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接受专业咨询,
展开扬名之旅!
进行品牌包装,
提升公众形象!
参与特色评选,
获得权威肯定!
参加权威活动,
结识权威人士!
进行专业传播,
美名传扬四海!
载入国家史册,
丹心光耀未来! |
|
服务热线:010-68232149
Email:tese@xue.me
MSN:tese_me@hotmail.com |
|
|
|
|
航空安全管理不断创新——航空安全水平极大提高
|
|
时间:2009-12-12 |
|
一、民航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和提高,我国成为航空运输大国
航空运输持续快速增长。建国初期的1950年,中国民航的运输总周转量、旅客运输量和货邮运输量分别是157万吨公里、1万人和767吨。 2008年,中国民航全行业运输总周转量、旅客运输量和货邮运输量分别达到376亿吨公里、1.92亿人和407万吨。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航的市场规模持续扩张,运输能力逐渐提高,航线网络不断完善,平均增长速度高出世界平均水平两倍多,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国内其他交通运输方式。改革开放30年间,我国民航运输总周转量、旅客运输量和货邮运输量分别以17.3%、15.7%和14.9%的平均速度增长。定期航班运输总周转量在国际民航组织缔约国中的排名,由1978年的第37位上升至2005年的第2位。2006年、2007、2008年继续保持世界第2位。
航线网络和机队不断拓展。1950年,中国民航只有7条国内航线,通航国内8个城市。截至到2008年,中国民航定期航线总数已达到1532条,其中国内航线1235条,港澳航线49条,国际航线297条。内地通航城市有150个,有38个城市通航香港,10个城市通航澳门,国际航线通航城市达104个。
2008年底,全行业机队规模达到2038架,其中航空运输飞机1259架。机型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拥有了世界上各型先进的运输飞机。飞行、机务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渠道不断拓宽,规模扩大,水平提高。
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的成绩。
截至2008年底,我国共有颁证运输机场160个,其中国际机场(可供外籍航空器使用)32个。2008年,全国各机场共完成旅客吞吐量40576.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4.70%。完成货邮吞吐量883.4万吨,比上年增长2.61%。飞机起降架次为422.7万架次,比上年增长7.2%。民用机场作为公共基础设施,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特别是90年代以来,民航机场建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新建和迁建了上海浦东、广州新白云、武汉天河、深圳、福州、桂林两江等机场,改扩建了首都机场、昆明、乌鲁木齐、拉萨、西安、宁波、敦煌、重庆、青岛等一批机场。空管建设成效显着,航管、通信、导航和气象等保障能力不断提高;民航综合储油能力明显增强;计算机技术得到广泛引用,推进了民航运营和管理的信息化;高度重视科教工作,积极推进科技重点研究项目和应用开发项目,加强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多渠道、多方式开展培训,努力提高民航员工素质。
二、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国际趋势相适应的行业管理体制基本建立,为民航持续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中国民航经过多次体制改革,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政企分离、政资分离。民航行业管理部门从既是行业管理者,又是企业资产所有者的双重角色中解脱出来,专注于行使行业管理职能,实现了向有限责任政府的转变。由运输航空、通用航空、机场、空管、航空保障以及政府监管部门构成的民航系统,经过一系列的体制和制度改革,行业系统性大大加强,基本上形成了各子系统配置合理、有序分工的局面,为民航协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行业管理体制基本建立。
三、民航市场体系孕育发展,市场机制基本形成
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中国民航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行业行政管理部门从微观企业经营管理事务中完全退出;运输生产的人、财、物由统购、统分、调拨逐步过渡到主要通过市场配置;改革航线准入制度,逐步放松票价管制,数次调整航路、机场和地面服务收费政策。我国民航运输市场的传统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航空市场的垄断经营模式被打破,平等竞争、效率优先、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基本确立。
民航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工作不断加强,原来的国有独资民航企业逐步走向产权多元化,完善了公司治理结构,经营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国航、首都机场等一批民航企业已分别在境内外上市。南航、国航和东航旅客运输量进入全球最大20家航空公司之列。首都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自2006年开始跻身世界十大机场之列,2008年旅客吞吐量跃居世界第八位。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在民航市场化改革过程中,民航政策法规体系不断完善。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法》正式实施。此后,以民航法为核心,制定和修订了一系列的法规规章,覆盖行政规则、航空器、航空人员、空中交通管理、运行规则、运行合格审定、机场、经济与市场管理、航空安全信息与事故调查、航空安全保卫等民航业的所有领域。
民航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以自主经营的航空运输企业作为代表的各类市场竞争主体已经形成,以民航法律法规规章作为规范的市场运行规则基本建立,竞争机制逐步形成,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逐步彰显。
四、民航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
民航运输作为一个外向型行业,1980年诞生了我国第一家外商投资企业——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1994年、2002年两次颁布了外商投资民航业的相关规定,允许外资投资于除空中交通管理以外的民航业所有领域。通过外国政府贷款、中外合资、外商独资、融资租赁、海外上市等方式,民航累计利用外资达300多亿美元。民航企业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参与世界航空运输的竞争,2007年,国航和上航正式加入星空联盟,南航加入天合联盟。
截至2008年底,我国与111个国家签署了双边航空运输协定。中国民航在世界航空运输业的重要性不断提升,获得了世界同行的尊敬与赞誉。2004年10月2日,在国际民航组织第35届大会上,中国以高票首次当选国际民航组织一类理事国,并在2007年9月22日国际民航组织第36届大会上高票连任。
五、航空安全管理不断创新,航空安全水平极大提高
民航在推进各项改革开放工作的同时,始终没有放松对安全工作的重视。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制,创新安全管理理念,重视安全规章标准的建设,强化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加大安全投入、积极采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在生产规模扩大、发展速度加快、行业不断改革的情况下,创造了新的安全飞行纪录。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事故率持续下降。百万飞行小时事故率从“六五”期间(1981-1985)的5.24次下降到十五期间(2001-2005)的0.29次,2005、2006、2007年、2008年连续4年全行业没有发生运输飞行事故,截至2008年,航空运输连续安全飞行达1375万小时,航空运输安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六、民航的持续快速发展,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民航较好地发挥了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助推器、粘合剂作用,在促进就业增加、带动区域发展、推动经济增长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与航空运输密切相关的高科技、金融和旅游等行业从民航运输的发展中获得充足的支持。
航空运输较好地适应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服务范围不断扩大。航空运输作为我国综合运输体系的组成部分,已由原来的从属补充地位,发展成为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民航旅客周转量占全社会旅客周转量由1978年的1.6%上升到2007年的13%,增长了8倍。通用航空在农林、地勘、旅游、救灾等行业和社会生活的许多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2008年通用航空飞行小时数达110706小时,几乎为1978年的4倍,通用航空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在2008年我国发生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汶川地震两次自然灾害中,通用航空展现出了难以替代的作用。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