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春风唤醒沉睡老港
青岛港是具有116年历史的国家特大型港口,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港口吞吐量多年徘徊在2000万吨左右,不要说和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港口比,就是和国内沿海兄弟港口比,也有很大差距。幸好就在此时,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
30年成长,30年奋斗,改革开放打破了传统计划经济对生产力的桎梏和束缚,使青岛港这个百年老港重新焕发了青春和活力。
在青岛前湾港区,万国码头的构想已经变成了现实。青岛港集团有限公司、三国四方的前湾集装箱有限公司、招商局国际青岛有限公司、迪拜港务国际公司、泛亚国际航运有限公司及海丰集团等国内外航运业巨头,似乎是一夜之间就把黄岛从一个荒滩渔村变成了工业基地的一片沃野?熏把帆板聚集的小渔港变成了鲸吞龙吐的世界大港。与此同时,青岛保税港区正充分发挥港口的区位优势和保税区的政策优势,向自由港挺进,为青岛及周边区域的飞速发展插上新的翅膀。
目前,世界排名前20位的集装箱船公司在青岛港都设有航线。平均每月航班达640多班。至此,青岛港与世界上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50多个港口建立了稳固的贸易往来。从1983年开始,先后有30万吨级“斯蒂娜”号、“埃斯特”号和9500标箱“中远广州”号等超级巨轮在青岛港停靠,从而使青岛港真正实现了“世界上有多大的船,青岛港就有多大的码头”的豪迈誓言!
经过30年的艰苦创业和团结奋斗,今天的青岛港拥有生产性泊位82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51个;拥有水路运输企业74家,拥有船舶总载重吨38.7万吨,拥有水路运输服务企业300家,无船承运企业210家,国际船舶代理企业116家。港口吞吐量从1978年的2000万吨增至去年的2.65亿吨,名列世界大港第七位。2008年,港口吞吐量将达到3亿吨,集装箱将突破1000万标准箱。港口基础设施建设规模不断扩大,集疏运体系不断完善,港航管理与服务水平明显提高,港口安全保障能力显著增强,港航在交通综合运输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提高,港口生产实现历史性突破,港航发展已迈上了新台阶。
改革开放30年,是青岛港航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实现跳跃式发展的30年,使青岛港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港,成长为我国对外贸易第二大口岸、全国交通行业的三面不倒的红旗之一,特别是2004年青岛市港航管理局成立后,青岛港航事业再次焕发了活力,港航发展驶上了快车道。
改革开放成就东方巨港
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日照港。日照港的诞生发展验证了改革开放政策的伟大成就,是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结果。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为了适应北煤南运和外贸需求,适应国际海运发展新趋势,国家决定在鲁南苏北沿海选址建设深水大港,连云港、石臼所、岚山头成为当时决策者和学者们热议的焦点。党中央国务院最终把这个历史的机遇赋予了石臼这个荒滩渔村,拉开了石臼港建设发展的序幕。从1982年2月18日开始动工,仅用了4年时间,建设者们就把这个小渔村变成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现代化开敞式煤炭专用码头。1986年5月,石臼港通过国家验收,并批准为一类对外开放港口,成为我国通向世界的又一座桥梁。
经过二十多年的建设发展,日照港在夹缝中生存发展,在竞争中成长壮大,最终变成了中国最年轻的亿吨大港,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伟大成就的精彩缩影。
上世纪末,受当时计划经济和国有企业“政企不分”体制影响,日照港与全国其它企业一样,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探索前进,虽然有着非常优良的资产,可“小富即安”偏于保守的思想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港口的发展,港口吞吐量一度从全国第十位滑落到了第14位,且煤炭运输在港口吞吐量中的比重达到70%以上,单一煤炭输出港的地位未能得到扭转。进入二十一世纪后,经济全球化、市场一体化的步伐进一步加快,腹地物流运输需求旺盛,船舶大型化趋势明显。然而,能力严重不足,功能单一,经营观念落后等“瓶颈”制约,使年轻的日照港陷入了新的尴尬,面临被边缘化和被兼并重组的危险。2003年5月,日照港?穴集团?雪有限公司成立,经历了港口管理体制变革洗礼的日照港,焕发出了无穷活力,掀开了港口改革发展崭新的一页。
几年来,一批包括20万吨、30吨级在内的矿石、集装箱、散粮、水泥、木片、液化等大型深水专业化泊位相继建成投产。港口生产泊位由2002年的18个增加到36个,核定年通过能力2493万吨增加到10321万吨,扩大了4倍;港口总资产由36亿元快速膨胀到目前的205亿元,翻了两翻多,港口功能日臻完善。实现了与包括中石化在内的60多家国内外大型企业的合资合作,进一步优化临港产业的布局,有力地带动和促进了中西部地区、鲁南经济带和城市经济的发展。日照港股份公司成功上市,实现了资本运营和生产经营的双轮驱动。生产吞吐量快速攀升,2006年一举跻身全国亿吨大港行列,走过了许多著名港口的百年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兴起组合大港
烟台是一个依港而兴的城市,这样的感觉,改革开放30年以来,烟台的市民也许是感受最为深刻的。七十年代初,烟台数处民间帆船运输合作社相继发展成海运公司,旅客往来烟台大连十分不便,买票要排长队,客船状况差,晕船呕吐是经常的事情。如今,往来烟台至大连海上黄金水道的船舶,向大型化豪华型方向发展。现如今这条航线已有大型滚装船17艘往来穿梭,平均每天过海汽车1800多辆,旅客1万余人,海上通途变为“海上高速”。
改变的不仅仅是海上运输,改革开放之后,烟台港口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八十年代,借着改革开放的东风,烟台乡镇与个体海运业户“群生竟长”。1985年全市13处港口吞吐量1360万吨(含威海,其中烟台港688万吨),旅客145万人次。全市万吨级泊位3个,三千吨级以上18个。船舶300余艘,6万吨位。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烟台港航发展进入快车道。2003年4月12日,烟台市人民政府决定成立市港航管理局,履行对全市水路运输、港航企业的行政和行业管理职能。确定了“建设结构合理、层次分明、功能完善、分工明确、互为补充、信息畅通、优质安全、便捷高效、文明环保的现代化港口群”的发展思路,明确了以深水、大型、专业化和集装箱化为目标的港口发展方向和要求。紧接着,烟台港口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地跨黄渤海,十处港口形成独具特色的组合港,处在全国、全省对外开放的最前沿。港航体制改革5年来?熏投入达61.8亿元,新建成泊位29个,其中万吨级以上19个,新增吞吐能力1700万吨。港口的发展带动了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聚集,提升了烟台市在区域经济中的地位。
2007年烟台港口货物吞吐量突破亿吨,成为山东省第三个亿吨海港,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现在,全市港口货物吞吐量已经前移到全国沿海港口第十一位,烟台港航跨越发展的步伐正在越来越快。
目前,烟台市港口泊位达到150个,万吨级以上50个,芝罘湾港区码头靠泊能力达20万吨,龙口港区10万吨,莱州和蓬莱分别已达到5万吨级。一个以整合资源、特色鲜明、功能补充、文明环保为标志,大型、深水、规模化、专业化码头为重点的新一轮综合性港口群建设正在加紧进行,它会全面提升烟台港口承载能力和服务功能,必将为建成环黄渤海、面向东北亚地区的区域性、现代化大型枢纽港口奠定坚实的基础。