力实施高速公路网络化工程、干线公路改造养护工程、农村公路通达通畅工程、运输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工程,积极推进理念、科技、机制、融资、管理五项创新,努力形成功能较为完善的高速公路、干线公路、农村公路、运输站场、现代物流、信息服务六大网络,树立负责任、有作为、勤政廉洁、文明和谐行业新形象。
2006年,一手抓“十一五”战略布局,一手抓起步开局,省政府下达各项目标任务圆满完成,交通为民办的八件实事全部兑现,为“十一五”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一是《山西省高速公路网规划》、《“两区”开发交通专项规划》经省政府批转全省实施;编报《山西省干线公路网布局规划》、《山西省农村公路建设规划》、《山西省综合公路网建设规划》3个长远规划,制定下发《山西省“十一五”公路水路交通发展规划》和公路养护管理、道路运输、交通物流、交通科技、交通教育、交通信息化、行业文明建设、安全生产、法制建设9个专项规划,与河南、河北签订省际通道建设合作协议,编制旅游公路、运煤通道、运输站场3个专项规划。
二是专门筹资20亿元,用于重点公路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完成投资168亿元,新改建公路2.4万公里。到年底,全省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1.3万公里(包括开始纳入统计的4.3万公里村道),路网密度达到72.4公里/百平方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752公里,二级以上高等级公路1.3万公里,路面铺装里程7万公里。龙门黄河大桥和侯马至禹门口高速公路竣工,大同西北环、离石至军渡、侯马至关门、晋城至济源4条高速公路建设进展顺利,忻州至阜平、闻喜至垣曲、运城南外环3条高速公路开工奠基。部省安排的12个国省干线改造项目、3个运煤通道项目开工建设,省里确定的17个旅游经济园区全部实现二级以上公路通达。
三是交通部与省政府、省交通厅与各市政府分别签署“十一五”社会主义新农村公路建设合作协议,实行政策、资金、规划、项目“四倾斜”。开展农村公路普查,制定实施“五年百亿元”工程。完成投资76.2亿元,首次超过重点公路。新改建县乡公路1746公里、通村水泥(油)路19237公里、通村公路1735公里,完成农村巷道硬化11933公里,新增通水泥路、油路建制村1032个,省里1098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全部通水泥路、油路。以沿黄扶贫旅游公路开工建设为标志,“两区”交通建设全面启动。
四是坚持把扩大农村客运覆盖面与实现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出台扶持发展优惠政策,落实燃油补贴。围绕提升服务水平,加快推进站场网络化、经营公司化、运营公交化、管理规范化,全省新增农村客运线路235条、客车483部。农村物流快速发展,在城乡物资交流中发挥重要作用。
五是干线公路完成大中修工程915公里、安全保障工程1000公里、危桥改造117座,年末好路率达到85.1%,县公路达到81.2%。紧紧依靠地方政府,加强干线公路环境专项整治,全省近1/3干线公路实现绿化、美化、标准化。进一步完善国省干线标志标线,建立“黄金周”期间路况信息公告制度,并在重要旅游、经济干线上建设小型服务区、休息区和停车区。高速公路建立集气象预报、路况信息、安全提示、旅游指南于一体的综合信息服务系统。
六是转让太原至焦作(省界)高速公路部分股权,收回投资22.7亿元,减少负债70亿元;征收各项交通规费103.2亿元,同比增长16%;高速公路经营管理步入收支平衡良性循环,接近东部发达地区水平。
七是在高速公路全面启动货车计重收费,建成3个治超示范站点,超限超载率控制到10%以下,高速公路控制到2%以下。八是《山西省高速公路管理条例》、《山西省公路养路费征收管理条例》颁布实施;组建太原、大同、朔州、忻州、运城、临汾6个区域性高速公路管理公司,强化行业管理;启动信息化建设“1166”工程;组织开展54项重大技术攻关与研发,10项获省部科技进步奖;雁门关隧道获“詹天佑土木工程大奖”,并与大新、祁临两条高速公路分别荣获“山西省首届汾水杯土木工程大奖”。
2008年与1978年相比,实现七大跨越式发展和历史性巨变。一是公路网规模大幅增长。全省公路通车里程由1978年31868公里增加到2008年12.48万公里,公路密度由20.4公里/百平方公里增加到79.62公里/百平方公里,分别增长3倍。高速公路从无到有,达到1965公里,实现省会到省辖市3小时高速通达;国省干线公路由6227公里增加到13845公里,翻了一番多;农村公路通车里程由25641公里增加到110928公里,翻了两番多。
二是路网结构与服务能力大幅提升。全省二级以上高等级公路由1980年188公里增加到2008年16774公里,增长88倍;高等级公路在公路总里程中的比重由1980年0.59%提高到13.4%,提高12.8%;路面铺装里程由1978年5826公里增加到87805公里,增长14倍;路面铺装里程在公路总里程中的比重由18.3%提高到70.4%,提高52%。一个以省会太原为中心、市市互通、东连京冀、西连秦蜀、北出长城、南抵黄河的高速公路网初具规模,一个以一二级公路为主体、连通所有县(市、区)的国省干线公路网基本形成。
三是公路通达深度明显提高。1978年,全省113个县(市、区)有90个通油路,不足80%;1887个乡镇中有1854个通公路,占98.3%;30038个行政村有26176个通汽车,占87.1%。2008年,全省实现了出省到市高速公路、县(市、区)际连接高等路、乡乡镇镇通油路、村村通公路,并有100%乡镇、88%的行政村通水泥路、油路,100%乡镇、94%的行政村通客车。
四是道路运输迅猛发展。全省民用汽车和营运车辆、营运吨位总数分别由1978年45716辆、5042辆、20834吨增加到2008年200万辆、40万辆、228.3万吨,分别增长43倍、78倍、108倍;道路运输完成的客运量、旅客周转量、货运量、货物周转量分别由1978年2374万人、11.64亿人公里、6443万吨、11.15亿吨公里增加到2008年4.1亿人、213.3亿人公里、8.64亿吨、460.4亿吨公里,分别增长16倍、17倍、12倍、40倍。旅游客运、出租客运、现代物流、货运代理等新型运输服务从无到有、不断壮大,成为全省道路运输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大提升了道路运输服务水平和供给能力。
五是水上运输稳步发展。全省内河航道里程由1978年的563公里增加到1234公里,增长1.2倍,航船数量由6艘增加到851艘,增长141倍;船舶吨位由205吨增加到5259吨,增长25倍;水上运输完成的货运量、货物周转量分别由1978年10.6万吨、76万吨公里增加到2008年的49万吨、318万吨公里,分别增长3.6倍、3.2倍,水上客运量由1981年16万人增加到74万人,增长3.6倍。
六是运输站场设施得到完善。全省汽车客运站由1996年全国第一次普查时的214个增加到2008年的332个,增长55%,其中一级客运站16个,二级客运站62个。水运渡口逐步得到改造,港口吞吐能力不断提高。
七是交通规费收入大幅增长。1978年,全省交通规费仅有养路费一项,当年收入为9399万元;2008年达到46.95亿元,是1978年50倍。加上其他交通规费和车辆通行费,2008年全省交通规费收入达到168.6亿元,是1978年180倍。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继续向全球扩散和蔓延,对全国经济的影响进一步加深。国家及时出台进一步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抵御金融危机冲击,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交通运输迎来了又一个新的历史机遇。山西交通系统13万干部职工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肩负起神圣的历史使命,决心用两年时间,集中建设高速公路1000多公里,国省干线一二级公路2500公里,农村公路4.2万公里,确保“十一五”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3000公里,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水泥(油)路“全覆盖”,再用三年时间,建设高速公路2000公里,使全省高速公路达到5000公里,力争在“十二五”末基本建成总规模6000多公里的“三纵十一横十一环”高速公路网,以此带动全省综合运输体系全面发展、提升能力,使交通运输服务更安全、更通畅、更便捷、更经济、更可靠、更和谐,让交通运输发展的成果惠及全省人民,为实现交通运输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